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小清新剧《艾米丽在巴黎》第一季播毕,第二季已经续订上,但法国人从预告片就开始的反感至今未停,最近在微博@法兰西那点事儿 上看到一个全新产出的自黑式吐槽又成为我的快乐源泉↓
其实对于下饭剧来说,《艾米丽在巴黎》男女主长得漂亮、服化道赏心悦目、巴黎风景美如画,外加剧情丝滑也算是可以了。吐槽的点主要集中在关于巴黎/法国的陈年老梗。正如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英国人在《卫报》上所说:“请您罗列一下关于法国和法国人的刻板印象,定然都会在此剧中找到!”懒散、刻薄、爱撩骚、老房子里的电路和淋浴喷头都时好时坏……这些集集遍布的老梗,“三集可能很有趣,可竟然有十集!”
讲美国人对巴黎的浪漫想象,一个世纪前格什温的曲子和半个多世纪前《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就已经完成的很好了
想想如果剧集里的每一个笑点都精准击中(不管去过没去过的)人们对于巴黎的刻板印象,说编剧有点不走心也真不算冤枉他。何况女主艾米丽像个小太阳一样普照巴黎、疯狂输出美式价值观时,难免让人感到一种优越感的不适。比如第二三集里非要针对起法语词的阴阳属性、法国香水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就难免让人心里冒出小问号:美国人非要教法国人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病毒营销也就罢了,还要教法国人将两性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个非典型课程设置简直连其他国家的吃瓜群众都看不下去了。
至于艾米丽问过自己“巴黎人真的就那么傲慢”吗?通篇可能只有那句《纽约时报》画出的重点——顶头上司Sylvie的话异常真实/真诚:“你来到巴黎,你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但你甚至都懒得学好这门语言,而只把这里当做你的游乐园。在享受了一年的美酒、佳肴、性爱,或许还有一些文化之后,你会回到你来的地方。”
有这句台词,我觉得编剧至少讲对了一件事:歧视可能来自双向的刻板印象。
所以,应该如何通过文学改写歧视与刻板印象?当你想表达“浪漫化的想象与现实有巨大落差”时,应该怎样表述?讲自我奋斗就奋斗就好,讲身份抗争就抗争就好,大可不必在为自我的身份偏见正名的同时,带上很明显的文化与价值观输出。
下饭剧要是犯了这一忌,可能就要变成反胃剧,那倒不如奔着《波拉特》的路子去。这部围绕哈萨克主持人波拉特到美国的“文化之旅”展开的影片,在粗俗搞笑的文化冲击桥段上走得更远,今年早些时候出了续集《波拉特2》依旧保持“屎尿屁”风格和水准,如果受不了浪漫喜剧里的傻白甜式文化碰撞,不妨在“低俗喜剧”这一类目下让碰撞来得更猛烈些。
但如果再向严肃真诚的方向去,讲述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的《小岛乱世情》看起来也聪明得多(这固然与作者安德里亚·列维的牙买加身份有关,但这部作品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也并没有听说英国本土居民提出异议)。它以相对厚重而宏大的战争史和移民史打底,而用轻松的笔触、把个体的文化冲突放置在前台,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写从牙买加初到英国的霍顿斯不会做炸薯条闹笑话,反过来立刻又会写她鄙夷英国人用报纸包薯条。
同时,这些个体又是生活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通过言语的抗争(“我们要的是同样的东西,布莱先生。一个安稳的家庭,一些工作,一些自尊,一些爱,我们可以同心协力”)和实际的行动(收养英国人和牙买加人的私生子),消除了刻板印象与隔阂,走向想象的共同体。
至于如果你还是纠结法国邻居到底是不是都是这么帅瞎眼的,是不是都像艾米丽的老板和同事那样婊里婊气或者爱撩骚型的,那应该先看看被法国自己奉为经典的剧作《大鼻子情圣》(手动狗头。
《小岛乱世情》近期排期
11月24日 昆明百美汇影城
11月28日 江苏大剧院
11月29日 北京三克映画
11月29日 昆明百老汇影城
《大鼻子情圣》近期排期
11月28日 昆明百老汇影城
“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特拉法加发行公司、环球映画、影院现场、环球影业、百老汇高清、法国百代现场、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新现场”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歌剧院、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歌剧、舞蹈、展览影像。截至2020年6月,“新现场”放映剧目已达152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香港等37地,放映超过4500场,观影人次超过50万人。放映由阿里大麦旗下的现场演出品牌Mailive联合运营推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