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dang归网”,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公众号“澳元”转自知乎-長安玖月八
我们向作者和原发布平台深致谢意,由于无法找到来源,若涉侵权,指正立删。
从平均数看,体制内的收入水平已将体制外甩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比上年增长9.8%,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比上年增长8.1%。
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19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

这在“清北”生中早不鲜见,在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中,体制对年轻人伸出的橄榄枝,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包括过去“不被考虑”的乡镇公务员岗位。
体制内待遇提高 体制外环境激变
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157.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放在几年前本科毕业时,到乡镇当公务员,不是武汉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刘华君的求职选项。
同学中报考公务员的不多,家乡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竞争对手多是“二本”毕业生,“难免有心理落差”。
2020年,刘华君已从某海外名校研究生毕业,一番求职之后,报考了四川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到了8月中旬面试那天,她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
和刘华君抱有同样“进体制”想法的名校毕业生正在逐年增多。
刘华君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本科期间,她去过多家民企实习,常常加班,见识过末位淘汰,也被“到龄裁员”的传说惊吓。
最终报考家乡公务员,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稳定”。
“以前总以为体制内收入偏低,后来才知道不是那样。”刘华君发现,尤其在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甚至比当地的民企、外企要高。
大规模招聘“清北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招聘时一度打出“有钱有闲有尊严”的口号,有的学校,硕士生入职可拿到28万元年薪。而深圳教师的“高收入”也得益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的提高,深圳一所中学的校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深圳教师和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基本相当。
杭州余杭区面向“清北”引才时开出的待遇更优厚。当地先以事业编制解决身份问题,硕士生参照正科级薪酬水平享受绩效工资福利待遇,博士则参照副处级。被引进的“清北生”如不以事业编进入,还可以成为年薪制的政府雇员,博士学历的中级雇员约38万元、硕士约35万元,此外还有数万元的各项补贴等。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柳云南2018年被引进到余杭区的东湖街道。柳云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工作充实而幸福,收入符合预期,相比去律所或大企业打拼的大学同学,柳云南觉得,自己工作稳定,晋升渠道畅通,余杭的生活、工作环境也非常好,他会推荐学弟学妹到余杭工作。
一方面是体制内待遇有了不小的提高,另一方面,体制外对名校生的吸引力也在降低,经济形势变化莫测,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北京大学2018届硕士生刘维考进了一家央企,在他看来,到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赶不上趟了”,他求职时,“很少再有工作三五年就财富自由这样性感的财富故事,相反,一些大型企业35岁之后被裁员的传说,越来越吓唬到大家。”
2020年的疫情来袭,则让他们愈发珍惜手中这份有安全感的工作。
刘维说,通常,同学们各类工作岗位都试一试,最后把拿到手的offer(录取通知)“挑一挑、捡一捡、颠一颠”,筐里最后剩下的,还是体制内offer。他的同班同学中,去央企的最多,其次是公务员。
超过3/4北大毕业生进体制
不低的收入、稳定、有保障、可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刘华君和刘维的选择越来越普遍。
北京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显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
其中,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从2015年的10.72%提高到2019年的17.08%,而到民企就业的人数约为2015年的一半。
2019年,招收北大毕业生最多的前20家单位中,有8家为省级党委组织部,其中福建省委组织部招收了55名,四川招收了41名,去广东的有26名。一些央企也名列前茅,而前20家单位中仅有华为、腾讯两家民营企业。
这样的数据在名校中具有代表性。
不少用人单位的感受是,招名校生变容易了。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一名干部透露,该区在2017年才招到第一名北大应届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到了2020年,则招到了48名北大毕业生和28名清华毕业生。
杭州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招聘时感觉到,之前很多(名校)毕业生只看重省级单位、大国企、优质民企,很少关注到地市,更别说区县。2017年,余杭区开始主动前往清华、北大等校做推介,“反响超乎预料,报名人数也很多”。
清北毕业生到深圳中小学任教、到杭州街道任职等新闻的广泛传播,强化了一些在校生进体制的决心。一名北大在读研究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些信息其实开拓了他的求职眼界,“那么多师兄师姐都去那里,肯定是不错的选择”。
选调生扩招专项计划“抢人”
应届生进入体制的另一通道是选调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定向选调和人才引进计划出炉,资源也开始向名校生倾斜,成为各地争抢人才的手段。
这项1980年代就已诞生的机制,逐步与各级公务员考试形成体制内人才选拔的两条通道。2020年5月,四川省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的若干举措》,提出每年拿出10%左右公务员招录计划,用于县乡选调生招录。
2019年北大就业报告显示,共有429人签约了29个省份市的定向选调生和人才专项引进项目。近几年来,北大选调生总数已近两千人。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北大已和31个省份建立合作关系,2020届签约选调的毕业生人数创下新高。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选调生规模不及北大,但也在迅速增长。2019年,269名清华毕业生通过定向选调的渠道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这项数据在2015年时为一百五十余名。
通过选调,毕业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成为公务员,还会得到“重点培养”。各地选调生工作主要分为定向选调生和常规选调生两个部分,其中常规选调生招录主要面向全国二本以上院校,而定向选调主要是根据各地各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的需求计划,面向部分国内重点高校。
还有一些地方,拿出了公务员考试和选调之外的第三招——“人才引进”计划,如杭州余杭区面向清华、北大毕业生开展的就是“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这些毕业生只需经过“现场面试考核”,被录用后先以事业编制解决身份,聘期内表现优秀的可聘为所在单位中层正、副职,之后再择优逐级提拔,提拔为党政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后,再进行公务员登记。
一些发达地区靠“高薪”,一些不太富裕的地方则靠“给级别”参与竞争。杭州余杭区在2018年引进的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赵亮亮最终没有入职,他选择去了湖北谷城县,从学生一变成为副县长,分管科技等方面工作。
和谷城政策类似的地方不少,四川达州市2016年启动了面向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引进博士研究生的专项引才工作,2017年7月,11名从这三所高校毕业的博士被引进到达州,挂职副县级领导干部。
打破提拔干部的固有思维
高校也在鼓励更多学生进体制。北京大学在2019年启动号召毕业生深入基层的“薪火计划”,聘请了105名“选调生校友导师”返校举办报告会,“以切身的经验和鲜活的经历影响和激励在校学生”。
前述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的就业渠道,该局2019年到北大做招聘宣讲时,场地早已被预订完,北大就业部门专门帮他们协调了一个平时不用于宣讲的礼堂。
不会有用人单位会认为自己的岗位配不上“清北生”。招收一大批“清北生”的余杭区受到关注后,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对外解释,他们到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很多工作专业性强,亟需更多青年才俊在服务管理上做好专业支撑,“引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北京大学毕业生王妍参加一些招聘后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只录取清北毕业生,更看重的是象征意义,他们把招收“清北生”作为招聘政绩,以体现自身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张通所在的县市,今年招录了六十多名公务员,其中近十人是面向35个“双一流”高校和12个浙江省内高校选调的“专业人才”。招录越来越多选调生后,当地建立了“90后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将他们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提拔干部时论资排辈的固有思维。
张通介绍,当地前些年上报选调生招录计划时,主要根据专业化要求高的岗位缺口,比如经济金融、城市规划等,近年选调规模扩大,各类岗位都可以招聘,不少选调职位提供给“综合文字”工作,定向选调的岗位也扩大了专业限制。
除了能优化干部结构、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外,张通表示,“这么多高材生愿意来,还是可以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
“给的钱多,还不挑不拣,为什么不去呢?”刘维和王妍同样注意到,有些地方针对“清北生”的引才门槛低,甚至可以免试通过,“如果去民企,还不一定有这个身价”。
入职央企后,刘维和单位人力曾有过交流,“她说,招这么多清华北大毕业生进来,其实没法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培养计划,但领导还是喜欢”。
不过,体制的稳定能给年轻人安全感,但一旦遭遇一些不确定,便会迅速引发不安。多名深圳市南山区2020年秋招录取的中小学教师反映,他们从7月报到和培训,但直到10月中旬还未正式入职入编,工资也未发。一位北大毕业生,在校内论坛发帖讲述了此事。
群众呼声 1
毫无疑问的是,体制内还是很香的。(今年894万应届毕业生年龄毕业难的问题,清北等名校也是如此)
这两天各地的定向选调考试,也基本都会对清北学校倾斜。定向招录如果针对清北学校的考生,之前几年很多地方不需要笔试,直接面试就行。不是很香吗?而且像是北大相关院校他们之所以选择体制,还因为本身专业对口,更能够发挥本领域的光和热。
1.清北的优势明显、各种利好政策和优厚条件,还是很吸引人人滴~
比如通过选调考试,毕业生不用参加公务员考试就能成为公务员,还会得到“重点培养”。前段时间四川2020定向选调就优先面向清华北大的学生,总共招录998名。而且硕士给予副科待遇,博士给予正科待遇,以后晋升渠道也更加畅通。名校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对比我们这样的三线小城,研究生毕业也还是一级科员,有些人干了一辈子,都还不能享受副科待遇,这样一比较差距就来了。尤其是很多城市的公务员待遇并不比一些企业低,而且还不会面临裁员的风险,选择体制,何乐不为?另外有的地方大规模招聘“清北生”的深圳中小学教师岗位,硕士生入职可拿到28万元年薪。就拿深圳来说,有些教师的高收入和当地公务员工资是持平的。
2.目前就业依然形势严峻,名校生利用好身份优势是明智之选。(公务员工资并不低~)体制的稳定能给年轻人安全感,但一旦遭遇一些不确定,便会迅速引发不安。
我前两天还和一个985的伙伴儿聊天,他是去年玩研究生毕业,一开始一些名企到他们学校校招,他当时还说有点看不上,所以婉拒了很多单位的邀约。结果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问题又是个难题,他自己也意识到对自己有些过分乐观了,投简历石沉大海,所以今年一直奔波在各种考试中,说白了就是为了有个编制,能考个编,付出再多辛苦都愿意。结果今年通过一起公考公务员上岸了,也是苦尽甘来。有时候身份优势就那么几年编外工作一点不比别人干的少,但是福利待遇差别还是很大的。况且面临目前就业形势的不稳定,想去的地方去不了,想要自己的自己又不想去。还不如利用身份优势,通过定向选调或者拔尖选调,选个好岗位,有个好光明的前景。而且对比包括互联网公司、银行和房企,都是民企中较高薪的行业了,和公务员工资相比,收入“高不了多少”。
3.体制内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呀~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很多名校生还是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
我们之所以在外奔波,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有一天不再奔波,能够稳定下来。我之前一个好友,本身薪资也是很乐观的,结果今年疫情,被迫裁员,拿了1-2万的遣散费,到现在工作还没定下来了。说是准备回家公了,他们公司其他名校的毕业生也未能幸免,本身认为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有可能在危机来临时,啥都没有了。一切都在重头开始。其实刚刚毕业的很多伙伴儿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更多考虑性价比和身边人的看法。名校毕业生进体制相对更容易,而且考公务员父母支持,周围很多伙伴儿一次上岸,所以进入体制的热潮只增不减。
4.工作环境好,压力较小,符合预期,上升渠道畅通。
像是余杭等地,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也不错,而且相对于私企的压力小,工作充实,生活幸福感更强。与其奔波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倒不如投身体制,享受利好政策,压力小,生活最终追求的不就是个幸福感吗- ̗̀(๑ᵔ⌔ᵔ๑)
杭州余杭区面向“清北”引才时开出的待遇更优厚。当地先以事业编制解决身份问题,硕士生参照正科级薪酬水平享受绩效工资福利待遇,博士则参照副处级。被引进的“清北生”如不以事业编进入,还可以成为年薪制的政府雇员,博士学历的中级雇员约38万元、硕士约35万元,此外还有数万元的各项补贴等。
总的来说,进入体制,稳定,薪资待遇好,压力不大,晋升空间畅通,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父母看好、政策鼓励、学校支持、整体形势倾斜,选择进入体制,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不过也意味着体制内竞争压力依然不小,依然要全力以赴把握机会啦!加油!
群众呼声 2
咱们不说虚头巴脑的什么社会地位啊,什么治理国家啊。
咱就这么聊。中国的企业中,绝大部分私企的存活时间有多久?绝大部分的私企能否保证你的退休生活?你的退休年龄如果按照国家现行政策的推进趋势将会是多少?
有几个人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呢?在私企中的绝大部分人是回答不了的吧?
如果说是一个中高层,那可能在经历中年危机以后还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是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普通人。就是一颗螺丝钉。
那么,体制内不香么?
一个不犯原则错误就可以吃一辈子的工作,一个不论国家退休年龄多少到一定岁数就可以退居二线准备养老的工作,一个哪怕退休后活了一百年也会有国家兜底保证你退休金定时发放的工作。
不香么?
至于说为什么北大的这些学生很多选择体制
一方面是因为北大的强势专业很适合体制,另一方面,就是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都不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几十年者,不足以谋一事。
当你毕业踏入社会的那天起,很多事情就变了。
所以啊,为啥这几年体制那么难考?
因为大家都不傻,不是么?
【完】
免责声明:感谢原创作者和本贴原发布平台的辛勤付出。以上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版权属原拥有方。若涉侵权,指正立删。部分内容可能有删节或调整。
广告/合作
电话:13501779499
微信1:yang-heng-sheng
微信2:sunnylife258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