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的下午,风和日丽,是个郊游的好日子。
我独自驱车来到与巴黎左岸隔河相望的——上海西岸艺术中心。

长居上海的人应该都晓得,平时来这里的只有两类人:锻炼身体的&遛狗的。
或许是因为祖上受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上海人现在只要找到一块空地,就会用狗将它满。
我没带狗,也不想锻炼身体。
穿梭在一众狗、男、女之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这次来西岸,是为了参观一个画展。
上一次在未被邀请且没人送票的情况下独自看画展,还是……从来都没有过。毕竟我是个堂堂KOL,自己买票看画展这种事情,有也不会说出来。(这种感受凡夫俗子是不会理解的)
来到美术馆门口,门卫很客气地请我戴上口罩。我说没关系不会有人认出我是堂堂KOL的;他说这是疫情期间的规定,不戴就别想进去。
……
回到车里戴上口罩。花60块钱买了一张价值60块的门票。
售票处的姐姐告诉我,凭这张票能看三个展览,瞬间觉得自己又赚了120
我这次要看的展览在地下一层,但龙美术馆的一层正在筹备一个新的展览(我离开时才发现当天正是那个展览的开幕式,艺术圈KOL几乎都被邀请了……妈的)。所以我只能从边门消防通道进入。
这种体验还蛮特别的……就好像在公司走廊上遇到同事,问你去哪;你说:哦~我去消防通道抽根烟……顺便看个画展。
到了地下一楼,迎面驶来一辆滴滴
(滴滴作响的升降车)
这大概是龙美的特色——开升降车的一准都是穿西装的。(我以前还亲眼见过龙美的副馆长带着一众艺术系高材生粉刷墙壁。不得不承认,美术馆确实是锻炼人的好地方——学校从来不会教你这些。)
按你胃(Anyway),这是我这次要看的画展。
如果你最近乘坐过高铁,应该会在高铁站见过这个广告。不知道赶火车的时候看到这个广告会作何感想……
按你胃,我为什么要专程来看这个画展?这件事要从四年前说起。
我有个朋友(一个KOL界的大佬),四年前约我去见叶茂中。
我问他叶茂中是谁?
他回答说:卧槽!你连叶茂中都不认识?
这回答弄得我很惭愧,感觉自己特别没见过世面。而当我站在相约地点的大门前,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没见过世面
我们约在叶茂中的办公室见面,具体地址我记不清了,只知道是上海市中心(好像是法租界)的一个深宅大院。那是一栋四层的现代式建筑,据说他在九零年代的时候,一口气买了三栋洋楼,然后又一口气全都推平,盖了这么一栋。
听到这里我就没有再往下问了……
四年前我还是个新晋网红,经常被各种大佬召见(在那之前不久刚在北京的一家鹿港小镇被罗永浩接见到凌晨四点)。每次接见内容几乎如出一辙,无非就是听大佬们忆苦思甜,然后再介绍一下我自己的创作心得。现在想想其实都是些废话。然而我对那次见面的印象却极其深刻。当天的聊天气氛很轻松,期间得知原来叶茂中也是做广告的。想来之所以记忆犹新,大概还是被那栋四层楼的建筑震撼到了——原来做广告还能在上海法租界买得起小洋房?
……
那是我和叶茂中的唯一一次见面。之后四年没有任何联系。四年来我一直在做广告,也一直买不起法租界的洋房。直到一个月前,我朋友(就是那个说我没见过世面的KOL界大佬)跟我说叶茂中要办画展了,问我能不能写点什么造个势。
一个做广告的居然要办画展?说实在的,这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其实无论你是什么行业的大佬,当功成名就之后(说白了就是赚到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后),往往都会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满足。老一辈的会出书、办展览什么的。新一代的可能会拍电影圆明星梦(所以我预测李佳琦接下来可能会去拍电影,谁知道呢)。
反正既然大佬有吩咐,我(这种还没功成名就的)自当尽力而为。
于是我翻出了四年前加的叶茂中的微信,想问他愿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结果……
于是我问那个朋友这是什么套路?
朋友说,他刚发现自己也被叶茂中删了。
那还要不要写?我问。
过了一会儿朋友回我说:叶茂中先生最近身体不大好。
……好像确实可以解释为什么要删微信。
那还要不要写?我又问。
朋友让我等等……
过了两个小时,叶茂中加了我。
于是我又写了一段话:
接着他回复道:
这剧情反转的……
接下来……接下来就是我开头去龙美参观那段了。
(期间我的脚骨折了,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去)
说说他的画吧。
怎么说呢……简单说吧:
出乎意料的好
倒还真不是闭着眼睛瞎恭维。去之前我一直以为会像马云演《功守道》那样——属于玩票儿性质的瞎搞。结果没想到,其实是像韩寒开赛车那样——玩真的。
我不想聊什么绘画理论,毕竟我既不代表学术界也代表不了舆论界。就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每次参观一个画展,我都会在心里评选一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然后在那幅画前多花点时间。这次选择了这幅:
从墙壁上错综复杂的藤蔓笔触,可以感受到画家画画时的热情。
树下的红色笔触让人产生遐想——这究竟是落在地上的落叶?还是整片玻璃地板下养的一群鲤鱼?(如果不是见过叶茂中的房子,我绝对想不到后一种可能。)
这个画展其实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甚至总结出了一个现象:
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年轻时似乎都喜欢西洋画的那套。
比如叶茂中年轻时的画就很有莫奈、马蒂斯的味道。
而年长后,则都会寄情中国水墨
这大概就像年轻时喜欢穿耐克、喝可乐;年纪大了改穿布鞋,在农家乐里喝碧螺春一样吧。大概他们都在寻找一种骨子里的文化认同感吧?
……
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有三个阿姨闯进了我的哲学思考半径
她们一路走一路聊,我便偷听了一路。(没办法,当时整个场馆就我们四个人,想不听都难。)
三姐妹显然是上海各大美术馆的常客,因为她们居然能说出哪个美术馆的咖啡比较好喝、哪个美术馆周二免费、哪个美术馆拍照最好看……我差点掏出小本子记笔记。
然而她们似乎对艺术品不怎么感兴趣,反而被印在墙上一段文字吸引了。
那是策展人刘益谦写的一段序言。
 “刘益谦是啥人啦?
这你都不晓得?龙美术馆的老板呀!
……
写了两千多字,总算要点题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叫《上海滩兄弟情》?这就要从刘益谦说起了。
刘益谦实在是上海滩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不光喜欢雇高材生在自家美术馆里刷墙,还曾经花了2.8亿买了一只鸡缸杯,然后用它来喝茶(还是喝黄酒?忘了)……
传奇人物通常都有跌宕的人生。据说他早年还在城隍庙摆过地摊,这大概也是上海人都晓得的一个传说。
……
他的序言写了些什么呢?
我数了一下,一共就几百字,但兄弟二字却出现了十几次。
呼应了开头他说自己初中没毕业的自嘲,同时也是一种真情实意的展现。
我把序言内容总结了一下,大致如下:
刘总与叶总相识于拍卖会;二人心意相投——刘总赏识叶总的才气,叶总敬佩刘总的为人,从此便以兄弟相称;
弟弟茂中曾受人欺负,大哥益谦仗义为其摆平。兄弟感激,大哥欣慰;
多年来,历经风雨,人事变迁;兄弟之情从未动摇。
直至去年七月,得知弟弟身患重病,大哥痛心疾首之余,决定再次为弟弟做主,举办此次画展;
弟弟曾问大哥,是否因己病重而为之?大哥只说仰慕弟弟之才气,从未正面回答……男人间的友谊,尽在此不言之中;
……
三位阿姨读完序言,话题便从观展体验转为健康饮食了。
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有个马来西亚同学很喜欢杜月笙、黄金荣的故事。曾问我,上海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
我说,尔等蛮夷实在幼稚,我泱泱大国,浩然正气,朗朗乾坤,早就没有黑社会那种东西了。
但是自古以来,男人间的义气,以及异姓兄弟间的情谊却从未断过。
只不过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刘益谦的太太王薇曾说,这次叶茂中画展是她先生第一次,或许也会是最后一次策展。
你看得出这是俩亿万富翁吗?
……
从展厅走出来,我感触良多。
来到龙美的“KOL包厢坐了许久。
思考了许多许多——生命、财富、情谊……
最后觉得应该给叶茂中先生发个消息。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