这段时间,翻开朋友圈,频频看到很多人在分享“职场人士跨越不了35岁危机”,这种话题,放在以前,我会觉得这肯定是在危言耸听,一笑而过,然而现在,我信了。
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职业天花板
疫情期间,我邮箱里屯着近十份简历,都是以前在互联网圈有些交集但又不那么熟的朋友给过来,让帮忙投一投的,有几个就是35岁左右,经济一下行,公司要调整,给三个月工资,江湖再见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35岁左右失业想再找个稍微不错点的工作,真的是“难如上青天”,除非你的职业需要有沉淀的经验——当我把那几位35岁左右的朋友推荐给熟识的人时,翻看完简历的他们往往面露难色地说:“如果是你,你会考虑吗?”
一句话问得我哑口无言。
35岁危机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跟行业发展、经济形势、公司境况等都有关系,这些也很难掌控,我们唯一能左右的,只有我们自己。
认识两个销售,都在35岁上下。一个销售很勤奋,也积累了很丰富的岗位经验,对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但是一旦上升到系统和战略层面,脑子就一片空白。
另一个人善于对具体的事务进行总结,不仅总能够主动生成SOP,而且还能从销售数据中看出宏观的趋势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深耕,一边能处理好与终端客户的关系,同时还能积极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决策中去,一步步做到营销总监。
我们能看到什么,一个人非常努力,但却在一个特定水平不断重复,而另一个人却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他们的差别在哪?
其中一个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说到底就是认知模式不同。因为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经历,构建自己的认知模式,然后再用这个认知模式,理解这个世界。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会截然不同,就是因为认知水平的差别。
很多人觉得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是深挖的“护城河”,但因为没有更加精进的认知模式,那很可能只是花十多年积累了别人一年的经验而已。
这话听上去很扎心,但却很真实。《教父》中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过我: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普通人只想改变结果,而高手改变玩法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钦佩“头脑清醒”的人,他们做事的思路总是显得不同,同样的工作,他们仿佛能用更多工具来完成,当你还在愁眉苦脸思索时,人家已经云淡风轻地打完收工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想起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一段故事: 
来自各国的军事家聚在一起,讨论对付敌方游轮“审判日”号的方案,要消灭所有敌人,又不能毁掉船上的硬盘信息。 
有人说用间谍潜伏,有人说用中子弹,有说用化学毒气,甚至还有说用次声波武器......极尽复杂之能事,却没一个可行方案。
只有一位办事直接果断的警官,说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 “两岸立两根柱子,中间拉上纳米丝,船一经过,就会被切割。” 
在场人无不惊叹。
高手总喜欢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不会啰啰嗦嗦大战300回合再结束。他们抄“近道”走向了成功。
他们也总能在战况最激烈之时,甚至是危局中抓住问题的本质,集中发力,最终力挽狂澜。
当年的千团大战,王兴的美团是唯一没有跟着在广告大战中烧钱的。
在那场血腥的竞争中,大多数竞争者都在想方设法砸钱,募更多的钱,做更多的投放。
王兴不是没动过心,自己的销售人员去谈合作,电梯里都是竞品的广告,美团不砸钱,自己的团队也没有信心,友商天天来挖人。
大家都在烧钱时,王兴想的是烧钱真的有用吗?
毕竟,用补贴买不到用户的长期忠诚,如果只靠补贴,补贴没了,用户也跑了。
因此,他顶住压力,保存了资金实力,把资源放在了调整与改进产品上,降低获客及留客成本,并优化复杂的后端系统平台。
结果,美团网的页面打开速度快,功能齐全,半自动结账,有延长在线时长的功能,在线走合作签约流程的效率也很高。非常好用。
很多人以为千团大战的输赢完全取决于,谁能募集到更多的钱,比对手撑得更久。
但是实际上,比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升用户黏性和降低单用户亏损额,美团把工夫用在这两点上,比资金更充沛的竞争者撑得更久。
最后,美团成了千团大战唯一的赢家。
这就是高手与普通人的认知差距。普通人只是想改变结果,而高手想着改变玩法。
问题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认知差距的鸿沟能打破吗?
可以,如果你了解鸿沟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认知会有这么大差距?
为什么现代人的认知差距会这么大?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能力深度思考,每个人都可能陷入到纷繁的思维乱麻中。而“头脑清醒”的人显然是把这团乱麻理清楚了。
这恰好跟物理学里的一个概念是对应的:熵。
什么是熵?简单来说,就是无序程度的度量。熵越高,表示一个系统越混乱、越无序、越不确定。
以前在学校,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把书都背下来,即便考不了90分、100分,也不会低于80分。有个确定的因,就有比较确定的果,这叫确定。
到了现代社会,考验你的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来自于你处理方方面面信息的能力。
早上少刷了一条微博,就可能少了一个和同事的谈资;
少研究了一个合同条款,你为公司签下的合同成了定时炸弹;
少学了一种新的架构,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刚推出来就过时了。
你也很努力,但是你花了99分的努力,依然得不到成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35岁左右的销售。
用了确定的因,却没有确定的果,这叫混乱。
而从微观的纳米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只要是封闭的系统,就会越来越倾向于混乱,这就是熵增定律。
由于熵增的存在,再加上客观世界的信息爆炸性增加,如果你想识别每一条信息,所需要的能量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如果你不能用有效的方法整顿接收的信息,思维就会陷入封闭,拧成一团乱麻。
如果解不开,就会空有一堆想法,却彼此不能关联,越想越乱,越缠越死。蓝海就在彼岸,自己却只能望洋兴叹。
从用眼睛看到用思想看
怎样抵抗熵增呢?
我们需要打破孤立的系统,通过向思维体系中引入有序的物质,也就是知识,来让我们形成的思维变得清明。用眼睛来感知外面的经验,构成的是信息。而用思想和逻辑对信息进行整顿,才能形成知识。
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就在于,普通人只知道用眼睛看,而高手用思想看。
如何才能成为用思想看待世界的高手?
混沌大学最新上线的《认知进化营》中提到,首先就是要认知破界,找到阻碍你进步的那堵墙。
我们之所以在职场、人生中遇到天花板,就是因为我们的认识中有很多缺陷,比如思维惯性、眼见为实、行业惯例、诉诸权威、从众效应等。当这些“思维定式”被一一破除时,就正式踏上认知升级之路了。
接下来,就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实现自我的认知增长,在职场上,就是要通过发现并满足客户需求来创造价值。
这一部分,混沌大学邀请了前贝壳找房增长负责人南山、“流量池”理论提出者杨飞、每日优鲜CMO许晓辉等大咖进行了分享,他们都把自己的认知增长思维运用于商业中,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要实现认知升级,还必须有从宏观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即便你是一名“打工人”,也要尝试用管理者的思路去看待公司的业务线和发展,所以接下来,《认知进化营》推出了认知管理这一部分。
五位大咖老师,云海肴创始人、CEO朱海琴,创业酵母创始人&CEO、阿里前政委张丽俊,跟谁学前副总裁吕伟胜,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以及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教你管理者最重要的五大认知问题,带你从管理者角度提升自己的宏观视野。
有了知识和大咖的经验,你的认知就自动提升了吗?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曾指出:
“多数企业家,没有长时间集中思考一个问题的行为,就是脑子没有形成一把锥子,直插问题的要害。”
因此,有了高手的思维方式,就像有了武功秘笈,但你还需要多加练习,把实用的模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把自己的认知精心打磨,才能达到高手的水平。
混沌大学新课《认知进化营》用实用的模型、具体的案例和悉心的辅导,带你做长期主义者,掌握“思维模型”+“刻意练习”的高效学习法则。
有学员上完了进化营的课程,忍耐不住兴奋之情积极反馈:
GraceMe 说:
最近我们在烦恼如何快速扩招受试者参加项目,以及受试者来了之后如何高效管理,持续引流。
我们的认知方法一直比较传统,除了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和做一些线下地推以外,总感觉徒劳无功。今晚上完课才知道,我们的问题在于一直做低效的重复动作,推广时除了打出我们是知名企业、免费试用、有奖补贴等同质化的“功能价值”,无法创造其他情感交互和体验价值给受试者,因此一直无法打破僵局。
意识到问题所在以后,目前我们最迫切的就是打破既往的认知格局,建立新的思维模型,打造产品,增加用户!
晨沨 说:
我是做家庭教练工作室的,客户认知是我开展服务的基础。
很多时候人们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突破自身行为及思维习惯的过程是非常焦虑的,有些人选择回避那些已经摆在桌面上的痛苦问题,另一些人能够直面问题却又找不到解决方法。
这正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因此我们所要解决的是让客户认知到自己的需求,既要通过体系构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痛点需求是什么,又要通过“创造故事”的方式为对方搭建一道心理防护墙,从而更愿意配合我们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课程中的那句“知道用户需求什么,创造故事让用户知道他要什么。”真的是感同身受。
认知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也就破了,不捅破也许一生就蒙在鼓里。很多问题其实已经内化在你的心里,只要你能定义出问题,找到破局的关键,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长期训练,就能成长为高手。
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启发认知、持续学习,我们从不停止。
混沌大学正式推出「认知进化营」
2020年开年即魔幻
在仅剩30天里,重新定义收官姿态!
加入【认知进化营】,备战2021,认知先行一步
长按扫码,迈出进化第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