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很多朋友在讨论数学启蒙,我感觉相较于英语,不少家长对于数学方面的早期启蒙还有各种各样的困惑。

的确,英语启蒙这几年各大公号讲得很多了,大家对于基本思路和方法心里多少都有数,再加上针对英语启蒙的资源和工具也是应有尽有。一比起来,数学不管是在系统性和操作性上,都要弱一些

另外两者本身的特点也不同。语言学习没有捷径,但这同时也保证了,只要大方向上不差太多,坚持下来,总会有看得见的成果

数学不一样,不是光使蛮劲儿、一味地坚持就行的,
用对方法特别重要

Mia上个学期有一大半时间都在家上网课,我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到她的学习中来,虽然现在放暑假了,但我们还是尽量每天安排一点学习的时间,其实在她这个年龄,需要正儿八经坐下来
“学”
的,也就是阅读和数学了。

数学可以聊的东西很多也很具体,今天我就分享两点小心得:
一个是学龄前的浸润;
一个是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先把大方向上把握好。
学龄前:从生活中启蒙
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抽象」是什么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2」,这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它是从2个苹果、2本书、2个人、2条狗、2棵树、2块石头等等无数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一个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数量「2」

又比如「2+3=5」,这同样是从一系列具体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的规律」。

爸爸买了2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苹果,家里一共有几个苹果?教室里有2个人,又进来了3个人,现在有几个人?这些问题的本质都可以用「2+3=5」这个等式来表示。


所以「抽象」就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所以早期的数学思维启蒙一定要「具体」,而不是「抽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学龄前的孩子,从生活中启蒙才是数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生活都是具体的事物。
4岁以前:
重点在理解数量(10以内)和认识数字符号。
理解数量和会唱数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和孩子练习“
一一对应数数
”的机会,比如说数自己的身体部位,上楼梯的时候数步子,收拾玩具的时候数件数,等等。


我想提醒的一句的是,不要1234数完了就完了,
一定记得总结一下数了几个
。比如带宝宝数积木,你可以说:
这里有几块积木呢?我们来数数看,1,2,3,4,5,这里有5块积木。

这样才能让小朋友慢慢地意识到,数数是有目的,是为了知道事物的「数量」。

有些孩子唱数可以很流利,也会一一对应地去数,但是数完了之后你问他,有多少块积木?他可能一脸懵圈。这就是还没有真正的理解
「数字词汇」
所代表的
「数量含义」


上面提到了10以内,这并不是说4岁以前孩子不能数出更大的数来,好比说数数能数到15,但是进一步理解15里面有1个10、5个1,这对这个年龄就比较抽象了。


至于认识
「数字符号」
,可以借助数学绘本、数字积木、数字拼图这些东西,学习数字符号的时候要也记得跟具体的数量对应起来,慢慢地帮孩子建立起
「词汇-符号-含义」
这三者的一一对应关系。




4岁以后:
引入“加”和“减”的概念。

我说引入加和减的概念,并不是要马上学习「2+3=5」这样的等式,因为等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要让小朋友了解的是,加和减的真正含义。

所以还是前面讲到的,
要从生活中去浸润,从具体的事物着手


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总会给孩子们加点儿水果,比如蓝莓、草莓之类的,弟弟常常会说:妈妈,我还要更多草莓!


这种情形下,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加和减的概念了。

你有几颗草莓?
3颗。

你还要几颗?
2颗。
现在你一共有几颗?
5颗。

或者,
你已经有3颗了还不够吗?你想要几颗?
我要5颗。

那我还要给你几颗?
2颗。

除了水果,我也会准备一点蔬菜,比如把小黄瓜切成片,放在餐盘中。



有一次弟弟就在数他的黄瓜片,一边数一边码起来,最后数下来有7块。我就顺势问姐姐,那你有几块呢?姐姐数完是8块。

我对弟弟说,姐姐比你多了几块?他说,1块。我说,我放在你们盘子里的都是一样的,那你吃了几块啦?他说,1块。

我还有一个小方法,就是编数学故事

一般来说还是跟吃的有关,因为「吃」总是最能提起孩子们兴趣的东西。

比如我会说:妈妈从超市买回了6个杯子蛋糕,我悄悄地放在了冰箱里,准备第二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我打开冰箱的时候,却发现只剩下3块了!!
有几块被吃掉啦?


如果俩人说出了3块,我就会接着问:那肯定是被你们偷吃了,你们每个人吃了几块?快点告诉我!

孩子们会觉得这样的故事游戏很有意思,不但非常配合我来玩,还会自己抢着也要编一个。

从听我讲故事,到回答我的问题,再到自己编故事,这个过程中不就对数学概念一层一层地更深入理解了么?

你也试试这个简单又有趣的法子?


从生活中去引导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具体方法有很多,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里都有数学,对不对?



低年级:理解最重要,基础要打牢

对于5、6岁刚刚入学的孩子,我的心里话是,在数学上千万别着急,千万别虚荣,千万别一味地拔高,一定要根据孩子的
实际掌握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



比如加减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多花点时间在“一题多解”上。

有多少种方法可以算出18-9?可以往回数9个,可以拆成18-10+1,也可以是19-9-1,还可以是18-8-1,等等 。这样的探索对培养数感和思维都是很有意义的。

复杂点的两位数加减法,35-14,如果教孩子列竖式,很容易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来,但是一开始我会让孩子用“笨方法”来算。

比如画图,一个框框代表「10」,一个点代表「1」,这样子得出「35-14=21」。虽然更麻烦,要费更多时间,但是可以确保孩子真正地理解了「十位」和「个位」。



等到需要进退位的时候,35-18,也可以用同样的画图法。我告诉Mia:
这里只有5个点,没法从5个里面拿走8个,那我们就把之前藏在大框框里的10个点给变出来,这样就够了。

其实画图也是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化的过程,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去观察「进位」和「退位」:哦,原来退位就是把藏在大框框里的点给变出来呀!

我不建议一上来就学竖式,还是要先通过画图,或者实物教具把十位和个位,以及进退位理解透了才好。
等到孩子真正理解了,脑子里有了这样的画面,再去学习竖式,加快运算速度不迟。

当然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画图帮助理解,这些还只是
「计算」
,但计算并不是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对不对?


比如说Mia能算出来35-12=23,那么她是不是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呢?


简单的应用没有问题,我有35块钱,花了12块钱,还剩23块钱。


换一个复杂一点的场景呢?我在35楼,想要下到12楼,一共得下多少层楼?她就不一定能一下子想明白这是减法了。


再换一个说法 ,我在12楼,想要上到35楼,要上多少层楼才行?哪怕前面搞明白了从35楼下到12楼是减法,但是一看到这里是上楼,她就觉得要用加法。


因为她还没有真正理解,不管上楼还是下楼,这都是相对位置,是
「差」的问题,不是「和」。

所以说计算能力虽然是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但不是说「算得快」,「算得准」就一定代表「数学好」,最重要的还是理解,是思维逻辑,这才是数学往上走需要的东西。

今天想要分享的,就是这两点大方向上的心得了:
学龄前数学:从生活中启蒙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低年级数学:理解最重要,基础要打牢

具体展开的话,还可以详细讲很多,用什么方法,哪些书籍和教具,设计什么游戏等等,希望我继续写的话,记得点亮「在看」,让我知道哦~
By超雄 2020.7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