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贝睿编辑推荐

我们这一届家长生活在竞争的水生火热之中。
不「鸡娃」,就会被别人家的孩子「鸡」。一个疫情长假过后,有的孩子又上网课又读书,自家的孩子玩了几个月的游戏,做家长的这一对比,心里能不急?再看看网传的「普娃、牛娃、超牛娃配置表」,不禁让人汗颜,这 KPI 样的东西都下放到幼儿园的娃娃身上了,孩子还能有一个像样的童年吗?

To 鸡 or not to 鸡?是让孩子比同龄人多领跑一些,还是多给孩子一个爱玩耍的童年?果壳的这篇文章,分享了一个科学研究成果:以自由玩耍为主的孩子,未必会在将来落后,而被书本课业填满的孩子,却会被挤占掉其他的优势培养。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在「鸡娃、如何鸡娃」这件事上,将会获得新的衡量尺度。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

禁止二次转载,如有需求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 ◆  ◆ 

有些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娃,幼儿园期间,就各种网课努力学习,自己家的娃却只知道傻玩,简直是心中有(怒)火,眼中有(凶)光,焦虑得不得了。

幼儿园只知道傻玩的娃,真的会落后吗?
答案是,不会!!!而且很可能还会拥有巨大的人生优势!

幼儿园,该多玩点还是多学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团队分别做过几个相似的长期教育实验,最终得出了类似的惊人结论。
他们跟踪对比了很多来自纯玩型幼儿园(play-based kindergartens)和学术型幼儿园(academic direct-instruction-based kindergartens)的毕业生,比较了这些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之后的学术、社交和情绪等方面的表现。
1.刚进小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学术型幼儿园的毕业生在小学一年级拥有明显的学术优势,他们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显著优于纯玩型幼儿园的毕业生。
2.到了小学二年级,发生了什么?
学术型幼儿园的毕业生曾经强劲的优势在二年级时变得不明显了,大家的学术水平看起来半斤八两。
3.到了小学四年级,发生了什么?
学术型幼儿园的毕业生曾经拥有的优势一去不复返,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反而遭遇了学业成绩的下滑,尤其是他们的阅读和数学成绩下滑显著,和纯玩型幼儿园的毕业生逐渐拉开了差距。
4.中学青春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学术型幼儿园的毕业生,到了 15 岁青春期,他们的社交与情绪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出现不当行为的概率比纯玩型幼儿园的毕业生高出两倍。
5.成人之后,谁会过得更好?
谁更幸福不好判断,但谁更容易进监狱却是明显的。
到了 23 岁时,学术型幼儿园的毕业生更容易跟人出现摩擦,更容易有情绪障碍,更难拥有正常的婚姻,且更容易有犯罪行为。事实上,有 39%的学术型幼儿园毕业生在 23 岁之前犯过刑事重罪(felony),19%曾经持危险武器攻击别人,而纯玩型幼儿园相应的数据是 13.5%和 0%。


当然,这些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穷人家的孩子为主,犯罪率被贫困的生活条件所放大了。但这些实验的结果仍然令人震惊不安。到了七八十年代,美国和德国等一系列发达国家都开始逐步叫停各类学术型幼儿园,力图全面恢复纯玩型幼儿园的建设和推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惊人的结果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布鲁斯·佩里(Bruce Perry)提出过一个神经顺序模型。这个模型将人的大脑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大致划分成四个层级:保证呼吸和心跳的生存功能、协调肢体的运动功能、调节情绪的情感功能、和进行学习的思考功能。
我们不妨将这四个功能想象成一座四层小楼。
当孩子从一个胚胎开始慢慢长大时,首先发育的是大脑的第一层功能,生存功能
出生之后的第一年,孩子主要集中精力来练习控制自己的肢体,发育的是大脑的第二层功能,运动功能
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认知发展水平相对有限,他们并没有做好「坐下来学习」的生理准备。实际上,他们这时候最需要发展的,是大脑的第三层功能——情感功能。他们需要从生活中学习,从自己有限的已知世界出发来学习。用身体去感受,用情绪去感知。他们需要锻炼的是耐受挫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不是背负着期望去学习加减法的含义、认识更多的汉字、背诵单词和古诗。
如果我们第三层功能还没有打好基础,就去强行搭建第四层功能,会怎么样呢?对于大脑这栋四层小楼来说,如果低层出现危机,通往高层的楼梯会瞬间崩塌,高层不管多么精致和完美都是白搭。
比如说,一个情绪失控的人,在那一刻是没有理智的思考能力的。更极端的例子比如,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只能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战斗或者逃走,那一刻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情感以及思维,完全被下意识的反应所支配。
在我们所看到的实验例子中,并不是幼儿园期间的学术训练本身造成了不好的效果——这个阶段的学术训练本身实际上没有任何长期效果。而是学术训练挤占了其他成长的时间和机会。当成年人为孩子们定下详细却不符合发展规律的计划时,孩子们就失去了在自由玩耍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机会。
原本正是全面修建第三层的黄金时间,但孩子们「被迫营业」,早早被逼上了第四层去赶工,留下第三层摇摇欲坠的「豆腐渣工程」。等到其他孩子修建好了第三层的根基,也随之爬上四层之后,赶工的孩子很快没有了四层的优势,还留下了一言难尽的三层,像一颗定时炸弹一般,随时把他们拽回破败的第三层去不断返工。
学龄前的孩子们喜欢去玩耍,想去和别人进行互动,这恰恰就是他们最需要发育的地方。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该如何成长。简而言之,不要告诉学龄前的孩子该学什么,请让孩子去自由选择。

自由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徐绯(Fei Xu)教授近几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证实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自主进行证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
第一组实验,对象是 2-3 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被给予一个简单的因果推断任务(哪个形状/颜色能够激活这个实验盒子)。其中指导学习组的孩子直接看成年实验者给他们展示正确的方法。而自由玩耍组的孩子没有任何指导,只是自己独立玩十分钟这些道具。
你猜哪一组的孩子最后测试时的成功率最高?
答案是,基本一样高,均超过 70%。
这意味着孩子们从成人的直接指导和自由玩耍中,都学习到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第二组实验,对象是 3-4 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被给予一个比较复杂的因果推断任务(两个形状/颜色组合在一起,如何激活这个实验盒子)。与之前相同,指导学习组的孩子直接看成年实验者给他们展示正确的方法。而自由玩耍组的孩子没有任何指导,只是自己独立玩十分钟这些道具。
你猜哪一组的孩子最后测试时的成功率最高?
自由玩耍组 43%,指导学习组 10%。
这意味着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孩子们通过自由玩耍来解决问题,远远超出了接受成年人直接灌输指导得到的效果。
现在研究界终于开始逐渐意识到,当孩子们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时候,学习能力是多么强大,学习效率是多么高效。相比之下,被动地接受成年人给他们传授课程,大多数时候得到的是双方的挫败与压力。
自由探索不仅是最快乐的,也是学得最好的 | 图虫创意
实际上,不止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自由探索和反复尝试也总是优于书本知识和授课式的指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个道理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方说,成年人多少都掌握了一些两性知识,虽然一开始可能是从学术专业的书籍中学习,从直接观摩教学视频中学习,但如果要学到更多更深入的两性知识,还是得在安全私密的前提下,选择一个相亲相爱的人一起自由探索。
再举个例子,我们带几个新朋友一起玩一个桌面游戏,但是他们从来没玩过这个游戏。很可能我们费尽口舌,讲解规则,说得自己口干舌燥,还是有人没听懂,就是学不会这个游戏。最后我们说:「唉算了不讲了,反正你们玩一把就明白了。」果然,在一起玩了一局桌游后,大家就都明白规则了。

结语

简单来说,当自由玩耍和主动探索的时候,孩子们会——
1. 更好地记住他们获得的新信息;
2. 将问题加工得更加深入,从而理解得更加透彻;
3. 更有积极性,更加专注,更加持之以恒;
4. 高度集中注意力,去获取那些能够弥补他们知识漏洞的信息,即他们真正所需要的知识。
不要告诉学龄前的孩子该怎么做,请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和发现。
真正的学习,应该由孩子主导,在自由玩耍中自然发生,因为玩耍是学龄前孩子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果希望幼小的孩子有朝一日成为学霸,成为真正会学习、爱学习的完整的人,就把玩耍还给学龄前孩子吧!在孩子们看似瞎玩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他们一生最需要的东西。
◆ ◆ ◆  ◆ 
参考文献:
[1] Linda Darling-Hammond and J. Snyder. 1992. “Curriculum Studies and the Traditions of Inquiry: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Edited by Philip W Jackso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MacMillan. pp. 41-78.
[2] R. A. Marcon, 2002. “Moving up the grades: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chool model and later school succes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4(1).
[3]Larry J. Schweinhart and D. P. Weikart. 1997. “The High/Scope Pre- school Curriculum Comparison Study through age 23.」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 pp. 117-143.
[4] Perry, B.D. (2002).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1: Basics of Organisation. Adapted in part from “Maltreated Children Experience, Brain Development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5] Sim, Z. L., & Xu, F. (2017). Learning higher-order generalizations through free play: Evidence from 2-and 3-year-ol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4), 642.
[6] Sim, Z., Mahal, K., & Xu, F. (2017, January). Learning about causal systems through play. In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作者:邱天
编辑:游识猷
作者

本文来自果壳,禁止二次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你会如何平衡孩子爱玩的天性与幼升小的某些「竞争要求」?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爱贝睿联合全球名校的数十位专家联合研发了一个大型儿童早期发展干预计划——未来脑计划
点个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