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 
是南风窗新上线的荐书栏目,此后每周,它都会与大家相会。

我们的栏目本着“为读者挑选好书”的宗旨,每一期会为大家选择几本读物,它们可能是新近出版、受到我们关注的书,也可能是已经经过时间检验,但尚未成为流行读物的好书。
读书难以走捷径,读者的时间也是宝贵的,我们的推荐只是一份指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希望它能对你有点用。
本篇推送是南书房荐书第4期
01.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章夫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9月
是什么奠定了中国数千年以来的伦理纲常?为什么中华文化缺乏宗教与科学两个向度?这一切可能都需要从先秦时期寻找答案。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时期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先秦的诸子百家为后世的行为准则、文化秩序、精神气质垫下了第一块砖。
五年前,《看历史》杂志的执行主编找到作家章夫,请他为“历记”专栏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随笔,这就是《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一书的由来。此书共收集了四十多篇历史散文,重点在于先秦。随着作者深入浅出的描绘,那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蕴含巨大变动能量的古代中国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力图通过历史细节去考量每一个历史事实”是这些相互独立篇章的共同特点,在章夫的笔下,每一个器具、人物、地标都能成为考察某个历史切片的入口。
以器观史,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司母戊鼎高大华贵,庞然大物背后,凝固着殷商的祭祀之礼,以及背后神圣不可冒犯的王权。
以人观史,被后人评价为“蠢猪”的宋襄公,在楚宋大战中坚持待楚兵渡河后再战,结果不但大败,自己也身受重伤,在第二年身亡。宋襄公的愚蠢,正是对春秋时期兵法《司马法》中“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的实践,是那个时代贵族风度的流露。
以地观史,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战国七雄曾联合对抗秦国,秦国凭借函谷关抵御住了数次进攻,可以说,依靠函谷关天险,秦国才能据险而东击,最终一统天下。然而到了秦末,也正是因为陈胜任命的军队突破函谷关,反秦气势大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一道关隘,见证了无数次历史变迁,风云变幻。
除了以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书中还不乏一些特别的观察角度,比如对公元前移民现象的关注。书中写道,先秦各诸侯国频繁的内斗与兼并,促成了百姓痛苦的迁徙,他们将周的文明带到了外族区域。“移民开拓了新的分支道路,将中国的行政权力带进了新的地区”,在征伐之外,移民走出了一个新的帝国版图。
见微知著,透视那些大历史中的鲜活因子,才可能在过去与当下中国找到合乎情理的脉络与逻辑。
推荐人:张旦珺
02.
《仙症》
郑执 著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10月
《仙症》是一扇通往沈阳的任意门。
郑执的字里行间,散发着东北寒冷刺骨的泥土味儿。
一片土地与一代人的命运紧密相连。30年代,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萧红、萧军等人,创作出《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作品,记录在日寇铁蹄下境遇悲惨却不甘屈服的一代人,形成东北文学粗粝广袤的独特风格。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又涌现出新一代的东北文学作家。双雪涛、班宇和郑执,被称为80后东北文学三剑客,他们书写东北,书写自己的童年记忆,书写父母那辈人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的“下岗潮”,是一代东北人命运转折的开端。市场经济洗牌,计划经济大厦行将崩塌,铁西区一片片苏式工厂,成为了荣耀与衰败的代名词。
在双雪涛的《跷跷板》里,厂长刘庆革将尸体埋在工厂幼儿园的跷跷板下。班宇将自己从小生长的变压器工厂家属区写成了《工人村》。而郑执在《生吞》里写的“8.3大案”,现实原型是“沈阳3.8大案”——与失业潮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社会犯罪率。
冷峻、粗粝,生存与挣扎,混乱与撕裂,成为东北作家们天然的创作土壤。
短篇小说《仙症》同样以上世纪末的黑土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精神病人的故事。《仙症》于2018年斩获“鲤·匿名作家计划”首奖。如颁奖词所言,这是“一部北方档案。以冷峻的文字和强烈的现场感,还原了疯癫个体与家族成员的群像。魔幻与现实感并存,内在张力充盈。在这片爱的荒原,人们以绝处求生的意志找寻爱之星火,生之意义。”
一开篇,主人公王战团拿着协勤的小黄旗,指挥一只刺猬过马路,场景之荒诞,喜感,立即将读者吸引进去。 
我想,不同的人都能从精神病人王战团身上读到不同的隐喻。他曾是战船上爬桅杆的信号兵,把月光踩在脚下,指挥着一整片太平洋。后来他疯了,往上爬时被卡在了人生的桅杆中间,没成为人尖儿,光吃了一嘴灰。
郑执的文字凝练,干净,没有任何累赘,非常好读。后面的几篇故事,沈阳机场的驱鸟员,穷鬼乐园,旅行者的朗基,男孩与父亲的告别,都基本维系了《仙症》的风格与水平。郑执的讲述极尽克制,却可以让人在读完后陷入无边的失落与惆怅,予人回甘。
推荐人:姚远
03.
《饱食穷民》
[日] 斋藤茂男
王晓夏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饱时穷民》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时间的日本。当时的日本经历了石油危机、日元升值等“国难”,“灾难”反而变为日本举国共赴的动力,换取成耀眼的勋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达到世界第一。然而在繁荣的大格局反面,有着无数的微观溃败,在东京梦想破灭的山区青年、辗转在暴食和呕吐之间的家庭妇女、陷入微小贷恶性循环的公司员工……
虽然本书在国内出版时距离原作在日本上市已有近三十年之久,但读过书的人一定会发现,书中所描述的现象与我们眼下的亲身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形势之下,人人都被规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质产品。“脑子聪不聪明,学习、工作成绩好不好,有没有能力迅速完战任务,对公司有没有贡献……”这些评价制度不仅通过外部力量严厉拷问着人的身心,更是内化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驱赶人们陷入无限的竞争,用当今国内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内卷。
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和强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人在尚未想清“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前,就被家庭、学校、公司赶入一种标准化的生活。与此同时,脱离主流价值观的越轨行为,像人体被社会标准攥紧后挤出的不和谐泡沫,开始膨胀、蔓延。
盘踞在车站的微小贷业务,吸引着那些用消费主义抚慰自己、维护中产幻觉的年轻人,直至他们债台高筑,走向破产;丈夫一心为公司效力,被冷落、家暴的妻子开始暴饮暴食,在过食和呕吐的退化行为中排解压力,进食障碍症像今天的吃播般野火生长。
此书成书于1993年,作者斋藤茂男在晚年未能预见,另一种国家命运在数年后悄然到来。日本的各项经济指标,甚至是图书销量都在95和96年达到历史高点,此后,日本迎来了“失去的二十年”。
但人的问题显然比经济困境更加复杂,996加班、消费主义、贷款负债、暴饮暴食等话题仍在绵延跌宕,并在三十年后的邻国重新上演。
我们所乘坐的巨大轮船,现在正在驶向何处?轮船上的囚徒,能找到自我安放的岛屿吗?同为繁华时代下的“饱食穷民”,我想我们尚未找到答案。
推荐人:张旦珺
04.
《哲思与海》
[美]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
 陈瑾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0年10月
7分海洋,3分陆地,但我们对海洋却很陌生,因为我们偏爱且习惯了陆地带来的安全感。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海洋是生命的起源,现代经济逐渐把海洋视为待开发的资源,而历代哲学家们早在千年之前就对海洋发生了兴趣,是他们告诉我们,上了岸的生命仍然包含着海洋式的哲学隐喻。
《哲思与海》是以海洋为主题的一次哲学散步,在这些随笔当中,作者戴维·法雷尔·克雷尔用诗意的笔触,穿梭在费伦齐、梅尔维尔、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的论述中,借以思考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探讨关于爱、死亡、欲望和焦虑的永恒话题。
不得不承认,西方哲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有些奇思妙想,他们看到了人类孕育生命和生产的过程与海洋运作的相似或关联之处。
比如我们对人鱼的想象就是哺乳动物起源鱼类的朴素认知和象征;海洋既能孕育生命又能溺死生命,就像羊水可以让胎儿免于脱水,而生产让婴儿免于溺于羊水窒息而亡;两性生殖中的生理表现也包含着人类回归海洋的倾向;海洋自然系统的发育变迁和个体生命的发育也有着一一对应的同步规律……
这些直达生命起源的哲学思考,在今天稀缺而显珍贵。
客观来说,这本书并不好读,西方哲学的抽象和古希腊神话意象带来不少理解的障碍,但也别被哲学大咖们吓倒了,不妨就像作者所说的“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里,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不求甚解,等待奇思妙想的启迪。
《哲思与海》之外,不妨借着观照我们的海洋哲学。我们的文化虽建立在大江大河之上,但漫长海岸线的包围之下,中国人对于海洋也有自己的哲学理解。
靠海吃海,是万千生民的生存哲学,海纳百川中有我们的气概,沧海桑田里包含着我们对海陆变迁的超前科学预言;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是华夏礼仪之邦的外交政治;海上瀛洲还寄托了关于长生不老的朴素愿望;北冥有鱼,鲲鹏之变,逍遥游篇有我们追求自由、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观境界……
两相对照会发现,西方对海洋的思维方式带有鲜明的科学理性,而中国的海洋哲学,则是实用理性的典型。认识差异,寻求新视角,理解人事,这是我们荐书的意义所在。
推荐人:施晶晶
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 罗伯特·戴博德
陈赢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年8月
这是一本非常温柔的心理疗愈读物。
蛤蟆先生抑郁了,陷入无尽的自我质疑:“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呢?”他虽努力成为众人喜欢的样子,悲伤却从记忆深处不停地涌出来,他感到“整个人都不太好”,于是找到心理医生苍鹭,开始了他的心理咨询的沟通治疗。
这本书并非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幼稚,也并非一本童书,它是写给那些失去了快乐的能力的,感觉到自己失去了活力,提不起精神,和周围人的相处出了问题的人,他们不喜欢自己,也许充满愤怒,而并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又该怎么办。
伴随书中蛤蟆先生心理咨询的过程,读者近似完成一场场心理咨询和认知过程。
苍鹭医生说,我们都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不由自主地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比如喝酒:“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
这是一场和自己玩的心理游戏,但往往赢了游戏,输了自己。
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先要认识我们的心理模式。自我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儿童、父母、成人。
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和经历的情感体验会塑造了后来的自己,一个心理上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行为和感受也保留着孩子时期的行为反应痕迹。
假如遇上了“挑剔型父母”,总受到审判、惩罚,也许会不自主地继承了父母心理模式,批判他人,也审判自己。
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下,人会条件反射性地作出行为和情绪反应,如果不能摆脱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成长到成人自我状态,那么终其一生,也许都会在一次次看似不同的经历中上演相似的人生选择。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人才能不陷入过度的情绪反应中。
苍鹭医生说,情绪不是被决定的,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心理咨询不是一场靠他助就能完成的治疗,有许多问题需要自己去探索,如苍鹭最后问蛤蟆的: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最重要的,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推荐人:董可馨
06.
《男性的衰落》
[英] 格雷森·佩里 著
张艳 / 许敏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年6月
这本书出自一名男性之手,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权力、暴力、表现、情感等方面透露出来“男性气概”的反思。
书中有很多对男女固有偏见的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比如,作者提出,公共场所的男洗手间极少有人排队,而女洗手间则几乎不够。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建筑师都是男性。”
男士优先也体现在正式场合。作者观察到,要想在政治、商业或媒体领域受到重视,女性的着装习惯也受到了男性影响,自觉穿上了消减自身女性特征的衣着。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如此细腻的观察让身为女性的我都不禁感叹,如此多社会建构的细节,原来早已被习以为常。这不仅迎合了那些掌握媒体、教育、政治权力等的中产男性认为的主流观念,还固化了包括女性在内大众的观念。这些偏见是作者眼里男性社会将其“当成不公平行事的借口”。
我们甚至能很轻易地将书中提炼的男性模板,套用在我们周围的不同男性身上。比如高傲、掌握社会话语权的“标准”男性,放纵、心怀怨恨的犯罪青少年,不爱听他人劝告的“怀旧男人”等。很多源结都能归结于男性气概上,只是人们从未反思过。
就如作者提出的,当反思青少年为何犯罪时,人们总习惯性归罪于父母失职、教育资源差劲、就业机会不足等原因。这些原因没有错,但“为什么罪犯多是男性”,这个问题整个社会还鲜少提问。书中总结,“男子气概像只蜗牛,粘附在其他社会势力上,把年轻人逼近墙角,那里画满涂鸦、破破烂烂、垃圾遍地。”
可惜的是,当我们按预期缓慢向一个性别平等、包容的社会迈进时,遭到的是欲图回到过去的男性的谩骂与反击。男性与女性仿佛成了两个对立面。在这里,作者提出解决方案:“若想让男人全身心参与变革,只能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将变革描绘成对他们、对社会都有利。只有让男人看到变革的益处,他们才会参与过来。”
我很喜欢作者对真正男女平等社会的展望。平权也依赖于个体,个体的觉醒能通过教育影响整个社会。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男人权力运动应该是:“男人在教育下一代时,不会怀疑抗拒女性取得优势地位的局面,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局面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男人现在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不变成老古董。”
推荐人:秋雨
欢迎各出版社荐书,编辑董可馨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徐嘉琪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