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厦门颁出。讲述叶嘉莹一生的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获得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
《掬水月在手》讲述了97岁的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却活出了诗一般的人生。
《掬水月在手》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出席颁奖典礼,毛继鸿表示非常激动,他说,要感谢97岁的叶嘉莹老先生,是她用她97岁的人生,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兴衰,让我们非常珍惜现在的时光;让我们真正意识到,她所提到的“弱德之美”,是中国人的基因;她用她诗如人生,人生如诗的生命教会我们,中华文化是我们内在血液的养分。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陈传兴导演拍摄此片的缘起经历与影片架构,共同了解这“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传奇人生。
作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唯一一位从民国传承下来的诗人”,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创作和教学,用一生的跌宕起伏,作为诗词的注解,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她谈诗论词,以心印心,上溯诗词创作之初的兴发感动,以直悟配合详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叶嘉莹号迦陵,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师从诗词名家顾随。上世纪中期曾在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叶嘉莹的一生,正应了她的老师顾随常挂在嘴边的箴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亲自致信
祝贺叶嘉莹90岁生日
2019年,叶嘉莹宣布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南开大学,累计捐赠3568万元,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南开大学的古典文化研究。
今年7月,以叶嘉莹的传奇人生为主题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单元,导演陈传兴将其作为自己“诗人三部曲”系列纪录片的终章,影片于10月16日全国公映。陈传兴说:“我希望这部电影,不是拍一个仰之弥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状态,而是呈现一个最真实的生命。”
虽然影片仅有120分钟,但拍摄过程中却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素材,以及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是了解一代诗词大家,乃至百年中国、千年文脉难得的口述史料。活字文化有幸与影片制作方行人文化联手,将数百万字的录音稿精简为十万余字的书稿,并获得叶老师首肯,将影片拍摄时所留下的海量的资料爬梳、精选、补充、撰写,形成一部与纪录片互为补充、立体呈现叶嘉莹生平与诗词之美的独特作品,即与电影同名并同步上市的文字影像实录《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 编著
书与纪录片相互映衬,呈现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而多面的叶嘉莹。
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
海德格尔在文章《为什么要有诗人》中谈到,诗是存在的居所。在一个充满荒原、废墟、劫难的时代,诗是很重要的,诗就像庇护所,诗人就像冒险者。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给其他人提供一些生命和思想的庇护。陈传兴决定拍摄叶嘉莹,可以说既是对诗词大家的仰慕和向往,同时也是面对诗歌衰落的时代,希望通过这位诗词女神将古典诗词的火种保留下来。
导演陈传兴
2012年,法国政府为陈传兴颁发了象征文艺界最高荣誉的“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和曾经得过此奖的华人艺术家张艺谋、贝聿铭、侯孝贤、金庸、莫言相比,这个名字对大众来说显得神秘而低调。
其实在2011年,身兼摄影师、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士艺术评论家的他已经拍摄了系列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轰动两岸三地。他通过以郑愁予为主角的《如雾起时》谈论“诗与历史”,通过以周梦蝶为主角的《化城再来人》谈论“诗和信仰”。
到了叶嘉莹这里,陈传兴希望回溯到诗词更为本质的层面,探讨“诗与存在”。通过影片,把叶嘉莹这样一个传奇,跟中国几千年的诗词之间的紧密关系表现出来。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第一季海报
诗人周梦蝶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剧照  
诗人郑愁予纪录片《如雾起时》剧照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 
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的白蝴蝶,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16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 
1945年,叶嘉莹辅仁大学毕业学士学位照
有人问她,怎么你十几岁就写这样悲观和深刻的诗?她回头想想也觉得奇怪,“莫知其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总之我写了这样的诗。”
叶嘉莹与小舅李棪及大弟叶嘉谋合影
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更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只在梦中舔舐伤口——那些梦里,逝世多年的母亲突然出现了,要接她回家。
叶嘉莹1948年结婚照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诗词佐证了她如何度过艰辛岁月。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56年,叶嘉莹在台北教书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76年3月24日,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叶嘉莹年少时经历母亲去世,没想到暮年又遇大变故。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我半生漂泊,辛辛苦苦维系了我的家庭,而我大女儿跟我大女婿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不幸。”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终于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9年,叶嘉莹在北京故居与大弟同练太极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
上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陈传兴说:“其实我拍了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呈现的是一个女人的百年史。”
渡过诗词的大江大河
拍摄叶嘉莹的传记电影,可以说开机前就有三座大山横在创作者眼前:第一要对中国诗词有所了解;第二要对中国的整个近代史,特别是要对叶嘉莹所经历的漫长历史有所了解;第三是要对电影的创作有一定的把握。
影片的创作过程也就是翻越大山,陈传兴谈到:“为了和叶先生谈苏东坡、谈辛弃疾,我的提纲经常会做到二十几页,提前半个月给叶先生。她会帮你批改,她首肯了,我们才能够从台湾再过去采访。我也经常被叶先生批评,因为总是在谈诗词的时候出纰漏,闹笑话。”
陈传兴与叶嘉莹在拍摄过程中
刚开始面对叶嘉莹时,整个剧组都很害怕、很敬畏。随着时间和拍摄的进展,一个高不可及的诗词大家,慢慢地和你接近,变成了一个身边常见的老人家的样子。可是当她谈到诗词的时候,又变得很温婉,有时候还会流露出像小女孩一样的小动作和笑容。
叶嘉莹现今的状态,以及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犹如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堪为“似月停空”;而作为叶嘉莹朋友、同事、学生、邻居的各位受访者仿佛江河湖海,大家各有视角,分别映照出一代大师鲜为人知的灵动与鲜活,是谓“月映千川”。
“似月停空”与“月映千川”这两张剧照就放置在文字影像实录《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正文开篇,以此呼应影片“月”之主题,同时也揭示书中各部分的组成缘由。
作家白先勇回忆自己在外文系念书时,宁愿逃课,也要去旁听叶老师的诗选课。叶老师讲诗,不光讲诗本身,还把背后的社会变迁、诗人襟怀一一道来,一下子把他引导进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讲课时,叶老师身上带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博大精深的风度和派头,“简直是把那种盛唐的精神带到课堂上来了。”

作家白先勇
在台湾,端午节同时是规定的诗人节,然而新旧两派诗人对屈原的解释定义不同,两派诗人不大来往。受新诗人痖弦之邀,叶嘉莹在他主编的《幼狮文艺》上发表了三篇论传统诗的文章,用动人的思想和才情奇迹般地调和了两派诗人间的矛盾。痖弦说,在叶嘉莹的影响下,新诗人和旧诗人开始在一个桌子上吃粽子了。
诗人痖弦
诗人席慕容2009年在台湾“中央大学”讲听叶老师讲辛弃疾,觉得八十多岁的叶老师仍是一个无比端丽的美人,但一开始讲辛弃疾,就好像辛弃疾本尊来了。她讲《水龙吟》的时候,“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像是所有历史或是辛弃疾的一生都凝结在了这十二个字里,“就好像辛弃疾透过叶老师,把他一生的悲欢都说出来了。”
席慕容(右)陪叶嘉莹老师去叶赫水寻根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对应叶嘉莹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大、哈佛、UBC、南开。每部分由叶嘉莹自述及相关被访者自述组成,辅以148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作为视觉补充,堪为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言传身教的实录,以及诗词之美的极佳读本。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书籍内页
书中特别收录《〈掬水月在手〉电影注解》,还原导演创作始末,提供观影指南。还独家放送担当《掬水月在手》影片另一条隐晦叙述线的配乐《秋兴八首》及电影精彩片段节选,扫描书中二维码可聆听欣赏。
拍摄完电影《掬水月在手》后,导演陈传兴感叹,如此的一个诗词大家,走过那么大的一种时代变化,经过那么多的人生中的高低起伏,她到最后还能够返璞归真。难得,只能讲难得。
月亮这个意向,本就和叶嘉莹非常相合,陈传兴说:“她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江大河,到达彼岸。”
活字新书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不仅是同名电影的衍生之作,
更是叶先生一生言传身教的实录。
叶嘉莹先生虽遭遇曲折坎坷,却始终秉持青云之志,让苦难把灵魂打磨得愈发高贵。
书中多元的视角、详尽的叙述、丰富的图片,完美展示了当诗词融入个人生命后所产生的美感与力量,也诠释了儒家“充实之谓美”与“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这位“古诗词的女儿”依然在照亮我们,照亮这个时代。
目  录

壹 植本出蓬瀛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咏莲》1940
白先勇 引导我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
痖弦 穿裙子的士
陈小玲 她就是诗词的字典
柯庆明 要了解她,就去读她的诗词
席慕蓉 所谓诗教
贰 逃禅不借隐为名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冬日杂诗》(其三)1944
郑培凯 中国文化的一潺清溪
张凤 在哈佛遇见叶教授
田晓菲 大家规模,学者典范
邝䶮子 那一份难忘的早餐
方光珞 她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刘元珠 林楷 叶老师相信美好事物
叁 变海为田夙愿休
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梦中得句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三首》(其一)1971
刘秉松 用诗词溶解生命的苦痛
施淑 坐赏镜中人
施吉瑞 她可以代表古典中国
陈山木 魏晋风骨也是她的风骨
梁丽芳 不确定的东西,她不会说
王健 李盈 她有浪漫精神,同时又很自律
王芳 师弟因缘逾骨肉
施淑仪 总把春山扫眉黛
谢琰 顺随天意,这才美好
卓同年 一个生命的精微体
陶永强 梁珮 我特别喜欢翻译她的诗
何方 她是一个宝藏
肆 要见天孙织锦成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绝句二首》(其二)2007
陈洪 一股清新的风
徐晓莉 “ 诗可以兴”——诗词生命是永恒的
沈秉和 炉香心字说焦痕
石阳 诗歌和音乐都与生命的内在节奏相通
张元昕 学诗最重要的是学做人
张静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附录1  仪式过程:《掬水月在手》电影注解
附录2  叶嘉莹、陈传兴对谈:佐藤聰明音乐作品中的雅乐与大唐(附影片音乐《秋兴八首》欣赏)
编后记
鸣谢

长按关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同名图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