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起自然科学来,社会科学领域才是真正的学术的重灾区,而经济学领域又堪称重中之重。
☄ 你可以裁剪事实,“证明”董明珠的自恋导致了格力的一系列失败;我也可以裁剪事实,“证明”董明珠的的自恋塑造了“优秀的格力文化”。
☄  而且很多“大师”还会给你洗脑,告诉你没必要看明白这些,你负责不明觉厉就行了。
14级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吕翔,2016年因无法忍受导师张裕卿教授的学术造假行为选择退学。
今年他选择以论文的格式写文举报张裕卿父女,举报的内容长达123页。天津大学发布官方通报:行为属实,已解聘。

许多人关注这一事件,是因为人们认为学术是严肃的事情,造假败坏了科学的圣地。当年方舟子就是以学术打假成名的。
Part.01
经济学界是可以公然造假的
自然科学领域,有些人造假造得很大。例如2014年,日本年轻的美女博士小保方晴子在世界最权威的《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两篇论文,称发现了STAP细胞,这是生物学上的重大突破,是获取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但最后,其他科学家发现小保方晴子是造假。和小保方晴子比起来,张裕卿在造假上还是差不少级别。
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造假比较容易被找到证据。像张裕卿造假,主要是实验数据造假,这个很容易核实。
相比起自然科学来,社会科学领域才是真正的学术的重灾区,而经济学领域又堪称重中之重。
因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论文直接抄袭,确实很容易被鉴定为造假,但社会科学绝大多数造假,根本就无法被鉴定为造假。甚至,绝大部分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并把那些行为当成真正的学术规范。
举个例子,最近大火的一篇学术论文,《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人们调侃说,“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66岁老阿姨”,但很多人忽略了,这样的论文很容易造假。
董明珠是否自恋,以及自恋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当然可以作为经济话题来闲聊,但,把它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就很有问题。为什么?
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证实,也没有办法证伪,诸如格力的多元化失败,真的就是董明珠自恋造成的吗?王石也自恋,但人们对所谓的万科文化又赞誉有加,这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像这种没有办法证实、也没有办法证伪的题材,根本就不适合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作者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裁剪事实,别人也没有办法说作者是造假。
你可以裁剪事实,“证明”董明珠的自恋导致了格力的一系列失败,我也可以裁剪事实,“证明”董明珠的的自恋塑造了“优秀的格力文化”。
这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你实验数据造假,别人重复实验,得不出同样的结果,就可以质疑你造假。
但经济学界充斥着这样的“研究”。很多“研究”,数据比《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还要翔实得多,但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例如,美国曾经有经济学者“实地调查”,用很翔实的数据“证明”:在某地,提高最低工资,可以使得就业增加。
那些数据真的能“证明”最低工资法能促进就业吗?当然不能!你让我去调查,我同样能找到一堆数据,“证明”最低工资法抑制了就业。神奇的是,我们双方都没有造假。
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江苏宿迁的市场化医改,北京大学李玲团队去调查,可以用一堆数据证明宿迁市场化医改是失败的,而中科院社科所朱恒鹏的调查,又可以用一堆数据证明宿迁市场化医改是成功的。
比较双方的调查,你可以说朱恒鹏的数据更有质量,但你能说李玲是造假吗?当然不能。因为,经济学界从来不把低质量的调查,判定为造假。
所以在经济学界,经常是这种情况:我就是公然造假了,你又能拿我怎么样?你能证明我造假吗?
造假造成经济学“大师”的例子,遍地都是。所以经济学者能够不迎合上意说话,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Part.02
经济学界仍然处在蒙昧时代
经济学界的水平之低,是令人惊叹的。大部分大学经济学教师,甚至并不理解“可证伪”的标准,和理论的简洁性要求。
例如,不少经济学教授级别的人,也喜欢质疑“理性人假设”,说“理性人假设”不符合现实,似乎这样就深刻起来了。
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会跟他们说:不假设人在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你怎么能够推出可证伪的结论?你有其他的更好的假设吗?
在经济学的蒙昧时代,无论中外,都有很多经济学者是靠假研究活着的。
例如,有一大堆学者论述反垄断的重要性。像捆绑销售、价格联盟、并购等等,每一个话题都可以出一大堆论文、专著。
一个企业市场占比多大,就可以判定为垄断,仅这个题材,就能出好多个“大师”。这些著作中,充斥着海量的数据、案例,普通人如看天书。
而且“大师”们会暗暗给你洗脑,告诉你,你没必要看明白这些,你负责不明觉厉就行了。在美国,反垄断法除了养活无数的律师,就是养活许多经济学者了。
总之,反垄断领域,就是学术的一团乱麻,搞得企业无所适从。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家美国企业请他去做调查。那个企业的高管告诉张五常,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违反反垄断法,所以要请他来调查。
但有一些经济学者会简洁清晰地告诉你,真正的垄断只有一种,那就是行业准入。只要禁止其他企业进入,就是垄断,不管这个行业里有多少竞争者、它们的规模多大。
同样,只要不禁止其他企业进入,哪怕这个行业里只有一家企业,哪怕这个行业里存在超级巨无霸,它们也不是垄断者。反垄断法整个这堵墙都错了,没必要去研究墙上的每一块砖。
问题是,这样简洁清晰的判断标准,养不活那么多研究者啊。所以,必须得研究一块块砖啊,对不对? 这种基于利益的本能做法,使得经济学界处在一种水平极低的状态,浪费了人类大量的智力资源。
前两天中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我看到有个网友评论:
很多“经济学家”吊诡又有趣的一点是,当签署了一个自贸协定时,他们能跟你大谈几个小时自由贸易的好处;而一旦碰到了提高关税、行政垄断、拒绝准入的情况,他们又能跟你论证几个小时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而对于简洁清晰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会始终支持自由贸易,不会更改论调。

但主流经济学者喜欢把简洁清晰的经济学者称为“民科”。你们不讲数据,不做调查,只强调相信市场,不是“民科”是什么?
这种论调很符合一般人的直觉。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Part.03
怎样才能学到地道的经济学?
一般人怎样才能学到地道的经济学呢?这需要摆脱错误的直觉。
不要以为数据多、模型多,就是权威。
数据多、模型多,其实只是饭碗。
要看这个学者的发言是否前后始终逻辑清晰一致,分析框架是否稳定。
我无意否定所有经济学实证研究,有些研究是能够给人们具体的知识的。但,经济学必须先做到逻辑清晰一致,接下来才能讲实证研究。
有本网络小说《奥术神座》,是一部挺好的科学史读物。主角说:“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同样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
当然,经济学界有很多人用数学欺骗你,但,这不是数学本身在欺骗你。
数学和逻辑是一回事,逻辑不会欺骗你。坚持用逻辑去克服本能的直觉,你就能不被“权威”所骗,学到地道的经济学。

导读☄ 由于国家干预,一些公共财货的生产出现过剩,而其他公共财货的生产出现不足。为什么“公共财货”不能成为政府干预的理由?© 文 /Philipp Bagus | 编译:禅心云起来源 = 米塞斯研究院 使用新古典术语存在着一些危险,这会系统性地驱使人们远…

【一课经济学|智慧集结号】欢迎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助您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多一个人了解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点击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单季课程、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