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美国总务署(GSA)正式确认拜登当选的消息传出,全球股市为之一振。中国领导人也于今晚正式发出了贺电。
据《华尔街日报》说,拜登团队效率很高,除了立即公布新班子名单,很多工作也马上开展起来,不愧为白宫里的熟手。
拜登、贺锦丽已开始过渡工作
基于拜登的人事安排,各种预测中美关系未来的文章也迅速出炉。无论出于什么立场,这些分析都带有深深的纠结感。
首先,拜登团队的“可预测性”(predictable),让很多“观察家”似乎松了一口气:熟悉的美国又回来了,我们之前猜的都准了。其实,与其说“观察家”们眼光突然变好,不如说拜登团队刻意打造这种形象。特朗普四年来的“不可测”让所有人无所适从,以“特朗普对立面”上台的拜登当然要拨乱反正,所有人事决定(包括他对副总统贺锦丽的选择),都有事先的预热。
拜登公布副手之前,故意让记者拍到手上拿着写“贺锦丽”的纸条
四年来,fake news记者们恨透了特朗普,主流媒体资源几乎都聚拢在民主党手里,拜登每次选一家熟人“喂料”就可以了。风声放出去,基本八九不离十,一来二去就塑造了“可预测”的印象。
当然这些放风里也有“烟雾弹”,比如之前热传副总统人选是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或者说希拉里要当驻联合国大使、奥巴马要当驻英国大使之类,这属于利用名人效应炒热话题,内行一眼就看出没有可能。拜登最终公布的都是干实事的人,“稳”字当头。
第二,拜登团队的温和与中庸。说得难听点,就是沉闷。但坐了4年特朗普政府的过山车,突然换乘跷跷板,纵使仍有高低起伏,大家都没什么刺激感。
举个例子,不少写候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文章,就说他认为“中国是挑战”,但不同意“全面脱钩”;他承认多边国际组织有不足,但认为这些组织仍是美国发挥力量的最佳途径,不应该退出;他既说过拜登政府将“更积极参与南中国海领土争端”,又说过“中美在气候变化、疫情等全球议题有合作必要”。真是“既要又要”的美式典范。
2015年,布林肯访华
其实这种稳健的立场,本是华盛顿的大多数,只是4年不见又归来,习惯了“坚决反对”和“悬崖勒马”的中国评论员反而陷入了纠结。比如《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一方面认为中美在抗疫、气候、经贸和人员交流上能恢复合作,改变强硬对抗的现状,另一方面又说在人权问题上,不排除民主党会有变本加厉的表现,美国的施压不会松懈。
有意思的是,向来与胡总编唱对台戏的公知们也一样纠结。《纽约时报》刊登了邓聿文的一篇文章,里面一面说“拜登会继续摆出强硬姿态”,一面说“会避免将两国关系弄到不可收拾乃至兵戎相见之地步”,通篇都是类似“拜登的对华政策似乎能让中国喘口气。不过,实际情形或许拜登是一个比特朗普更难缠的对象”这样纠结的句子。
第三,拜登团队的优先事务是国内议题。根据现有的“放风”,中国问题、乃至外交事务,都不在拜登百日新政的优先清单上,美国国内的疫情、经济、移民问题等有太多要马上处理(传送门:拜登一上台,这些事就不一样)
为什么拜登先公布的是外交、国家安全和情报班子?特朗普4年来动不动“You are fired”,他炒得最多的不是白宫发言人、不是国防部长,而正是外交、国安、情报系统,在他任内就没有满员运行过(白宫其他部门也这样,但没这么严重)
将出任国家情报总监的Avril Haines,是美国情报一把手,CIA也要向她汇报。许多媒体只把她称为“首名担任此职位的女性”,还有Alejandro Mayorkas是“首名担任国土安全部长的拉丁裔”,好像仅仅是出于政治正确需要。然而,这两个位置绝不是什么轻松的闲职。
美国的情报系统在过去四年被特朗普搞得乱七八糟,国家情报总监出缺将近1年,只有代理总监;美国国土安全部长也是一样的“三煞位”,过去4年里有正式部长的时间还不到2年;国家安全顾问,4年里换了4个人。下面的副部长、各级职位更是千疮百孔。拜登班子里的很多人,都需要先在特朗普打砸过的废墟上完成“重建”,才会有新的动作。用中国的话来讲,就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4个国安顾问:弗林、麦克马斯特、博尔顿、奥布莱恩
至于中国,也是本当如此。
美国的政策从来不可能合乎中国人的意愿,无论是爱国者寄望“新班子不要干预中国内政”,还是恨国党跪求“加大对华施压”,都注定是要落空的。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分歧和在国家利益上的巨大合作空间,决定了两国关系既不可能好到血浓于水,也不可能坏到断交脱钩。也许正如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纽约时报》上的最新文章所说,“合作-竞争”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过去,也是未来
崔天凯大使又立新功?

本文首发于零记宵夜,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内容授权
不想错过宵夜推送?点这里获得攻略
- 往期推荐 -
在看诚可贵,转发价更高
不想误推送,设置加星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