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可以说,阅读给我们打开了现实世界的另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
但过去,我们可能会更着眼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现在,有一部纪录片,能够带我们了解到一切与书有关的故事——《但是还有书籍》
这部纪录片,就在前不久获得了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以及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刚上线时,在B站就拿下近乎满分的9.9分,现在累积播放量接近千万,豆瓣评分也高达9.2分。
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30分钟左右,短小精悍,每集会从各种爱书之人的角色切入,跟大家聊“书与阅读”的话题,编辑、译者、旧书商、藏书家、绘本作家、书籍设计师、阅读推荐人等。视角和故事新鲜有趣,家长和孩子都适合看。
01
绘本的奇妙世界
这部纪录片最近真的很火,不仅仅是因为有著名演员胡歌的配音加持。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虽然短短5集,但是不折不扣的图书“种草节目”,自己在里面发掘到了很多宝藏书单。更有人说,看完这部纪录片,自己渐渐地没那么焦虑不安了。
那接下来,就从我最喜欢的第3集《绘本中的奇妙王国》开始给大家分享。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每位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热爱读书,绘本,可能是大多家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第一步。
而在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粲然看来,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它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者以极富冲击力的画面,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她分享了自己跟儿子米尼看绘本的经历。从儿子出生开始,粲然就跟他一起读绘本。也是因为儿子,让她渐渐感受到了绘本神奇的魔力。儿子两岁开始,就有自己创作一些小诗,粲然从中也感受到了儿子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比如说,孩子有一个作业是要求写“彩色的梦”。他是这样写的:
按照成年人的理解,彩色一般意味着“五彩缤纷”,但是米尼却说:“我觉得彩色就是众多单调颜色里面一个颜色。
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不知道大家带孩子读绘本的初心是什么,识字?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无论是哪种,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去经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心灵的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游历绘本世界的陪伴着,那绘本创作者们则以儿童的尺法,编织着一个个微渺又浩瀚的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熊亮,是国内知名的绘本创作者。曾经他以熊暗为笔名,主要创作成人绘本。但女儿的出生,让他有了新的想法——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绘本看,开始创作儿童绘本。
从做第一本儿童绘本开始,他就觉得它比成人绘本有意思多了。
他坚持认为,“儿童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而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
绘本必须得有图文结构,所以熊亮才觉得,自己在做儿童绘本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用图像去进行诗歌写作的状态。
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熊亮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希望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比如说,在《游侠小木客》中,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森林家园,各种奇妙有趣的生命栖息其中。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一起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绘本创作者们以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孩子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界限,去认识这个世界,也为成人打开了一条与孩子们沟通的秘密通道。
最后绘本这一集,有一段话我非常赞同,分享给大家: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它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能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呈现它的魔法。就是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
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绘本的奇妙世界”中尽情玩耍。“书中万有奇妙,而你们,都是故事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孩子们的童心吧。
02
那些与书有关的精彩故事
“书本身是一个故事,写书的人身上又有个故事,书的流转又是一个故事。所以其实你买了一本书,你不是收获了这本书,你收获了好几个故事。”
看完一书后,跳出书中故事本身,你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图书编辑和译者,都是一群隐于书背后的人。他们每天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资深编辑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
所以他一直只是把编辑当做养家糊口的工作,没多大激情。直到他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
作者是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 21 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他39岁就自杀了,而这本书是他的遗著。
或许是同龄人的感召,他觉得这本书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而且并不亚于任何西方大师的作品。所以,他不断地寻找同事的帮助,不遗余力地推广这本书。
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媒体推介,赢得了众多读者,并获得了 2017 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这次成功,赋予了《寂寞的游戏》新的生命,也让朱岳最终找到了编辑的真正价值。
从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到不择手段地推销书,他希望以好作品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以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能够运转下去。
朱岳手绘自画像
为了让好书、好故事面世、被更多人看到,编辑真的煞费苦心。
俞国林从事古籍整理编辑18余年,前后折腾了13年,只为编辑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的整理本。
这本书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为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对俞国林这样的编辑来说,虽然做的一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书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一一发掘,比如说花了11个月翻译《百年孤独》的范晔老师,他诗意流畅的翻译风格,让《百年孤独》这本书一度占据畅销书榜首位;
比如说在藏书人、书贩、旧书店之间“奇幻漂流”的二手书,背后有哪些被我们忽略的故事,又牵扯出了哪些奇妙的缘分?大家可以从纪录片中寻找答案~
03
别开生面的阅读指南
我们总是戏谑,现在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什么都追求快速和效率,人们在五花八门的生活中应接不暇,难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纸质书。
如何在拥挤与喧嚣中找到合适的阅读姿势?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开辟出一个精神角落?
一些爱书人,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珍贵的阅读风景,提供了一份别开生面的阅读指南。
编辑朱利伟就在忙碌生活中开辟出自己的阅读小天地——利用每天上线通勤的一个多小时,在拥挤的车厢和喧嚣的人群中,一年读完了几十本书。
不仅如此,她还找到了很多“同类”,地铁上和妈妈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的小朋友、偷看隔壁陌生人的电子书、每次都带小马扎上车的书迷、教孙子读《声律启蒙》的老人......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所以她还特意在豆瓣上建了个叫《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
久而久之,她的相册已经有一千多照片了,并因此在“新京报 2018 年度好书致敬礼”中,获得了“年度阅读场景”的致敬奖项。新京报的颁奖词也特别贴切:
在手机垄断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
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如同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我们致敬朱利伟和她镜头内外地铁上的读书人。
小隐,B 站知名读书 up 主。通过推荐书单、分享读书方法,她在 B 站上收获了数十万粉丝。兼具广度和深度的阅读品味,让她被许多观众称为“移动的书单”。
小隐对书的热爱,源自童年。因为母亲是语文教师,小隐从小就与书为伴,六七岁时,她已是图书馆的常客。
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自己揣着借书证跑到市里的图书馆,看一天书,然后再借两本回去。
从那时起,小隐便养成了时常逛书店和图书馆的习惯,哪怕在电子书、网购普及的今天,她仍然保持着每月至少逛一次书店的节奏。
从第一期视频开始,从推荐书单到读书报告,从新书开箱到逛书店,她读书视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主题也越来越多元。
靠这些轻松有趣而又不乏深度的读书视频,小隐点燃了一大批观众对于阅读的兴趣,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但在为此欣喜的同时,小隐也一直警醒自己,不要落入意见领袖的 “圈套”。她希望分享读书视频的意义,是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思想。
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都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顺应时代,又不被潮流裹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和分享自己的读书之道,试图在坚持深度阅读的同时,开辟出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就像片中所说,看纪录片不是目的,阅读才是。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