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聊了聊邻里间的生活和育儿,有一位读者朋友给我留言说:挺羡慕你们这种社区生活的 ,如今国内大城市里邻居间基本都不认识。
我回复到:大家平常可以约着一起遛娃呀!
她说:
娃都忙着学习呢,现在早晚出去遛弯都看不到一个小朋友啦。


虽然是一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但还是让我想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


前阵子一家亲戚从缅因州开车过来拜访我们,亲戚家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记得上次见面的时候Mia才3岁,Ian只有1岁多,一转眼孩子们都大了。几年没见,3个娃倒一点都不生疏,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我记得第一天天气特别热,几个小家伙却在屋子里呆不住,嚷着要去外面玩水,于是S先生打开了给草坪浇水的花洒,我把小水盆搬到了院子里,把姐弟俩小时候玩的小滑梯也拿了出来,再扔给他们一袋海洋球,一个临时的
「水上乐园」
就有了。



几个大人坐在树荫下喝点小酒聊聊天儿,我饶有兴致地在看孩子们玩儿。


他们往盆子里灌满了水,把海洋球哗啦一下倒进去,然后轮流从滑梯上滑下来,各自溅起一阵水花,小球也跟着飞了出去散落一地。


哇!耶!

你快点,到我了!
再加点水!

快,把球捡起来!

简简单单几样道具,让3个孩子乐此不疲地玩了一两个小时,期间他们还自编自导了好几出戏。听着他们在远处笑着,闹着,尖叫着,我恍惚间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小哥哥也是个飞机迷,吃过晚饭后他带着姐弟俩在后院来了场纸飞机表演。原来他对各种纸飞机的折法和性能都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
如果这样子折一下,风会把尾巴向下压,鼻子会往上,就飞得更高,你看!


他们在草地上和楼梯上来来回回地奔跑,试飞了好多个纸飞机,后来3个人还有了明确的分工:

「小哥哥负责改进和维修飞机,Ian负责在高处放飞,Mia负责目测距离,捡飞机,然后从阳台的缝隙处把飞机递给飞行员。」

飞机玩累了,几个人又开始在后院里找其他乐子。不知道是谁眼尖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蟾蜍,大家一下子乐了,一个个围上去要抓住它。


小哥哥双手一扑,没抓着,跑了!Ian赶紧补上一手,还是差一点点!最后让Mia给逮着了,她很是骄傲地展示给我看。



我说,你们真厉害,不过别伤着这只蟾蜍了,快把它放下来吧。


孩子们把蟾蜍轻轻地放了下来,然后一路跟着它,看到它跳进了树林前面的一个洞里,他们在洞口蹲守了好长时间,我也忍不住走到跟前瞧瞧,和他们一起等着,看看那只蟾蜍还会不会跳出来。



3个人一边等,一边你一句我一句热烈地说着话,这中间我还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怎么知道那是蟾蜍,不是青蛙呢?

因为它的皮肤很干。

而且它的身体凹凸不平。

青蛙的皮肤不是这个颜色。

哟,看来平日里的科普书没白读呀。


那天几个小家伙闹腾到挺晚,最后姐弟俩一沾床就睡着了。



我特别喜欢看孩子们在一块玩儿,每次只要一有机会,我总会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察着,而且每次都忍不住感概,这才是童年最自由、最真实的样子啊!

玩耍是最好的团队合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当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经过最开始一段时间的磨合,就会变得
很有章法,很有团队精神


比如那天我看他们一起玩水,起初还有点手忙脚乱,要么全挤在一起捡球,要么都抢着去灌水,但是慢慢地就摸索出了一套更合理地分工:

一个人在滑梯上等着,其他两个人捡球和放水,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滑梯上的人就往下滑,大家这样子轮着来。
▲开始分工合作了

再后来他们玩起了过家家,把周围想象成一片大海,自己是鲨鱼,海洋球是小鱼... 这时候的
团队合作
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有的时候孩子们会有矛盾和争吵,就跟成人世界是一样的,这也是
「成长必修的学分」
吧?

玩耍是最好的输出

孩子是具有吸收性心智的。

平日里他们观察成年人的行为,听大人之间的谈话,读书,看电视,出门所见所闻,这些都是「输入」

儿童会像海绵一样把各种信息和刺激吸收进去,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加工、合成、处理,再以某种形式将自己的理解「输出」出来。
玩耍就是这样一种再好不过的「输出方式」。
当孩子们在一起自发自由地玩耍时,他们感受到快乐与自在,就自然而然地调动出
储存在脑子里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
,并把这些贡献到当前的玩耍中来。


每年暑假我都会带姐弟俩到朋友家小区的沙滩上玩水玩沙,我常常看到几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在一起堆沙堡。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子修了一条水渠,然后提起一桶水倒了进去,他说这些水会一直留到“德州”去,姐弟俩马上加入了进来,他们在离“德州”不远的地方建了几个房子。



Ian说这里是“墨西哥”,Mia补充道,对,墨西哥离德州很近,如果这里是墨西哥,那这里就是“Playa Del Carmen
(墨西哥的一个港口城市)
”,因为Playa Del Carmen就在海边。


我们去年冬天去了墨西哥度假,姐弟俩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看来
「玩」就是最好的「学以致用」,最好的「复盘方式」
之一了,有没有?

玩耍是最好的治愈

我到现在还记得一年前发生的一幕让我哭笑不得事情。

那是一个很戏剧化的早晨,姐弟俩事事儿的,就刷牙洗脸吃饭穿衣这么短短一段时间里不知道互掐了多少回。我实在弄不好了,为了不让自己彻底失控,索性躲进了厕所,把门锁上。

俩人在外面大哭,然后开始砸门,不是敲,不是打,不是捶,是砸!一时间我真的感觉厕所要失守,我这个守城大将要被俘了。


可是过了一会儿,没声儿了,又过了一会儿,我听到外面有悉悉索索的声音,好像还有,坏笑的声音??


接着门就轻飘飘地打开了,两只还挂着眼泪的小脑袋伸进来冲我大笑,那种小人得志的笑,哈哈,我们打开门了,啦啦啦啦啦!!

我走出来一看,原来他们手里拿着一根专门开锁的小铁丝,平常放在门框最顶上。

我再一看,好家伙,俩人搬来了两把椅子,一把大的,上面还铺着坐垫,坐垫上再放一把小的,姐姐说,她爬到椅子上拿到了钥匙。


我着实惊吓了一把,姐弟俩却开心得很,哪怕眼泪还没干,眼睛还红红的,但已然嬉皮笑脸,完全把刚刚的不愉快和情绪奔溃忘到了九霄云外!

两小只砸不开门,于是凑在一起想主意,又搬椅子又爬高,拿了钥匙再试着撬门,最后还把事情给办成了,这对他们来说太好玩了!

「好玩」对心灵有着巨大的治愈力,我再怎么共情,再讲多少道理都不一定能拿下的事情,因为他们自己的一通玩闹轻松地自愈了。



今天分享这几件小事,无非是想叨叨几句「自发自由玩耍」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刻意的学习与练习」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玩耍」并不是和「学习」对立的,「玩耍」不是在占用「学习的时间」,相反,它是「学习闭环」中有机的一部分。

现在放暑假了,我们只需要保证孩子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刻意学习,保持大脑的学习习惯和活跃程度就好了,不妨多留一点时间给孩子自发自由地玩耍。


这是去年夏天我在克利夫兰动物园灵长目动物的馆里拍的一张照片,猴妈妈和猴宝宝,我和姐弟俩隔着玻璃窗看了好久。

为什么看了好久呢?因为当时猴宝宝和妈妈玩的正欢,看着真真的有趣儿。
小猴子上蹿下跳,边跑还边回头瞧,看妈妈有没有来追他,过了一会儿又躲进小袋子里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被妈妈找到以后俩人又腻歪在一起打打闹闹,那场景和我们人类逗小孩的样子压根没两样。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养过宠物?我们家目前还没有,不过亲戚朋友家里很多都有宠物,金鱼,蜥蜴,豚鼠我都见过,猫猫狗狗就更多了。


宠物和宠物是不一样的,养几条金鱼只要勤换水,喂喂食就差不多了,蜥蜴也是一样。豚鼠就有点儿不同了,你最好养两个,笼子里也得稍微布置一下,弄些小隧道小台子什么的,这样小豚鼠才能玩起来。

养猫养狗就更不用说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跟养个孩子差不多。

比如说狗,你得每天遛,你得给人家买玩具,买了玩具你还得陪他玩儿:把球扔出去老高老远让他去接,他能不厌其烦的玩上十遍二十遍。

你发现了吗,哺乳动物和其他动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那就是除了吃喝拉撒睡和交配,还要玩,要娱乐!

越是高级的哺乳动物越需要玩,你看金鱼和蜥蜴是不会玩的,豚鼠要玩,狗更要玩,猴子呢,不但要玩,还玩得很高级!


这样看来,我们人类的小孩如果不会玩儿,不会自己找乐子,那还好意思说自己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么?

今天讲了「玩耍」的不可或缺,大家要不要看看我们的学习安排呢?需要的话点个“在看”,我就写。
By超雄 2020.7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