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佛山一名幼童误服了半瓶降压药,奶奶发现后先联系了孩子妈妈,幼童在服药后2个多小时被送至医院,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因误服药物而酿成悲剧的情况并不少见,造成此次不幸事件的药物是一种被称为硝苯地平的常见降压药物。
图 | 视频截图
硝苯地平是何方神圣
硝苯地平最常用于降低血压,也可以用来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属于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市面上常见的钙通道阻滞剂大致有十几种,包括维拉帕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地平和非洛地平等。
如果简单将血管比喻成一条空心橡皮管道,“钙先生”的岗位职责则是控制该橡皮管道的松紧程度(即血管的收缩与舒张),用药物阻断“钙先生”(钙通道阻滞),橡皮管道就会变松弛,达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目的。
钙通道阻滞剂也常用于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偏头痛,在老年人群的药瓶中常可见其身影。然而,在众多心血管药物中,钙通道阻滞剂是最常造成致命性中毒的药物类型[1]。
中毒不少见,后果轻重不一
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逐渐广泛,在一项统计中,2006年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共接到10031例可能发生钙通道阻滞剂中毒的报告,其中1363例(13.6%)为6岁以下儿童[2]。另一项调查针对7岁以下儿童,统计了283例吞服钙通道阻滞剂的病例,分析显示儿童平均年龄为27个月(最小仅8月龄),其中男孩占52%[3]。
随着用药增多,在全世界范围内,儿童在家中误服这类药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日益增多[4-7]。
误服钙通道阻滞剂后,大多数儿童并无明显表现,因为少量摄入时中毒风险很低。然而,也有2%的儿童在服用1片或更少的钙通道阻滞剂后出现症状[3],甚至有幼儿摄入1~2片药物后死亡的报道[7]。具体到硝苯地平,日本2017年也曾有一名2岁男童误服祖父药物(剂量未明)后出现急性中毒,最终同样不幸死亡[6]。
儿童药物中毒后,除了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表现,也可能有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呼吸异常、高血糖、肺水肿等其他系统中毒特征。还有部分儿童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后病情迅速恶化而出现致命的心源性休克[8]。
误服钙通道阻滞剂后,儿童出现症状的时间与药物剂型有关,常规剂型平均在服药后1.5小时(0.5~3小时)出现症状,而缓释剂型长达4.5小时(1~14小时)。
图丨pixabay
药瓶散落在地,怎么办?
一般而言,当家长发现开盖或散落一地的钙通道阻滞剂药瓶时,即应警惕儿童误服药物。如果孩子出现上述中毒表现,则应高度怀疑药物中毒。
目前常用钙通道阻滞剂的中毒阈值(最小中毒剂量)尚未盖棺论定,再加上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年龄、服用药物剂型、有无基础病等),仅根据服用药片的数量,难以对其毒性作出预测。
因此绝大多数院前处理指南采取的态度是,建议所有误服药物者及时就诊求医,以行进一步评估,对于婴幼儿而言这更是谨慎且明智之举。当儿童服药量超过常用的单次用药量时(如此次的佛山幼童),尤应考虑尽早急诊就医。
此刻时间就是生命,不推荐普通人自行催吐[9],原因一方面在于可能延误诊治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催吐可能进一步加重儿童脱水或低血压状态。
图丨pxfuel
如何预防误服药物的悲剧
1岁以内的婴儿喜欢将自己“捕获”到的物体当作战利品塞入口中,这是婴儿的正常行为。当宝宝成长至幼儿阶段(1~3岁),则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但缺乏危机意识,药片因外裹糖衣或与糖果外形相似,常常成为宝宝探索世界的“甜品”类胜利果实。
因此,不仅仅是钙通道阻滞剂,对于其他家庭常用药物(处方药或维生素等保健品),家长也应采取一切预防措施避免儿童误服。其中,最为重要或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妥善保管药物,将其置于儿童触不可及,且最好是目光遥不可及的地方。
由于有些儿童已经能学蜘蛛侠四处攀爬,将药物存放在高处的方法并不十分保险。必要时给药物储藏处(如柜子或箱子)上一把安全锁,或将药瓶更换为需要按压后旋转才能打开的特殊药瓶。
另一方面,切记每次用完药物后紧闭瓶盖并将其放回安全之所,不要出于习惯或便利随手一放。此外,平日里不要出于善意欺骗孩子说“药物是糖果”。
对于平日服用的药物(如硝苯地平),家长应知悉药瓶中的剩余药物片数,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这对儿童误服后及时识别中毒表现和早期急诊送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儿童误服药物中毒的事件不少见,但可以预防,将这种不断重演的悲剧扼杀在摇篮里的密钥,就在于家长对药物安全储存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Mowry JB, Spyker DA, Cantilena LR, et al. 2013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 (NPDS): 31st Annual Report. Clin Toxicol (Phila). 2014;52:1032-1283.
[2] Bronstein AC, Spyker DA, Scantelena LR, et al. 2006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s (NPDS). Clin Toxicol. 2007;45:815Y917.
[3] Belson MG, Gorman SE, Sullivan K, et al.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ingestions in children. Am J Emerg Med. 2000;18(5):581-586.
[4] Greene TG, Dougherty T, Purnell GV, et al. Fatal nifedipine ingestion. Clin Toxicol. 1997;35:495.
[5] Lee DC, Greene T, Dougherty T, et al. Fatal nifedipine ingestions in children. J Emerg Med. 2000;19(4):359-361.
[6] Yamamoto H, Takayasu T, Nosaka M, et al. Fatal acute intoxication of accidentally ingested nifedipine in an infant - A case report. Leg Med (Tokyo). 2017;24:12-18.
[7] Ranniger C, Roche C. Are one or two dangerous?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exposure in toddlers. J Emerg Med. 2007;33(2):145Y154.
[8] Rietjens SJ, de Lange DW, Donker DW, et al.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calcium channel antagonist poisoning. Neth J Med. 2016;74(2):60-6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ingestion: an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guideline for out-of-hospital management. Clin Toxicol (Phila). 2005;43(7):797-822.
作者:CHENG KT
编辑:代天医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