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58 篇文章
文内图片皆由华章拍摄。

人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
最近经历了很多打破又重整的过程。有时候觉得,这个过程很难表达,但有时候又特别想表达出来,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
我作为一个理工男,一直是对理工男这个标签引以为荣的。这后面代表着逻辑与理性,冷静与系统思考,似乎有一种掌控全局的能力,又可以遇事不慌。我曾经滔滔不绝地给别人讲道理,却没有意识到,对方正在表达情感和心情。我觉得给别人讲的道理都挺有道理的,却没有发现,来和我谈心交朋友,倾诉心声的人越来越少。当同事向我反馈,一听到我说体系化就头大的时候,我却浑然不觉。回想起来,那都是因为我的理性脑占了上风。
(这篇小文章到现在为止,可能给你的感觉还都是说理。意识到自己理性过了头之后,我是特别希望调整文风的,不过可能还需要有个过程。)
小时候的这些烙印
其实人生来是非常感性的,小孩子特别真实,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感受这个世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总是活在当下,特别真实。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收到周围的很多反馈,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重复次数多了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于是慢慢学会了很多社会规则,逐渐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了一套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寄人篱下,他就往往比较会看眼色,谨小慎微,这就是受到周围长期反馈的结果。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比较匮乏,自由时间也比较多,那时候对什么都好奇。我还发明了一个玩蜡烛的游戏,把圆珠笔头里面的小钢珠用一根针顶出来,然后对着火焰吹,可以让蓝色的火焰转向,把木桌子都烧了几块,现在想想很是后怕。也会读诗词歌赋,《红楼梦》和各种小说,设想自己是那些古人,多愁善感一番。回想起来,我那时是在同时探索理性的世界和感性的世界。作为一个理工男,理性的世界就是数理化的世界,环环相扣的逻辑大厦越垒越高,沉浸其中有一种单纯的快乐。然而感性的世界于我更多的是情绪的波动起伏,和对世界和未来的困惑与思考。
沉浸在理性世界,其实一个主要目的是逃避现实。因为家庭的原因,很早就开始面对激烈的情感和矛盾冲突。从记事的时候起,记忆中就是父母吵架,他们都是家里老大,性格又都很硬,那时候生活也不富足,吵架的原因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很多年一直非常痛苦,自己躲在屋里,什么也不想干。那时候还意识不到,在这场家庭战争里面,没有赢家。爸爸体型很大,吵起来估计对面楼上都能听到,因为对面楼上吵架的时候我也能听到。我那时,痛苦又敏感,就像每一个小男孩那样,同情妈妈,敌视爸爸。那时候只有两个期待,一个期待就是,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离开家,走得远远儿的,另外一个期待就是,这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家庭和爱情,如果我未来有了自己的家,一定不想家里再有争吵 。
小时候的这些烙印,往往会影响我们一生。在对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让我反思自己的经历,感觉是对感性世界的探索太过痛苦,同时,对理性世界的探索让我发现,居然理性脑构建的逻辑,可以让我减少痛苦。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例如在失恋的时候,可以选择设想对方的不好,或者迅速找个备胎,都是需要通过某种逻辑或者外部的因素来减轻痛苦。但所有这些方法都不如一招管用,那就是,
我认为自己不应该/不会/不值得痛苦。
因为是“我认为”,这个理由是内在的,所以很强大。但就像令狐冲学习吸星大法,强大的东西用不好就会反过来伤害自身。我在不知不觉间,选择了用更多的理性,去告诉自己,你可以不生气/不痛苦,然后呢,就逐渐失去了感知能力。这个转化的底层,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感受得越真切,就会越痛苦,而那种痛苦让我不想再感受。
更多感受,更少痛苦
这个思考逻辑延续了很多年,一直到一年多以前,我学到了一句话,颠覆了我的认知。
更多感受,更少痛苦(Feel more, but hurt less)
这句话太精妙,以至于我觉得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但我逐渐发现,这真的是可以做到的。现在看到校园里的孩子们会感动,看到花花草草会感动,看电影的时候也更容易流泪。
当我们感受的时候,感受的是当下,当下我们的情感和身体的感觉。而我们思考的时候,思考的往往是过去或者未来。面对过去的人和事,我们往往会去做一些评判,而面对未来,我们会发动所有的想象力,去构建一个还不存在的世界。这些评判,对自己对别人往往都是伤害,而面对未来的想象和期盼,又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目标无法实现而更加痛苦。
我们现在接收的信息量太大,大脑总在高速运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既然思考会带来评判、伤害、和痛苦,那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去减少思考的时间比例?第一可以尝试全然去感受,尽量不要思考,你会感觉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呼吸,自己身体的感觉,脚踩在地上的感觉,微风吹过脸颊,手指尖的触觉,眼前的风景。然后需要我们放下评判心,放下对自己的评判心,和对别人的评判心。其实评判来自于思考,是理性脑的产物。如果全然去感受,就没有思考和随后而来的评判,就会有一种慈悲心,是可以达到感受更多,同时伤害更少的。因为产生伤害的是各种各样的评判,有些伤了别人,有些伤了自己,如果没了评判,就自然没了伤害与被伤害。
总结一下:
  • 思考带来评判,评判导致伤害和痛苦
  • 我们平时往往对感受和思考不做区分,感受夹杂着思考,因此仍然会有伤害
  • 如果可以全然感受,会自然生出慈悲心,并且可以有更少的伤害和痛苦
学习更多感受,很多人可能觉得很难,确实很难,我脑子里事情很多压力大的时候也不容易做到。可以试试从冥想开始,不用拘泥于形式,任何场合,任何姿势,任何时长,都可以尝试冥想的,我就经常躺在床上,或者在出租车里面,都可以试图进入冥想状态。冥想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声音特别重要,可以试试一诺在诺言社区带的冥想,她的声音我感觉特别容易使人进入状态。
欢迎告诉我你的感受和反馈,这个系列我会继续写的。
写在后面:
很久没有写文章,真的是因为最近这一年有点重构操作系统的感觉,一直在变化,一直有顿悟,一直有推倒重建,所以就一直不敢写,写点东西也很混乱。
但最近为什么又写了呢?当然还是因为有输出欲望,但也有个外部原因,就是奴隶社会的编辑部有点缺人手。大家知道我们这些年一直没有接广告,所以编辑部也一直是很小的规模,两位小编非常努力,但也确实非常消耗。所以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最近连更新频率都下降了。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招到新的编辑,当然也希望奴隶社会能有一些突破,毕竟七年之痒了嘛。
奴隶社会从一个单纯的个人号到今天,我们感觉是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的。但我们想,在坚持做一个有质量有个性的独立媒体之外,还是希望多回归一些初心,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有更多个性更鲜明的内容给大家。自媒体现在没有短视频风光,但认真的媒体永远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因为我们就不是为大众存在的,是为你们这帮有趣有梦的小众做的。
对奴隶社会提一点个人的小期望吧,特别希望奴隶社会可以成为我们之间的纽带,从文章联系到大家,帮助人和人之间建立深度连接。在任何时候,深度关系才是有意义的关系,是深度关系帮助我们抵御孤独和无意义感。
如果你想加入我们,从做编辑开始,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请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备注“应聘”,详细信息看文章《你想加入奴隶社会吗?》。
期待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更多,伤害更少。
另外,经常关注奴隶社会的朋友,一定知道我们在给读者们做一个可以交流、学习的社区:诺言。我和一诺在这里开了 3 年的课程,讲职场、讲个人成长,也经常和朋友们在这里交流心得、分享感悟。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社区,跟别的社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天天在社区里逛,发现这个答案自己在慢慢浮现:
@诺友Fan
加入诺言即将一周年,这一年里我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多,对未来的梦想越来越清晰。办了口腔科普公众号,加入了心理健康成长咨询团队,已经辞职,即将回国和老公家人团聚,开启人生之路上的下一个征程。这一切的一切都感恩诺姐,感恩诺言大家庭的存在!
上周给一个小伙伴介绍诺言社区的时候,我说这个社区是一个乌托邦和避风港的结合体,给你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很多人都担心我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回国会不适应,其实我之前也曾经担心过,但是自从有了诺言,我就不怎么担心了。
因为我坚信不论在国内的哪个地方,都可以找到在诺言大家庭中共同成长的同路人。
@诺友天边
起初加入诺言我只是一个人听课,偶尔做作业,发了很多动态,但是并没期望有人关注,因为我在这个社区里一个人都不认识。
但是每次我交作业或者发碎碎念的动态,都会有热心的诺友们点赞,出主意,安慰,夸奖等等。慢慢的我开始沉迷于社区,也学着大家的样子多参加活动,关注诺友们的生活和动态, 慢慢的,既看见很多优秀的诺友也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起初跟着课程深挖自己有点儿害怕,怕暴露自己的脆弱被笑话,但是每次暴露脆弱我不但没有收到任何敌意的评论反而收获到满满的爱和关怀。这给了我深深的安全感,很庆幸能加入诺言,与大家一同向内看,向前走。
@诺友英子
我是一位很缺乏安全感的人,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害怕别人知道了不喜欢我,害怕我的九十九帧被人看,一直裹挟着假面具在生活。
来到诺言社区以后,感觉这里的每一位诺友都很真诚,不端不装,可以坦诚相待。我是一位没有心思,没心没肺,不喜欢察言观色的人,在工作中不够圆滑,也吃过不够圆滑带来的苦。
我在这里放下戒备,可以想说啥说啥,还有一群同频共振的诺友,我真的喜欢这种感觉,无拘无束。
感受更多,伤害更少。大家的状态开始变好了,成长也就自然发生了。
现在,诺言双十一的活动还在进行,欢迎你的加入。
-  END  -
推荐阅读
华章:关系,有时候就是帮忙不添乱
一诺: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
双节小文:有趣去哪里了?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