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慈善蓝皮书(2018):中国慈善发展报告》发布,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数据:

2017年,中国社会预估捐赠额为1558亿元;

2016年,中国社会实际捐赠额为1458亿元。
按照这个数据,中国社会捐赠额在2016年的增速达到了20%,是近8年来新高;而在2017年显出疲态,增速仅为6.86%,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值。
(放大图片可见详情)
中国社会捐赠的增长后继乏力了吗?
从数据上看,也许不是因为2017年表现差,而是因为2016年的捐赠增长太快了。据中民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宗合的研究,2016年间,与扶贫相关的捐赠出现翻番增长,从2015年的11.2%增长到21%,这与当年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号召不无关系。“由于政策风向的引导,扶贫成了社会力量一种必然使命,因此在2016年陡然增长。”
如果说,2017年捐赠增速的回落,更像是用力过猛后的一种理性回调,而社会组织登记增速的全面放缓就不怎么令人乐观了。
2017年是《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公布执行的第二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中,社会组织的总数虽然仍在增加(据《慈善蓝皮书(2018):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数据),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中基金会的增速出现明显下降,13.74%的增速是近年新低。此外,“民非”与社会团体的增速虽比2016年小幅上升,但增速明显低于过往。
(数据来源:民政部年度、季度社会组织服务统计。放大图片可见详情)
一般认为,《慈善法》出台对行业发展应是巨大的利好,为什么社会组织的登记速度反而放缓了呢?
在社科院研究员杨团看来,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制度衔接出现空白。《慈善法》出台后,配套的法规并没有及时跟上。
其二,针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加强了。“我听到有一些相当负责的领导人讲,我们的社会组织已经够多了,我们现在都监管不过来了,还要成立这么多干什么?”
在谈及2017年中国慈善的基本特点时,杨团反复提到了4个字——负重前行
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仍然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2017年的社会捐赠总量1558亿,在中国的GDP中占比不到0.2%。他强调,研究中国公益慈善怎么从边缘化的地方进入到主流,是很值得关注的事情,“唯有进入主流,中国公益慈善才能在今后成为发挥更大作用。”
推荐阅读
苹果用户可扫描如下二维码为原创文章赞赏
长按或扫描如下二维码关注“公益资本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