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边夏日
1939年的那个夏天,爱因斯坦去纽约州的长岛度假。
爱因斯坦一直不喜欢穿袜子,他的理由是“袜子总是会被脚趾顶穿”,所以他决定去当地的百货店买一双凉鞋。

当他走进一家百货店的时候,店老板大卫·罗特曼(David Rothman)很快就认出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但他出于礼貌,只是平静地问爱因斯坦想买什么。
爱因斯坦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他说:
“你好,我想买一双日晷(Sundials)。”
他想说的其实是“凉鞋” (sandals)
,但糟糕的发音让店老板觉得这位科学家是要买一种科学计时仪器,于是说“本店并不供应这个东西”。

爱因斯坦随即反应了过来,指了指自己的双脚。

于是,大科学家最终花了1.35美元买到了一双他心仪的白色凉鞋。

因为这次遭遇,他和店老板大卫·罗特曼也成了好朋友。这张照片,就是他们俩的合影。
在这张照片上,爱因斯坦显得非常惬意和休闲,但无可避免的,整张照片的焦点其实是他穿的那双白色凉鞋。

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破例再多放一张换个角度的照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足尖轻点凌波步。

二、你的样子
1918年,卓别林的工作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女访客。
这是一位从小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的女士。

在双方共进晚餐后,卓别林邀请这位女士一起观看他的两部电影:《狗的生活》和《从军记》。

在电影开始前,卓别林先让这位女士触摸他的衣服、鞋子和胡子,以便让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电影放映时,这位女士的老师沙利文在她手心里不断写画,告诉她电影的内容。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这位女士总能恰到好处地发出欢快的笑声。这让卓别林也惊讶不已:
“她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她的心灵无比自由。”

1931年,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上映,这是一部卓别林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也是让他的好友爱因斯坦感动得流泪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饰演一个流浪汉,一直帮助一位卖花的盲女,几经坎坷后,卖花盲女恢复了视力,却并不知道站在自己眼前的,是当初帮助自己的流浪汉。
影片的末尾,卖花女触摸到了流浪汉的手,触觉告诉她:他其实就是一直帮助她的人。之后,卖花女就问了一声:
“是你?”
流浪汉回答:
“是我……”
那一幕,宛如这张照片里的卓别林和当年的那位女士。

照片里的那位女士,名字叫海伦·凯勒。
没错,就是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那位海伦·凯勒。

三、蓝颜知己

1953年,纪梵希第一次遇见奥黛丽·赫本。
当时赫本刚拍完《罗马假日》,准备拍第二部电影《龙凤配》。在这部电影中,赫本饰演的少女从巴黎回来,需要穿一些时髦的巴黎服装,于是剧组就找到了纪梵希。

彼时的纪梵希刚创立自己的品牌不久,但已颇有名气。他原来以为来的是当时比奥黛丽·赫本名气要大得多的另一位好莱坞女星凯瑟琳·赫本(那时候《罗马假日》还没上映)
,所以对瘦削的奥黛丽·赫本并不是非常热情,说自己因为要忙时装展,让她自己去仓库里挑几件衣服——那是上一季的衣服了。

赫本没有埋怨,去了仓库,挑了三件自己中意的服装。

《龙凤配》上映后,赫本的打扮轰动一时,“我要穿一件像赫本那样的衣服”成了流行语。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但闹了一个小乌龙:这个奖颁给了其实只为赫本设计了一套服装的伊迪丝·海德,并没有纪梵希的名字。
为此,赫本感到很愧疚,但纪梵希却无所谓,误打误撞之后,两人就此结下了友谊。

在《龙凤配》之后,赫本说了一句话:
“以后我的每一部电影都要由纪梵希设计服装。”
其实不光是电影,从伞裙到小黑裙,从高圆领到连衣裙,从婚纱到自己孩子的婴儿服,赫本从此再也没用过其他设计师设计的衣服。

一个著名的笑话是,赫本在拍摄《偷龙转凤》时,有段戏是她打扮成清洁女工去偷雕像,那部电影的男主角奥图尔说了一句话:
“终于可以让纪梵希休息一天了。”
1992年12月,赫本病入膏肓,纪梵希用自己的私人飞机把她从洛杉矶送回到瑞士,并陪伴她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圣诞节。
那一天,赫本送给纪梵希一件蓝色外套,当晚纪梵希飞回巴黎,肩上披的就是这件蓝色外套,泪水一滴滴落在上面。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病逝,享年64岁。

在她的葬礼上,纪梵希专程赶来,成为赫本的抬棺人。
纪梵希2018年逝世,享年91岁,终身未娶。

四、女王陛下
1956年10月29日,两位女士在英国莱彻斯特广场相遇了。
其中一位是玛丽莲·梦露,她随剧组在英国拍摄电影《游龙戏凤》。当时的梦露刚刚和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重新签约,宣布重回好莱坞,等待她的,是大好的前程。

另一位,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时她加冕女王也才三年,她是专门来接见《游龙戏凤》剧组的。
整个接见过程中,女王都谈笑风生,在和梦露握手的时候,笑得格外开心。
梦露在和女王握手的一刹那,还仿效欧洲的礼仪,行了一个屈膝礼。
那一年,这两位女士都是30岁。

伊丽莎白女王生于1926年4月21日。

梦露生于1926年6月1日。
没错,两人是同年出生的同龄人,年纪只相差1个多月。

四、同座异梦
1958年4月10日,胡适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对胡适能出任这个职位,蒋介石是很欣慰的。
1949年以后,胡适并没有随蒋介石到台湾,而是长期居住在美国。直到1953年初,胡适应台湾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邀请到台湾讲学,算是归来。
但归来后的胡适,婉转规劝蒋介石在台湾不要一权独大,让后者颇为不爽,只是碍于胡适名望太高 ,所以也不便发作。
虽然两人之间已有隔阂,但面子上从未撕破过。胡适在1958年肯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蒋介石觉得颇有脸面,所以他亲自出席仪式,并亲自做讲话。
这张照片,就是摄于当时的就职仪式上。

照片里,蒋介石正襟危坐,胡适倒是二郎腿一翘,颇为随意。
看上去,蒋介石很尊敬胡适,但事实上,仪式那天,他心里一肚子火。
蒋介石的演讲词是精心准备过的。因为当时大陆正在批判胡适,所以他正好借此想称赞胡适的能力与品德,并且在发言中指出:

“中央研究院不但为全国学术之最高研究机构,且应担负起复兴民族文化之艰巨任务”,要配合当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结果胡适在致答辞的时候,却公然让蒋介石下不来台:
“刚才总统对我个人的看法有错误,至少,总统夸奖我的话是错误的。我被共产党清算,并不是清算个人的所谓道德。”
不仅如此,胡适还“得寸进尺”:
“我们学术界和中央研究院应该要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
当然,胡适说完还留了一级台阶:
“我的话并不是驳总统。”
尽管胡适后来在审核仪式致辞时,亲笔将“总统对我个人的看法有错误”改成了“总统对我个人的看法不免有点错误”,但已经实实在在气到了蒋介石。

蒋介石当时在台湾是一言九鼎——无论是确实如此还是他希望造成这样的局面——胡适在公众正式场合如此不给自己面子,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蒋介石也算是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居然在当晚失眠了。
那一天的日记,蒋介石写道:
 “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第一次乃是民国十五年冬、十六年初在武汉受鲍尔廷宴会中之侮辱。而今天在中央研究院听胡适就职典礼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说是求全之毁,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谬至此,真是一狂人。
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经验。而我轻交过誉,待人过厚,反为人所轻侮,应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态已深,不久于人世为虑也。
十时,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参加院长就职典礼,致辞约半小时,闻胡答辞为憾,但对其仍礼遇不予计较……因胡事终日抑郁,服药后方可安眠。”
日记中提到的鲍尔廷,指的是当时苏共派到中国的代表鲍罗廷,此人其实对蒋介石颇有帮助,但在一次宴会中当着蒋介石的面说了一个西方比喻,说一个君王不听大臣们的规劝,非常独裁,并引用了大臣的一句话:“只有狗才是不会说话的。”
当晚,觉得受到羞辱的蒋介石在愤怒地在日记中写下了“几欲自杀”这样的词。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蒋介石亲自前往吊唁,并送挽联:
“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但在当晚的日记里,蒋介石写下的是:
“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五、以“武”会友
1981年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邓小平见到了金庸。

邓小平早就是金庸的铁杆读者了。

1973年3月,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小说集。之后在中午和晚上休息前的半小时,邓小平都会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时出差还会带在身上看。据邓小平身边的护士郭勤英回忆,他看《射雕英雄传》最多。
邓小平一直想见见金庸,而金庸说,自己几十年来,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

在《明报》执笔社论的时候,金庸一直在为被打倒的邓小平鸣不平。1976年,邓小平被第三次打倒,金庸随即发表社论,坚定支持邓小平,并预言他很快就会东山再起。
在1981年6月27日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正式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而“和平统一祖国”也成了正式议题。
这一年的夏天,金庸到大陆访问,提出想见见邓小平。邓小平很快接到了报告,并批示:

“愿意见见查良镛先生。”
见面那天,金庸西装革履,而邓小平穿的是短袖衬衫。

见到金庸后,邓小平主动上前握手,说的第一句话是:
“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说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金庸对邓小平微微躬身行礼:
“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到荣幸。”
在会谈过程中,邓小平向金庸介绍了中国接下来要坚定搞好经济工作的决心,并表示:
“世界上有100多种社会主义,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整个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金庸起身告辞,邓小平亲自送他离开,两人边走边谈,到了大厅门口,还站着谈了一会儿。邓小平握着金庸的手说:

“查先生以后可以时常回来,到处看看,最好每年来一次。”
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就播放了邓小平与金庸会谈的消息,引起轰动。

金庸返回香港后,立刻给邓小平寄了一套《金庸小说全集》。
很快,金庸小说在大陆“开禁”,立刻成为超级畅销书。
(本期完)

【为自己的书做个广告】
我曾写过一个系列的书,叫做《历史的温度》,目前出到第四本。初衷是给成年人朋友们看的,但后来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也非常爱看。
这是最后一次推《历史的温度》(1~4)合集了:
我还出过一本书,叫《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这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但很多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也很爱看,陪孩子看,或者干脆自己看。
《历史的温度 5》 出版进度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