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小鱼喜欢上了数数,我便开始关注低龄段的数学启蒙动画。结果找到一部非常棒的儿童动画片——《佩格和小猫 Peg+Cat》

一口气看了一晚上,大呼精彩!随之收到老公鄙夷的眼神:是孩子上头,还是你上头?

我:错错错,我在帮孩子打前战!

老公:解释就是掩饰。什么动画,让我也看看……

……

看了几十集后,我意识到,Peg+Cat 这部动画如果不能亲子共看,将失去它的一半价值!它不仅能带给孩子趣味多彩的数学知识,还能启发父母将数学思维融入到亲子互动中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 Peg+Cat 带给我的启发。

动画简介

Peg+Cat(中文名:《佩格和小猫》),由美国公共电视网络 PBS Kids 出品,根据 2012 年儿童图书「The Chicken Problem」改编,目前总共 80 集,每集在 12 分钟左右(网上也有 41 集版本,其实是将 2 个故事合并,再加 1 集 Preview),适合 3-5 岁的学龄前孩子观看。

金色头发的小女孩佩格(Peg),紫蓝色的萌萌小猫(Cat),这就是 Peg+Cat 的主角组合。他俩总是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数学。

Peg+Cat 的故事模式很简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冒险舞台则丰富多彩:遥远古老的土地,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奇妙有趣的数学城,神秘未知的宇宙,Peg 和她的小猫不停切换身份,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开的场景,而数学主题穿针引线,处处渗透着数学的魔力

数理知识、数学彩蛋、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处理情绪的妙招,都被揉在了动画里,不仅点亮孩子,也点亮大人。

你会发现这是真正懂数学的人才能编排出的好故事。

如何教孩子数学?

先忘记自己是个成年人

你会如何教孩子比较数量呢?

第 79 集,「The Robin Hood Problem」(罗宾汉的难题)中,有一只叫作罗宾汉的鸟,虽然打着侠盗「劫富济贫」的口号,却总是笨拙地将「穷」人的东西送到「富」人的手里。

原因是,它弄不清多和少

可能有人会觉得太夸张了吧,怎么可能连多和少都分不清。但当我联想到自家 2 岁多的小小鱼,便明白了动画安排的深意。有时候我们成年人觉得顺理成章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可没那么容易区分。

例如,我从小小鱼的手里拿走一半以上的饼干分给别的小朋友,她甚至没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少」,从不会为此与我哭闹(相比之下,如果拿走全部,她才会表现地非常生气)。

研究表示,儿童对于数的概念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

儿童在 3 岁左右处于数量的感知阶段,4 岁~5 岁为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此时儿童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这个阶段前期的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能按数取物,能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末期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

动画里的罗宾汉,代表了处在对数量感知的懵懂阶段,对数群的「多与少」尚未建立起明晰概念的小孩子。动画中的引导方法,非常值得一学:

第一个挑战,Peg 用一根琴弦做成一个「数轴」,将数量与方位建立起对应关系,大的数字在上面,小的数字在下面,谁多谁少一目了然。

第二个挑战,条件变得苛刻,没有时间数数画数轴了,于是 Peg 教罗宾汉目测体积大小,将数量与体积建立起对应关系,大堆的数量多,小堆的数量少。

为了近一步强化「大—多」VS「小—少」的对应关系,Peg 使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比较大小的工具——「<」号

用「饥饿的大嘴巴想要吃掉更多」这样一个直观概念,帮助孩子找到对应关系。

第三个挑战,情况更加危急,Peg 和小猫被关进了使用天秤作为门锁机关的牢房,这一次是将数量与质量建立起对应关系,重的数量多,轻的数量少。


被关在牢房里的 Peg 灵机一动,通过「<」号的视觉提示,让罗宾汉推测出了哪边石头数量多,从而解围。

在这一集动画里,分别运用了「空间」、「体积」和「质量」,与物体「数量」建立起对应关系,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技巧——图像化数学,即视觉数学「Visual Math」,用图形化的方式来处理抽象的数学问题

当我们在数学启蒙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帮孩子把数学和实物或者图像信息结合,可以更快更好地帮孩子掌握抽象的数学规则。学习数字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

如果缺乏现实中的灵感,不妨看看这部动画,会得到非常多的启发哦~

无处不在的数学思维

吉他里弹唱的「1234」,浮在天空中的 ∞ 云朵,几何形状的树与房子……

浓浓的儿童绘本风格中,到处隐藏着神奇的数学彩蛋,简直是一个数学思维的灵感发生器。哪怕像空间几何、数学模型、度量衡这些在大人看来,对小孩子来说太过专业的数学概念,也是可以启蒙的。

认识几何形状


数字运算


度量衡标准


抽象数学模型和图表


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养成法

Peg+Cat 的故事是紧紧围绕「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展开的。

这是 Wiki 上的节目表截图,每一个标题都被命名为「A XXX Problem」
意味着每一集都是「小小数学家」待解决的一道「数学难题」

每一次 Peg 他们都会遇到问题,随着小问题的解决,问题难度就会升级,直到让人抓狂的地步。每一次出现问题,Peg 都会喊出:

「这下问题大了!」

「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了!」

「我真的快要抓狂了!」

每一次 Peg 陷入抓狂情绪,小猫便会出来拽拽她的衣角,晃动它的小猫爪,提示她应该平静下来,Peg 便会启动「冷静程序」:倒数五个数(随着主角能力增长,还会升级倍数的倒数),「5-4-3-2-1」,倒数过后的 Peg 迅速冷静下来后,迸发出灵感火花,解决问题。

这是一套处理「情绪宕机」的流程,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失去耐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像 Peg 一样先大喊出自己的心情,然后提示他需要冷静,用数数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让大脑冷静下来,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除了情绪处理的流程,鱼妈还发现,在这部动画里的主要角色,其实各自有着不一样的定位与功能。

Peg:她是主角,代表了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功能上有点像活跃并成长中的大脑,擅长寻找线索、解决问题,但也会在摸不着头绪的时候「崩溃」。

Cat:小猫是 Peg 最好的朋友,它喜欢凭借直觉做事,会被诱惑吸引走而分心,它会在 Peg 焦躁的时候提醒她冷静,而且经常因为做一些无厘头的事情,让佩格灵感一现。

小猫的存在让我想到了「大脑的默认网络模式」,这是一种「额叶活动模式对应于无方向性的、自发的、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即我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脑工作。」

人们时不时会做做白日梦,或者回想过去,畅想未来。这些事看似「不动脑子」,事实上,是名为「默认模式网络」的一组脑区域处于活跃状态。

这种默认网络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具有创造力地思考,这也就是为什么 Peg 倒数冷静完,总是能从小猫的一些无厘头行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基于这个原理,当我们发现孩子在问题上如果过于钻牛角尖,就可以暗示孩子把问题放一放,去玩耍或者放松,没准灵感的火花自己就能冒出来。

专注之球(弹珠):Peg 最心爱的弹珠(并非每集都出现),一个用来暗示自己专注的小物件。

我们平时也可以找一个孩子心爱的东西,加以特定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训练专注。

Ramone(阿雷):总是在关键时刻出来帮一把 Peg 的好心男孩。

阿雷类似于老师和父母的角色,可以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有时候也需要寻求别人的启发和帮助

每当问题解决,Peg 都会弹起她的尤克里里,和伙伴们唱起歌谣:「Problem solved! Problem solved! The problem is solved…」与开头标题的「Problem」对应起来,也是这部动画片的「升华」。它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当我们遇到了问题,要努力想办法,坚持不放弃,问题最终解决时会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小结

在 Peg+Cat 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彩蛋和隐喻,例如,用罗宾汉的劫富济贫解释「数量比较」,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讲「平行线」,用贝多芬的《命运》讲「模式与规律」。

甚至有一个坏蛋施魔法,要把所有东西变成「拱形门」的形状,都是以函数 y=-x² 作为过场画面。

也许你会疑问,这样的彩蛋,孩子能看懂吗?

我认为,这些彩蛋是为家长准备的,只有当动画点亮成人的内心,让我们真正开始思考如何让数学融入家庭生活,我们才能更好地启发下一代的数学思维

数学,不是难倒孩子的一道道题目,一份份试卷。

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好帮手。

数学即是有趣」,这正是我在 Peg+Cat 里所发现的,也希望能传递给下一代的信息。


小 爱 


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迫不及待和宝宝一起来看这部动画片呢?

别急,小爱已经为大家找好了《佩格和小猫 Peg+Cat》这部动画片的在线观看地址~

亲们可根据以下步骤获取观看地址:

1.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爱贝睿」
2.后台对话框回复
18获取地址!
▼ ▼ ▼
关注公众号「爱贝睿」,在对话框回复关键词「18即可获取观看地址。


除了让孩子看优质动画片,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呢?有!答案是游戏,游戏是孩子早期成长的主要方式。

爱贝睿认知启蒙套装《动物王国》+《今天吃什么》+《分类小勇士》基于前沿认知科学研究,考虑儿童大脑发育规律,创意设计而成。通过认知卡+拼图+大脑训练游戏等多样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全新的游戏世界,让孩子在其中玩中学,学中玩,全面提升孩子认知、观察、记忆、推理、语言、创造力等多维度能力!

在双十一科学早教月期间,搭配购买认知启蒙盒子套装,到手价 279 元 / 3 款。立即点击图片抢购吧!

给孩子的第一套认知启蒙玩具
套装 279 元/3款+赠育儿技能地图

👇 给孩子的第一套认知启蒙玩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