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天后(27日)是什么日子?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一秒懵逼。
但如果换一种问法,“去年冬天哪个明星猝不及防地离开了人间?”
你可能立刻会想到,高以翔。
11月27日是高以翔的忌日。
一年过去了,发生了很多事,一个人的离开,好像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影响。
除了父母痛失爱子,只能在绵绵不断的痛觉中接受现实,然后用余生每一天去怀念自己的孩子。
除了女友痛失所爱,未来每年给他过生日,他的生日变成冥寿,岁数越来越大,库存的照片总有发完的时候,他离开的时间只会越来越久。
除了粉丝失去自己追随的明星,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个人的动态,只好靠着他过去的影像,一遍一遍重温这个人带来过的美好。
……
全网因高以翔而表现出来的震惊和惧怕,早已变成2019年一个悲痛却草草掠过的社会热点。
世界照常运转,我们在魔幻的2020年,在新冠一轮又一轮的侵袭中变得越来越惜命,可是回想去年,我依旧觉得,高以翔的意外,是一个让人极其痛心的事情。
至今我依然记得去年看到高以翔死亡消息的那种懵——
35岁的青年演员,身材管理那么好,之前没听说过什么病史。就因为在凌晨录制高强度综艺节目,猝死了。
我当时觉得不可置信,遗憾,为年轻的生命仓促离开感到心痛,为生命脆弱的感到惶恐。
更为节目组对嘉宾生命的掉以轻心,感到愤怒。
高以翔是凌晨1点45分在跑步的时候晕倒,现场心肺复苏无用,然后送去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凌晨是人体温最低心肺功能最弱的时候。
我一直在想,如果是白天录制这个节目,那么高以翔就不会在身体机能最低谷,他可能就不会晕倒,也就不会有这个悲剧。
高以翔晕倒后,现场没有医生,甚至工作人员以为这是节目效果。
直到黄景瑜大声呼救,15分钟之后,才有专业医生赶来。
如果那时,节目组有安全意识,知道嘉宾在录制高强度节目,准备了专业医护人员,那么高以翔就可能在晕倒以后,及时得到救治,那么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再或者,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比较困难,节目组能够配备AED除颤机,录制之前教嘉宾们如何互救,那么,黄景瑜就不会无助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生命体征逐渐消失,除了大喊,什么也做不了。
如今想起,有太多个“如果”,能避免这场悲剧。
可惜没如果。
事实是,高以翔因为心脏性猝死,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019年11月27日。
那一天,我写的那篇与高以翔有关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条留言——
一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高以翔的离世,开始重视心脏形猝死,开始了解AED。
但我实在不希望,因为人们的无意识,这样的悲剧一再诞生。
高以翔的猝死并不是孤例,事实上,2018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就提到过,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他们外表看起来健康且年轻,死亡之前并没有什么征兆。
可能只是一次剧烈运动,他们就倒下了。
然后因为身边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也没有AED,所以在心脏骤停,还能挽回的240秒内,没人帮助他们。
他们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只留下亲人朋友痛心。
以及其他人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唏嘘。
02.
但这种悲剧真的不可避免吗?
最近我看了一个叫《240S》的短片。
片子开头是一群小朋友在操场跑步,但氛围不是轻松愉快的。
其中一个小朋友大口喘气,呼吸急促。
那音效立刻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跑八百米时,不停喘着粗气、心跳仿佛穿透耳膜的不适感。
但不一样的是,我从没有倒下过。
片子里的小朋友,倒在了跑道上。
他的老师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师立刻按压他的胸腔给他做心肺复苏。
同学们慌张且害怕。
他们只是一群小学生,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刚刚还活生生地奔跑,忽然之间就倒下,有些人当场就被吓哭了。
他们不知道怎么办。
现场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
老师真的能把他救起来吗?
对于站着的人而言,这是不知结果的一小段时间,他们未来人生中还有无数这样的时间,足够品尝悲伤快乐慌张笃定。
但对于躺着的人而言,这不知结果的一小段时间,可能就是生命最后的240秒钟。
在所有人焦灼害怕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离开人群,开始狂奔。
没有人知道他去做什么了。
只有他知道,穿过一幢幢教学楼时,楼上的钟表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
跑过一间间教室,室内老师提问同学的普通画面在提醒他,再不快点,自己的小伙伴可能再也没有这样被提问的机会了。
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躺在地下的同学,生命体征在一秒一秒的流逝。
老师的心肺复苏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专业的医护人员还在赶来的路上。
他跑累了,可他如果停下来,同学的生命,就有可能永远停在这一天。
最终,他跑到了他的目的地——
教学楼内那个AED除颤器放置的地方。
他取下装置,飞奔回去。
时间还剩1分钟,还剩30秒。
他终于把AED拿到老师身边,然后,老师用AED,成功救下了自己的同学。
这看似一场化险为夷,心脏骤停的小朋友,恰好生活在一个有AED的校园里,恰好有同学有急救意识,恰好老师懂得如何用机器,所以在惊险的240S内,他倒下了,还能起来。
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我国,心脏骤停被救活的几率不足1%。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心脏骤停这件事,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当突发事件来临,当看到同伴毫无征兆地倒下时,会手足无措,从而错过黄金4分钟的救助时间。
可能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见到过同伴倒下的现象,所以觉得这不是一件时常发生的事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仅2020年4月,校园心脏骤停的事件,就发生过这么多起:
4月14日,温州一名16岁学生,在操场进行的跑步中晕倒,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4月24日,河南省一名15岁学生小李,体育课跑步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无生命体征。
4月30号,长沙一名14岁学生在参加1000米体育考试时突然猝死。
……
因为学生没有受过急救培训,更因为学校没有AED设备,所以才有这么多年轻的生命,错过了起死回生的240s,遗憾的离开人世。
然而,在我国,目前既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进行急救培训,中小学也没有开设相应的急救课程。
再加上培训机构缺乏、师资短缺、资金不足;且培训形式单一,学生的急救知识多来自于老师、书本、校园宣传栏等,大家对急救的了解极为有限,对AED知道的就更少了。
这就导致中小学急救培训率不到10%。
这就意味着,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同学倒下去,根本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眼睁睁看朝夕相处的人意外离开。然后在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和遗憾。
但这种悲剧,明明就是可以通过培训和设备来避免的。
2019年5月7日,清华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在宿舍倒地,赶来的7-8位同学运用专业的急救知识为其进行心脏复苏、人工呼吸并使用宿舍楼道新安装的AED设备施救,成功恢复心脏功能。
他是幸运儿。
和《240S》中倒在地下的小朋友一样,幸运地被有急救意识的同学老师救助,幸运的生活在一个有AED的校园。
还有很多人,倒下了就真的倒下了,可是,他们明明可以有240S起死回生的时间,让他们与世长辞的,不仅是骤停的心脏,也是急救意识和急救设备的匮乏。
而这,亟待整个社会合力去解决。
03.
一个好消息是,在今年11月,《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
这意味着杭州为AED立法了,2021年1月1日起就能施行。
这对人们而言,是多了一道生命的防线。
但在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知道AED是什么,更不知道AED的必要性。
高以翔猝死,全国各地的学校操场跑道公共环境里,痛失同学、痛失同事的悲剧,依旧在不断上演。
这不仅需要AED的普及,更需要的是人们急救意识的培养。
如今,我国的现实是,校内学生猝死事件频发,大多学校AED配备不足甚至没有,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急救知识。
但校园猝死的恶性事件,却亟待解决。
基于此,浙江省微笑明天基金会联合宏益咨询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心动少年”,项目将为学校配备AED,并为师生提供急救培训服务,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他们提供的设备,是预防校园性猝死的关键一步。但培养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校园入手,从孩子教起,一代一代传承,意识才算巩固。
而《240S》这种公益短片的出现,其实是用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培养急救意识。
《240S》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广告、腾讯CDC联合举办的“我是创益人”大赛孵化作品。
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给我们科普AED,让我们有急救意识。
通过作品,了解到AED的重要性,也引起社会各界对AED的重视,从而加快AED的普及。
今年是公益性创作比赛“我是创益人”举办的第四年,四年以来,大赛以公益为基底,以向社会传达关怀为标的,孵化了194支有公益广告作品。
除了《240S》,“我是创意人”大赛还有很多有名的短片,比如戛纳创意节银狮奖获得者《一个人的球队》。
短片讲述了一个叫叶沙的16岁少年得了绝症后,决定把自己的5样器官捐献给社会。后来,她的器官到了5个人身上,这5个人组成了一个球队,变成了“共有同一个人器官的,一个人的球队”。
短片用温情的故事,圆梦的叙事,把器官捐献这件事,讲成一种有力的生命延续。
通过《一个人的球队》,让人们能更深认识到器官捐选的意义。
这样的广告在“我是创意人”中还有很多。
他们讲述的故事不一样,主题不一样。
但作为公益广告,不管是教我们在240秒内起死回生也好,让人们了解器官捐赠也好,都是透过最直白生动的镜头语言,传达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而用公益主题去做广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
让公益表达更有力,也让更多需求被看见,从而让更多遗憾被避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