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是我华爸!希望大家周末过得愉快!
上一篇文章和大家聊了聊与家里老人的育儿冲突《丈母娘对着我落泪,“你们这是虐待孩子啊”》,好多朋友私信我说感同身受,看来大家也都是经历了重重考验嘛。
这次想和大家接着聊聊另外一个有可能会老人发生育儿观念冲突的点,夸孩子,或者说,不夸孩子。
上周无意间看到一个育儿类类综艺节目,节目名字叫《亲爱的小课桌》,请明星嘉宾来化身代课老师,参与到课后托管班的日常教辅工作。
其中一集的“卖点”之一,就是傅首尔傅妈的夸夸教育
看了10分钟,我觉得可能是我见过最失败的夸孩子的案例了。
傅妈去陪一个孩子写作业。人家孩子正在专心写着作业呢,傅妈在旁边一个劲把孩子往天上夸!
我的白眼翻到了天边
,我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
"这么好的儿子" - 哪点你就看出好了,你才认识别人几分钟,夸人能不能走走心?就好像你路上随便碰到一个陌生人,人家上来就把你捧上天,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有病吧?
"一点都不难“ - 小学题目对你是简单,对于孩子,他得经过思考推理才得出的答案,你凭什么说不难,为什么否定孩子的努力。
"聪明" - 做出来,做得快,就聪明。那要是做不出来,做得慢呢?不用你说,孩子自己就会得出结论 - 我笨。
接下来孩子的反应也很有意思。
连孩子听了都觉得奇怪,妈妈一直说我不好啊,为什么你一直夸我??

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在一个一直被否定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没什么自信。
而节目里的其他嘉宾竟然还对傅妈的夸夸教育赞不绝口,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个时候,我白睛已翻瞎。
好吧,我坦白。
其实,我之所以开启了吐槽模式,也是因为我之前被日托老师训了一顿
在和老师讨论如厕训练进展的时候,我就随口说,每当雷小西成功使用了厕所,我们都会说了“good job(做得好)”。
说完后,我在视频里看到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大概就是 -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然后,她还是讲了。
不要夸孩子,不要夸孩子,不要夸孩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Excuse me?

我和清妈有个朋友个学心理学的妈妈朋友,我们时不时就交流下育儿心得。

之前闲聊的时候她和我们说,和孩子的交流是门学问。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对自己的认知会受到很大人的心理暗示,说大白话说,你说的任何话他们都会当真。
举个🌰,有时候孩子说突然说出,妈妈/爸爸,你们会不要我了吗?但是你最后会发现,孩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不在的时候,有其他人开玩笑的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听话,你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对于我们来说是调侃是玩笑,但是孩子就会信以为真。
所以我和清妈之前在夸雷小西的时候,都会尽量注意言辞 - 夸过程,不要夸结果,夸努力,不要夸特质(比如聪明等)。
但是老师的意思是,上面的这些都不要夸
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你确定你是正牌执照老师?
听完老师用雷小西举的例子后,我完全反水了!
老师说,如果雷小西主动和我们分享了她最爱的零食,我们因此而夸奖了她,多夸几次,她就会注意到,只要分享就有夸奖。所以她以后会为了得到我们的夸奖而分享,而不是因为她想要,或者我们值得她分享。
而且当我们不再夸奖“分享”这个行为时,她的心理会出现落差,她会想为什么爸爸妈不再夸奖我了?是我做的不够吗?

于是她就开始更多的分享和牺牲自己,来取悦满足我们,以获得夸奖。她的行为更多是由外界的反应来驱动,而不是自己内心所想所要。这就和用物质来奖励孩子一样,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动力。清妈之前有讨论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12年前,我是这样把自己送进清华的》。
讲真,其实有时候,我们自己在做某些事情上,也可能是在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而在努力。或许我们自己发自内心也想要做这个事情,但是别人的赞许对我们更加有意义。
老师又举了个🌰,比如,如果我们老是夸奖雷小西是个乖孩子,给她贴上乖孩子的标签,她以后可能会穷其一生服从于我们以证明自己是乖孩子,无法对我们说No。也可能会和我们反着来,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不是乖孩子,也不想成为乖孩子。
华爸我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有意识无意识给孩子的评价,竟然会有可能出现副作用!
那......我还是别评价好了。
可是,不评价我都不知道和孩子说些啥了!
老师说,我们可以励孩子啊?有啥区别啊?
两者区别就在于,鼓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到底要做怎么做,想怎么做,这对于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尤其重要。夸奖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告诉孩子做什么能让我们表扬。
比如,“我相信你可以的” “我知道你能做到的” “不管如何,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的”。这些都是鼓励。
比如,“你是最棒的”,“你最聪明”,“你是个乖孩子”,“我很高兴你听进去了我的劝告”等等,这是都是夸奖。
而且鼓励的时候,我们要只关注过程和他们的努力,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那怎么鼓励呢?
老师说,鼓励的套路也很简单
鼓励的时候用描述性的陈述句就好了,而不是定义性的感叹句,来传达我们所看到孩子的努力。
比如,孩子帮忙做了家务。
我们要说:“谢谢。我看到你拿着扫把帮爸爸把厨房的地板扫了扫。”
而不要说:“你真棒,真么小就可以帮妈妈打扫厨房了,真是太讨人喜欢了”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们又想说点什么。
我们要说:“你画了一幅画,我看到有你用了好多颜色,你可以给爸爸描述下你都画了些啥呀?”
而不要说:“你画的这么好,以后怕是要成为大画家呢,继续加油噢。”
比如,孩子做出了一道很难的题目。
我们要说:“孩子,这道题很难,我看到你没有放弃,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题思路。”
而不要说:“孩子你真聪明啊,这么难题你都做出来了,真棒,不愧是我儿子!”
原来是酱紫。
这次和日托老师的深刻讨论,彻底刷新了我和清妈的三观对于夸奖孩子和鼓励孩子的认知,以及如何更好保护内驱力的实操,也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优质教育的“水深”
但是说心里话,这个真的很难,因为这种鼓励式的“夸奖”,对于我们来说特别不自然。我和清妈到现在都还时不时说错话。比如,我们也会无意识的想说,“你真棒”,然后话就卡在 “你真...”那里,然后把“棒”字强行咽回肚子里。一句话说不完,那个感觉真的很难受啊
!不信你可以试试......
而且,即使我们自己做的到,但是和孩子有接触的其他人说这些话,我们要怎么办呢?那不是要前功尽弃了
我们可以事后默默的告诉孩子,别听他们的说的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默默的转发给他们看吧
关注吧,留言吧,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