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文前先提醒一句,这周给大家开团了3款数学桌游,都是自用很久的心水好物,来自美国的品牌。
用我自己的话说,这3款桌游是数学启蒙与学习路上的神助攻,谈到了
非常优惠的团价
,感兴趣的朋友别错过了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最近好几次在文章里谈到了「内驱力」,很多朋友都问我能不能写一写这个话题,我自己挖的坑儿,必须填上呐!更何况,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我愈发地体会到一个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做好做精都不容易,而「发自内心地想要做好」是不可或缺的。
你要有那样一股劲儿,就像宁静在「浪姐」里说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往赢那儿去的!
当然,我觉得「拼劲儿」只是内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享受过程,真心地感到快乐」也是内驱力的诠释。
我们经常说要有内驱力,那到底什么是内驱力?比较官方的说法是:你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或者说动机,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比如:
  • 小朋友「刷牙」,当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牙齿健康,所以愿意好好去刷牙,这是内驱力;
  • 如果他是因为不刷牙妈妈会不高兴,或者会挨批评、会受惩罚而去刷牙,这就不是内驱力。
那如果好好刷牙是为了得到奖励,这算是内驱力吗?
虽然奖励是一种外在因素,但我觉得短期来看,这也是一种内驱力吧,因为他确实是自发自愿地去做这件事情,而不是被逼迫,只是一旦撤走了奖励,内驱力会不会跟着消失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对于奖惩的态度是:
1、慎用惩罚、威胁这些管教方式;
2、克制地运用奖励,不能滥用,要用就用在刀刃上。
上面的例子讲到的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内驱力,我知道大家很关心的还有「学习内驱力」,或者更广泛地说是「自我成长内驱力」。

其实不管哪个方面,想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内驱力,方法都是一样的。我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吧。
01
 内驱力来自「一点兴趣」

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对一件事情最初的内驱力往往就是来自于一点点兴趣、一丢丢好奇,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孩子,看到他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去支持他。


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在文章中讲,
要观察孩子,才能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怎么样去观察孩子?

看看孩子喜欢读哪些主题的书?会主动去玩什么样的玩具?喜欢问怎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孩子给我们的线索,让我们知道他对什么好奇,对什么有感兴趣。

Ian3岁多的时候,开始对搭建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后来尤其喜欢乐高小颗粒,
我看到了这一点,就给他创造了丰富的环境:

给他买了不少乐高和其他搭建类玩具;
从图书馆找到了搭建创意方面的书籍,让他可以随时翻阅;

去到另一个城市旅行时,会去乐高中心逛一逛;

最重要的是,我花了很多时间跟他一起搭建、一起玩。

有了这样的支持和环境,他就搭得越来越多,技能也越来越娴熟,也就更有信心、更喜欢去做这件事了,这样就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都是从「一点兴趣」开始的呀!

关于支持孩子兴趣方面的文章我是写过不少的,大家可以仔细看看,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很有趣。
02
 内驱力来自「一点倾听和尊重」

我们想让孩子拥有内驱力,说到底,
就是希望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中,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安排,而不能安排自己;总是在听父母的,而不是被听到;总是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因为「自己想要」...


那么此消彼长,当外在的声音太大,期待过多,留给自己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少。


给予孩子足够的倾听和尊重,这在我的育儿理念里,是特别重要的。
当然了,我说
「足够」
,这并不等于
「盲目」
,任何事情都有度,这要自己去判断。

Mia5岁那会儿,我在问过她的意见之后,给她报了钢琴课,一周一次,每天练习一小会儿。


这样坚持了半年,我们开始遇到了阻力,她不愿意练习的情绪和对钢琴的抵触越来越大。


直到有一天,我们又一次因为练琴发生了争吵,我问她是不是不喜欢学钢琴?她哭着说:是的,可是那样你就不会带我做一些好玩的活动了。

那时候姐弟俩喜欢和我一起玩各种亲子游戏,但我总会要求她先练完琴,才能玩游戏,久而久之,这大概就成了她练琴的动力了。


她的这句话,刺痛了我。我认真地考虑了几天之后,还是给她停掉了钢琴课。

我曾在公号里分享过这件事,当时很多朋友都不赞同我「轻言放弃」的做法。(戳这里查看详情)

当然我也可以再逼一把,毕竟要学下一门才艺,哪有不吃苦的?但我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的意愿。

我想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固然是好的,但我更看重的是,孩子不是因为讨好我而去做一件事情,我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怎么想,这永远是做决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那我们就必须要在一些真正重大的事情上,实实在在地去倾听孩子,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再做出判断和选择。


家长如何去做,这本身并没有对错,每个人的理念与价值不完全一样。

我想强调的是,倾听与尊重不是一句空话,当孩子的意愿真实地与你的意愿违背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都想一想。

我前面说到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但我们也要知道,孩子本身就是一种「三分钟热度」的动物,要允许他们有试错和反复,如果从认知上了解到这一层,心态就会更好。

平常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尤其是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时,更是如此。



03
 内驱力来自「一点赞美」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比女人更需要赞美的物种,那一定是孩子。
一句真诚的赞美对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作用是巨大的。
我说的,是「真诚」地赞美。

怎么样才说得上是真诚呢?


——我看到了过程;
——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我看到了你的进步;
——你看到了你身上的美好品质;
——我看到了你作品中的独特魅力。
真实、有细节、有感情,这些就是「真诚」的验金石。

我记得有一次Ian自己搭了一个很酷的小车,他屁颠儿地拿去跟爸爸显摆,爸爸看了之后特别有激情地说了一句:


Wow, Ian! You should absolutely create an instruction book for that car! That is just unbelievable!

翻译一下:哇!Ian!你绝对要给这个车子弄个搭建说明书和图纸!这太不可思议了!


大家脑补一下那种神态和语气。


这可把Ian乐坏了,他一口一个:I'm the best Lego builder! (我是最棒的乐高搭建人!)

为什么这句夸赞很真诚很给力呢?因为爸爸用的不是一些流于形式的表扬话术,比如「好」、「不错」、「真棒」,而是非常的形象具体:你搭的这个汽车完美到可以做成图纸了!

这对于一个会照着图纸搭建各种炫酷造型的小朋友来说,难道不是最高形式地肯定了么?


我常常想,孩子需要多少规矩,就值得多少赞美,
你觉得呢?


04
 内驱力来自「一点成就感」

前面说到「感兴趣 - 环境与支持 - 练习的机会 - 技能提高 -  更加喜欢和感兴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这其中由技能提高而获得的「成就感」是特别关键的一环。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同,年幼的孩子尤其如此,因为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弱小的。


我跳不高,我跑不快,我的力气不够大,我有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 如果你从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会不会有些无力感和挫败感呢?


这就是我经常说孩子需要「赋能」的原因。


让孩子「参与生活」是很好的赋能方法,
比如我喜欢带姐弟俩一起下厨房,俩人从敲一个鸡蛋、倒一杯牛奶、搅拌搅拌面粉开始,到削皮、切菜、炒菜,最后竟也能自己像模像样地做些吃的了,这让他们对自己特别有认同感:
原来小小的我也是可以掌控生活的。

我分享过孩子们下厨房的经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攻克难关而取得进步的那些时刻,就是最有成就感、最赋能的时刻。
姐弟俩今年基本上都是在家上学,姐姐跟我说她喜欢数学,让我多教她一点。我在这个过程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她碰到难点时会气馁,但是在我的帮助下弄明白了之后,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这是特别激发学习内驱力的。


又比如玩游戏,我们家有不少思维类桌游,比如ThinkFun的赛车时间,SmartGames的一些闯关游戏,还有昨天给大家开团的数学桌游,每次接触到一个新游戏时,一开始姐弟俩往往会觉得有点难,玩几下就卡住了,这种时候就会很丧气。

Mia和爸爸玩「数学跳棋」

我会带着俩人慢慢地熟悉了解,一点一点摸清了门路之后,他们就会很乐意玩了,并且慢慢地了解到,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去学习和了解,加上一些练习,就能把「难」变成「不难」。
当然,弹钢琴除外


可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如何去帮助、引导和鼓励她,这应该是每个父母都要修的学分。

其实今天讲的4个点每个都可以展开细说,我们可以先从大方向上有个概念:
内驱力来自一点兴趣
内驱力来自一点倾听和尊重
内驱力来自一点赞美

内驱力来自一点成就感

你有什么培养的孩子内驱力的心得吗?来留言区说说吧!
说到学习的内驱力,一定别忘了「乐趣和游戏」的作用哦,小店里正在团几款超棒的数学桌游,都是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美好与快乐的法宝。 
正在团购的几款数学游戏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详情戳链接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即可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