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家最爱的生活小技巧环节
看日本综艺 学习如何快乐生活
马上开始吧~
这次依然是看不腻的主题——整理收纳依然是“永远有下一位的”日本收纳师。但因为小编觉得的确值得和大家分享,所以分模块整理了出来。
思维实用,技巧简单易上手,也值得好好思考,举一反三哦~
这次名叫“ハナタカ!優越館”的节目请来的是家居收纳顾问——小林美菜女士。她是一位提前3个月才能预约上的人气收纳师。
作为专业收纳师,她的日常工作就是接受客人的预约申请,前往客人的家中,根据客人家中的实际情况,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进行整理收纳!
不仅是一时的清洁,更是帮助客人掌握收纳的基本原则,培养长久的收纳习惯。
但这次无需付费,我们看节目免费学!节目组也是十分机智,在对小林女士进行跟踪拍摄之前,决定先来审查一下作为收纳顾问的小林的自宅。
我第一眼看到时,不禁发出了“哇”的惊叹!这是“我的家中空无一物”的现实写照吗?!
但我们一般人也不用害怕,真正厉害的地方都被好好地“收纳”起来了呢。
看到小林女士的自宅,对她关于整理收纳技艺的琢磨感到更加佩服。虽然我们的家里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但看到收纳师的专业,放心了
下面小林女士的小课堂正式开始~
————————————————

01
从“新手关卡”开始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着乱成一团的家,想要鼓起整理的勇气真的很难啊。即使终于开始尝试,也很快从入门到放弃
那么既然身为收纳小白,不如从老老实实地从从“新手关卡”开始!小林女士建议的“新手关卡”,就是家里的“玄关”。
玄关面积不大,而且需要进行整理收纳的品类只有鞋、雨伞等少数,易于培养收纳思维,也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
02
“上墙”思维
接下来小林女士还重点讲到两个重点区域,厨房和浴室!真是令人头痛的地方啊。
关于厨房,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锅碗瓢盆。越来越多的厨具和餐具,“脆弱”的它们,怎样才能看得舒心又用得顺手呢?
简简单单,“上墙”思维!灵活利用各种空间!拿无处安放的“锅盖”来举例,各类不同直径的锅可以叠放,散落在一旁的锅盖们就看着糟心。
这时候只需几个“粘钩”,锅盖就能服服帖帖地定在墙上(或者橱柜内侧)。
关于浴室,令人头疼的地方又和厨房不同,潮湿的环境让霉菌很容易滋生。于是在进行浴室的收纳整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防霉”。
这里用到的也是“上墙”思维,尽量选择能附着在墙上的悬挂式收纳,保证通风干燥。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知识点,因为自身后加的悬挂式收纳,在进行安装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设置高度。
例如用于收纳小朋友玩具的悬挂收纳盒,就可以配合小朋友的身高进行安装。
03
“排序”思维
站在家中一看望去,最醒目的收纳“容器”是什么?是每个人在购置家具时,都会一再考虑的大件——“衣橱”。
但不论当时买到再心仪的衣橱,之后都难逃脱“一橱凌乱”的困境。就像再好的收纳神器都只是外在基础,我们需要懂得用“收纳的思维”好好利用它们。
按照衣架种类进行归类,这是很多人都了解并践行的原则,如果想要轻松便利,在日常整理衣物时还要加上“排序”思维,眼前有序、心中有数。
把穿着频率很高的衣物尽量放在右侧,穿着频率较少的衣物自然放在左侧,这样拿放时都会非常顺手。
养成惯性,仿佛心里有了分区和顺序。如果你是左撇子 当然就是从左到右啦~
同样的“排序思维”,应用到书柜等有着并列形式的区域都很合适。
04
“竖立”思维
衣橱还有一个难解之谜,明明把衣服折叠、好好地放进柜子,每次需要的必定压在最下面。然后......一切重来......
这里小林女士的秘诀就是“竖立”思维!换个方向解决问题!试着把卷好的衣物竖立着收纳,把原来被遮挡住的“纵切面”,明明白白地展示在眼前。
更难进行收纳的包包们也同样适用!一个一个叠在一起的包包,不仅容易出现上面的难找问题,还容易产生挤压。
这时候将收纳箱竖过来,将包包像书本一样竖着放进去,挑选和取用都会十分便利。
05
果然还是“断舍离”
但是如果物品不断越积越多,再大的空间和再合理的规划都无法容纳,所以学会如何收纳整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出“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式收纳一直推崇的精神,但大部分普通人关于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界限很模糊,无法决定是否要舍弃一件物品。
对此小林女士给出的建议是:以“一年”为评判标准。(这里当然不是指收藏品,而是日常用品。)
如果一件日常用品一年以上都没有使用过,一般就可以被列为非必需品,纳入收纳整理时“断舍离”的对象。
再来复习一遍:
1、从“新手关卡”开始,培养思维、树立信心;
2、“上墙”思维,灵活利用各种空间;
3、“排序”思维,眼前有序、心中有数;
4、“竖立”思维,换个方向解决问题;
5、果然还是“断舍离”,“一年”为限;
上面提到的五种收纳思维都是简单易懂的,或许你之前就有了解,也或许你一直都在践行。
但收纳真的是一件没有这么复杂,却依然值得好好思考的人生功课。五种收纳思维,由一到多,或者由多化一,都能产生更多令人惊喜的效果。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