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的学校开学一周了,这个学期我们选择了继续远程学习,所以第一周我都在全程陪姐姐上课,主要是为了帮她熟悉流程,当然也想了解一下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形式
我分享一张姐姐的
课表
,这个是周四的:

上午:
8:45-9:00:晨圈时间+自然拼读
9:00-10:20:数学课
10:25-11:05:图书馆课
11:10-12:15:午餐+课间休息
下午:
12:25-12:55:阅读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老师朗读,后半部分是学生自主阅读。

1:00-2:30:English Language Arts(简称ELA),也就是「英文课」,包括阅读、词汇、写作、小组讨论几个部分。

2:30-3:10:音乐课

表格中的「数学课」、「英文课」、「阅读课」这几个是每天都有的,而「图书馆课」、「音乐课」则是轮换的,其他参加轮换的课程还有「科学课」、「美术课」、「体育课」、「电脑课」。
我陪姐姐上课的这一周,有几点对教育和学习的思考想和你们聊聊。
01
 重视读、写、演说表达
我细细地看了Mia一周的课程安排,也旁观了老师的讲课,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
美国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非常看重阅读、写作、还有演说表达。
阅读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跟中文读写相关的课程好像就只有「语文」,可是我看美国学校除了有「英文课」,还有专门的「阅读课」和「图书馆课」。

这3门功课的总时间加起来占到了一天的50%,足够说明问题了吧?
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着意强调了对阅读的要求:每天至少15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和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15分钟时间里需要完全地专注,不能上厕所、不能吃零食、不能东摸西摸,就好像你的屁股被粘在了椅子上一样!

Mia为着老师最后的这句比喻乐了好久!她也正是这样做的,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读书。

年级越高,自主阅读的时间也越长,慢慢地就要求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了。
美国人重视孩子的阅读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从遍布全美的社区图书馆和每年出版的大量优秀儿童作品就能看出来。

成年人亦是如此,我以前加入的社区妈妈圈就举办过「读书会」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喝点东西,聊聊某本书,权当是工作带娃之余的放松。

人们对待教育态度,就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投射,这是非常朴实的道理。

写作:
事实上,Mia从去年上学前班(5岁+)开始,学校就有写作任务了。

比如:读一本书,总结归纳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尾,要求同时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出来。
或者:
读一本书,找出文中要解决的问题(problem)和解决方案(solution)。

还有:读一本书,列出书中讲到的3点事实」。
学会区分「观点」与「事实」,这是美国老师从小就要教会孩子的,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开端了。
我发现今年除了「英文课」上有常规的写作练习,就连「数学课」上也加入了写作。
比如前两天老师就布置了一道数学作业:为什么数学很重要?要求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数学日志」上。
我记得 Mia写了两点,一个是没有数学就不能记录日期时间,另一个是没有数学就不能买东西了。
写作不仅仅是语言素养的训练,更加是思维训练。写作文首先要有条理、有逻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才是慢慢地增加文采。
重视思辨能力,这本来也是西方教育的特点之一,所以美国学校重视写作也就不奇怪了。

演说表达:
虽然这个学期我们选择了远程学习,但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机会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老师除了会在线和孩子们实时讨论一些话题,也会鼓励大家用录制小视频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或者介绍自己,并且将视频上传到班级共享的文件夹里。
这样一来小朋友就可以回看自己的演讲,还可以在其他同学的视频下面留言提问,我觉得这是锻炼演说能力的一个好法子,你们也可以让孩子试试呀!

阅读、写作、演说表达,这些对应的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够有的,从小的习惯养成和不断的技能训练很重要。

我们很容易看到美国的科技强、军事强、还有金融霸权,但是别忘了美国还是一个超级「文化输出」国,这跟美国人对阅读、写作、演说能力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就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强国。如果不重视对孩子读写、思辨、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指望谁去输出我们的文化呢?

02
 小组授课、团队合作
美国学校一个班上的孩子不多,一般不超过25个人,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采取小组授课的形式,一个小组5、6个学生。
比如现在的数学课和英文课,老师就把所有线上的学生分成了4个组,实时连线的时候是按照分组来,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组会议。这样老师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秩序,每个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如果是往常的线下授课,孩子们的座位也会安排成几个组,老师会走到每个组进行辅导。

在我看来,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就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浸润。
去年我去姐姐班上参加过几次小活动,我记得万圣节刻南瓜的时候,班上的小朋友就分成了好几个组,每个组分到一个大南瓜,孩子们要一起合作来雕刻一个南瓜灯。

南瓜很重,要2个孩子才抱得动;南瓜籽很多,得一起动手清理掉。清理完了还要按老师的要求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南瓜籽?大家分工合作,每数好10颗就放进一个小纸杯里,最后再计算总数。
我当时看到孩子们一片忙碌的身影,真的是好不热闹!
其实成年人的工作环境无处不是小组合作,但「团队精神」并非是与生俱来,它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美国学校对这一点的重视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堂外就更加明显。
光是看看家长们有多热衷于让孩子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就可知了,棒球、橄榄球、篮球、足球,这些都是最受美国家庭欢迎的体育活动。
去年夏天去观看我们学区高中的橄榄球赛
高中生的体育联赛在当地学区是一件大事,我们就已经去看过好几场高中橄榄球赛了。
「Teamwork」也算得上是美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标签了。

03
 关于数学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对数学教育的想法。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平均来看,美国孩子的数学水平一般般,老师按照课程大纲讲课,内容都很基础,肯定是偏简单的,对此我并没有什么异议。
事实上这一周我也发现,以Mia目前的数学程度来说,课堂上内容的确太过简单了,我可能需要跟老师沟通一下。
美国学生虽然整体上数学成绩不拔尖,但美国却是一个妥妥地科技强国和数学强国,这是为什么?我曾经也和S先生讨论过这个话题。
我们觉得说到底还是因为「内驱力」,在这里留下来做数学研究的人,都是真心热爱数学的。
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更有说服力:
美国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

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最顶尖的高端人才是关键,把一小撮天才发掘出来、培养好,也就足够维持前沿科研人才的补充了。

不过整体上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会影响工程技术方面人才的供给,事实上,美国基础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光靠本土人缺口就太大了,这个大家去硅谷转一转就一目了然。

说这些无非还是想再老生常谈一下,内驱力很重要,它并不是一句大而空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成就的东西。

面对「应试」的大环境,「务实地刷题」可能无法避免,怎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去看到、保护、激发一个孩子的内驱力,这是值得家长好好思考的。
相关阅读:
内驱力爆棚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养成的?
By超雄 2020.9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