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平常最喜欢带孩子做些什么,那么「探索科学」是一定要上榜的。
只要翻翻公号的历史文章就不难发现,我写过很多关于科学学习和STEM理念方面的内容,有时候是整篇的分享,有时候是零散地嵌在了不同的文章里。
读科普书籍、看纪录片、做科学实验,这些都是姐弟俩喜爱的事情。
我们做过的热空气上升实验
台灯加热上方空气

空气上升带动纸条旋转
今天的文章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家都关心的好资源;第二部分是我总结的科学启蒙干货,可以说是这几年带娃折腾科学的精华心得了。
前者是「鱼」,后者是「渔」,都别错过。
孩子们最近迷上了一档真人科普节目,名字叫做Zoboomafoo,它是美国一对动物学家兄弟制作的,最开始在PBS KIDS上播出。
哥哥Martin Kratt和弟弟Chris Kratt不仅是动物学家,也是教育类节目的主持人,俩人一起做了好几档跟动物有关的少儿节目,都非常受欢迎,还拿过不少奖项。

这个节目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一只叫“Zoboo”的小狐猴,这可不是一个手偶动物,而是真的狐猴加上真人配音哦!
「Zoboomafoo」一共制作了65期,每一期都是不同的动物主题,以真人和真动物为主线,穿插着少量动画。这是有些年头的节目了,跟现在的影视特效没法比,但内容是真好。
我之所以注意到它,是因为这段时间姐弟俩总是有惊喜给我。比如我们一起读《神奇校车》,讲到太空中很黑暗的时候,弟弟突然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很深的海底下也很黑,所有些鱼是可以发光的。
类似的情景近来时有发生,我每次问俩人是怎么知道的,他们都会一脸骄傲地说:看了Kratt Brothers呀!
于是我也去找了几集来看,的确是很有趣 ,也很有意义的科普节目,很能抓孩子。别说孩子了,我现在一听到那个片头曲都觉得很魔幻。
姐弟俩跟着Kratt兄弟和这只小狐猴学了不少跟动物和自然界有关的知识,还常常能举一反三。
我特意下载了几集放到网盘里,大家可以带孩子看看,英文原版的,还可以学习词汇和地道地表达。
一共有3期,后台回复「科普节目」可下载,主题分别是:
Zoboomafoo: Making Friends With Pets
Zoboomafoo: Great Singers and Who's In The Hole
Zoboomafoo: Who's In The Egg (这一期分为3个视频)
本来今天只是想分享一个喜欢的节目,但是一下笔又忍不住要叨叨几句旁的,比如科学启蒙的「目的」是什么?「切入点 」在哪里?有些什么「方法和途径」?

其实这些我以前陆陆续续地都写过,但是我相信重复地梳理和总结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只有把这些理清楚了,才能不盲目、不焦虑、有的放矢地去做好一件事情。
01
 科学启蒙就是为了学科学知识?
这个问题乍一听好像有些多余,科学启蒙难道不是希望孩子懂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常识吗?这只是目的之一,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保护好奇心:
人类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往往都源自于我们的一点「好奇心」。
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停止了「好奇」,也就停止了「进步」。

孩童对这个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他们能为一只蚂蚁、一片树叶、一块石头而驻足良久;他们喜欢「问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热爱一切新鲜好玩的事物。这样的好奇心是弥足珍贵的,值得去保护。
保护的法子并不难,首先我们要打开「观察孩子的眼睛」,「看到」他们的好奇,然后从这一点好奇出发,去讨论、去寻找答案、去一点点的深挖和探索。
当然,说起来总是容易的,做起来就要花时间和精力了。

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认知:
带孩子探索一个科学话题,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知识,它更有价值的地方是:在这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知识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学不完的。只有掌握了方法,你才有了那一把金钥匙。
去年夏天我们在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看到这个仪器,它是用来测试“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会先着地?”
这个仪器的旁边就写着「科学研究方法」的
基本步骤:1.  提出问题  2. 做出猜想  3. 检验猜想  4. 得出结论。
这一套方法是可以从小就引导孩子去学习和实践的,它的重要性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也是奠定一个人「思辨能力」的基础。
比如你听到别人的一个「观点」,或者在公众号文章里看到一个「结论」,怎么去判断这个观点或者结论可不可信呢?
看一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
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支持?
逻辑链是否完整?
有哪些隐藏的前提和假设?
这些是不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呢?

02
 科学的范畴这么大,该研究什么?
科学的范畴非常大:从蚂蚁搬家,到四季更替,到小行星撞地球 ,都些都是科学,我们不可能样样都带孩子去深入地研究,总是要侧重,有选择的。

1. 感兴趣的事情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对什么好奇、感兴趣,就去研究什么。

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带姐弟俩养过毛毛虫,放飞过蝴蝶,研究过蚂蚁,自制过迷你火箭发射,做过火山喷发的实验,等等。

这些都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尝试和探索的。

养毛毛虫是因为我发现孩子们有一段时间对一本毛毛虫的故事书念念不忘;研究蚂蚁是因为我看到俩人饶有兴致地在家门口看了很久的蚂蚁;至于自制火箭发射,那是阿波罗号登月50周年引起的话题。
趴在家门口看蚂蚁看得入神了
只要能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就不怕没有好的题材和有意思的活动了。

2、给经历过的事物复盘

当我们有过一些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时,不妨从科学的角度去进行一次「复盘式学习」。
夏天的雨后看到了绚丽的彩虹,就借此机会去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找一块棱镜看看能不能折射出彩虹。
电闪雷鸣急风骤雨让小朋友感到害怕?那就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自然现象,做一些模拟小实验。
从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出发去安排一些拓展活动,这样基本上不怕孩子没有兴趣,复盘的过程可以帮我们解答疑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给将要做的事情预热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是蛮带劲儿的,不过带孩子出门,不论度假也好,参加活动也好,如果能
提前预热一下,带着几分了解,或者带着一些问题去体验和经历,那到底是不一样的。
比如今年2月份去墨西哥度假之前,我们就提前了解了一些关于墨西哥的知识和文化,学了几句简单的西班牙语。
去年夏天我们要去观看小镇上的热气球表演,也事先读了有关热气球的书籍,做了小实验验证“热空气会上升”。
你看,有了「感兴趣」,「经历过」,「将要做」这3个参考点,你已经可以和孩子做很多事情了。
03
 科学启蒙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
了解了科学启蒙的目的,也有了选材的方法,最后就要说到方法和途径了。

我们喜欢通过科学实验和小游戏来探究一些感兴趣的科学主题,我在公号里面分享过不少,好玩的都在这里了。包括上面提到的迷你火箭、火山喷发,还有自制潜水艇、高压水泵等等。

我们做过这些让孩子惊呼的科学游戏,场面壮观,培养动手与科学思维没话说
我真的要吹爆这几个夏日清凉游戏,太!好!玩!啦!
趁着暑假有时间,不妨让孩子选一些感兴趣的试试。
另外一个科学启蒙的重头戏就是「科普书籍」和「科普节目」了。科普书要讲起来是个比较大的工程,我以后再细细地来说。
至于科普节目,别忘了在后台回复 「科普节目」,下载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好资源哦!别忘了点点「在看」,让更多的人知道吧!
By超雄 2020.8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