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购物季又到了,想必大家都摩拳擦掌躁动起来了吧?
这个双11我也准备了特别好的团品要介绍给你们,不过今天我想先聊聊「物质与生活」、「物质与育儿」,我觉得先理清楚了这些关系,再去考虑「买买买」不迟。
01
 物质与育儿的关系
我从育儿书上读到过一个故事。
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有一次额外的室内课间休息时间,不过有一个小要求,就是这期间你们不能玩任何的「东西」,教室里的任何玩具、教具、文具都不行,你们只能用自己的心、脑子和身体去玩。

课间时间到了,一开始孩子们觉得很尴尬,在教室里瞎转悠,啥也不让玩,这可怎么办?
慢慢的,
有一些孩子开始聚集在一起玩问答游戏;

有人玩起了各式各样的拍手游戏;

有人手拉手围成了一个圈转起来;
有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什么;
还有的人去了不同的小组轮流玩;
没过多久,教室里就充满了交谈声和欢笑声。

课间休息结束了,老师问大家感受如何,这时孩子们一个个惊讶的发现,原来没有任何玩具和道具也可以玩的这么带劲儿,似乎还更好玩了?

这个故事很打动我,我能想象出一群7、8岁的孩子一起玩一起闹的画面,甚至还能透过文字听到他们的笑声。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们最初的尴尬会变成后面的带劲?我想,当孩子们被迫摒弃物质,什么都不能玩时,他们之间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适用于同龄孩子之间,用来反思亲子关系也很有意义。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东西」上?比如挑玩具、买玩具、怎么花样玩玩具,反而忽视了我们与孩子之间该有的最基本的联结:聊天、大笑、打闹、拥抱、甚至是,哭泣。

细心的读者也许留意到我在公号里写过不少「去物质化」的育儿文章,比如:怎么从日常对话中启迪孩子的思维与智慧?怎么跟孩子聊天谈心?孩子自发自主自由玩耍的重要性等等。

更早的时候,我还分享过适合全家一起玩的零道具小游戏,正符合故事中那位老师提出的要求。

6个适合晚饭后到睡觉前全家一起玩的小游戏(零道具)
疫情之前,姐姐每天放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和她聊会儿天,或者一起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不需要道具的那种,甚至可以简单到大眼瞪小眼看哪个先笑场......
这段时间不长,却对彼此都很赋能。分开了一天,我和孩子需要互相表达爱意,重新建立起亲密感,这时那些用心、用脑、用身体去玩的游戏往往是最好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无非是这样一个观点:物质丰盛是好事,但是物质世界的中心仍然是人。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每天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
今天我和孩子拥抱了吗?我们一起大笑了吗?我们互相表达爱了吗?我认真的听孩子讲话了吗?我真诚的和孩子聊天了吗?
如果都做到了,这是很好的一天。

02
 孩子喜欢怎么玩?
每个孩子都自带游戏力。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工作。这是我写公号以来一以贯之的理念。
从今年疫情爆发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全体居家了。两个孩子每天都在我跟前晃悠,我倒是有了非常多的时间去观察他们「怎么玩」,说说我所看到的吧。
喜欢变废为宝
虽然家里现成的玩具不少,但还是挡不住姐弟俩自己倒腾的热情。
比如把我买来准备织帽子的毛线变成了... 滑轮?对了,这哪是变废为宝,分明是变宝为废!
或者趁我不留神,俩人用吸管和水果自制了一份儿零食,别看成品还像模像样,但是厨房的案台上简直惨不忍睹...

弟弟还喜欢自己扎个风筝,粘个飞机之类的,这些都让他有满满的成就感。
可见从商场买回来的玩具虽然好看好玩,但也没法替代自己动手的那点乐趣。
喜欢情景类假想游戏
姐弟俩不管是各玩各的,还是凑在一起玩,最热爱的永远是情景类假想游戏。

比如给娃娃造个房子,然后姐弟俩分别扮演「爸爸」和「妈妈」;或者把房间里的上下床改造成一个「帐篷」,俩人钻进钻出、爬上爬下,可以消磨好久的时光。
正因为他们对情景类游戏很着迷,所以家里各种适合搭建场景的玩具从来都有没吃灰过。
这也印证了我在前面提到的观点:物质的中心是人,如果我们没有一颗爱玩的心,没有游戏力,缺少一起玩耍的时光,那么再好的玩具、再好的理念,也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
03
 到底需要多少玩具?
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玩具?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以前在连岳老师的公号文章下读到的一条留言。
有一位朋友被财务问题困扰,几乎每个月都要靠信用卡周转,于是向作者请教开源节流方面的建议。她说:家里每个月的开销除了孩子的玩具绘本不想省,车子的费用不能省,人情支出没法省...... 其他的都已经能省则省了,但是靠两个人的工资还是很难撑到月底。
我看作者的回复中有一句是:给孩子买玩具绘本的钱怎么不能省呢?要省,而且还能省出不少来!
从这句话足以看出作者是个明白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它的道理,但是现在的家长就不需要再被这话绑架,把市面上的好东西给孩子一窝蜂地抱回来了。
很多朋友并没有入不敷出的困扰,但是给孩子买东西也只要适合适量即可,less is more,这是什么意思,看第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这几年因为早教理念的传播,因为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和焦虑,也因为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玩具行业是眼看着水涨船高。
如今打着益智口号和STEM理念的玩具产品多到你长着10只眼睛也看不过来吧?其中当然有真正的好东西,但也有不少是忽悠你买回去,然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

姐弟俩小的时候我也在买玩具方面踩过坑,首当其冲的就是声光电玩具,一按就响,一按就亮,一按就动的那些,后来自己虽然不买了,还是挡不住亲戚买朋友送。

还有各种跟着儿童影视作品来的产品:迪士尼公主,小狗汪汪队,超级英雄...... 虽然在我看来是挡不住的商业气息,但也会因为孩子们嚷着要买而妥协,生日节日收到的礼物中还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于这些东西,孩子们也就是三分钟热度。

我注意到这两年商场里还出现了不少「实验包」、「材料包」之类的产品,这些准备好的亲子活动虽然少了试错的过程,但也不失为给家长省时省力的好法子。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选择的时候要从孩子的兴趣和生活经历出发,然后顺藤摸瓜地去找材料。
因为在观察到了孩子的兴趣和热情点之后,再顺势引导,这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自然,也有一些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东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值得入手的。
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是:
1、书籍。绘本、期刊杂志、分级读物、章节书,买书的脚步似乎从没停止过。

2、开放性玩具。以搭建类玩具为代表,比如各种木质积木、乐高、磁力片等等。
3、桌游。这是晚餐后家庭时光的不二选择了。
上面这几样是我们投资最多的了,也是用得最多的,虽然花了钱,但是物有所值。
这每一样似乎都是一个大坑,我想可以从最简单、最经典的入手,比方说一套经典积木,一盒基础款的乐高,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慢慢添加。
观察孩子,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会了解孩子,越了解孩子,买东西时踩坑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给孩子买尽天底下的好东西,孩子也不会因为少了某一样玩具而怎样怎样。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期望只要给孩子抱回一堆玩具,那些玩具附带的理念与价值就会自然而然地钻进孩子的大脑里。
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听到、被重视。当我们给孩子买回新玩具时,比玩具本身更让孩子开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兴趣被看到」、「需求被重视」的感觉,以及父母陪伴玩耍的那些时间。
希望今天讲的这些有关「物质与育儿」的内容会对你有所触动,最后总结一下:
1、物质丰富是好事,但物质的中心是人。

2、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玩耍的特点,再投其所好地去购买。

3、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天底下所有的好东西,而是被看见、被听到、被重视。
理清了物质与生活,物质与育儿的关系之后,我再来说说买买买的事情。
下周二(10/27),我会在公号开团一套经典几何积木,是我找了很久才寻到的一套百分百满意的积木,整整120粒,原木色+彩色,附一本量身定制的积木与数学启蒙书,各种2D、3D桌游卡片,收纳袋,以及配套动画视频,可谓是十足的大礼包了!
之前每次截团之后,总是有很多读者懊恼地跟我说错过了,希望我以后能多预告几次。因为这套积木的确无可挑剔,价格也特别给力,加上现货库存不是很多,所以我就多提醒几次,到时不要来晚了。
祝大家周末愉快了!
By超雄 2020.10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