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56 篇文章
Photo by Tobias Tullius on Unsplash.
作者:顾及,真格学院院长,北大斯坦福中心 “人际动力学”项目特聘主任。去过 65 个国家,抖音上 230 万粉丝。本文来自:顾而言之(ID:whatGsay)。
华章写在前面:
我和顾及属于那种早晚都必然会认识的朋友。我们都在北京,都是创业者,朋友中有不少交集,还都在做教育。有些朋友你可能平时联系的不多,但他们对你其实很重要,于我而言顾及应该算一个。
首先,顾老师属于那种你越了解就会越喜欢的朋友,因为她是全然真实的,感性与理性兼具,这样的人,不多。其次,我最近上了她的课,几天下来收获特别大,所以她也是对我有深刻影响的人。第三,课后作业是一份深度的自我分析与思考,相当于面对电脑和顾老师说了很多心里话,可能有一些是当面都不会讲的话,因此也有点特别。
教育的终极追求是自我认知,生命是一场与自我的持续对话。我们做的教育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道长且阻,感恩遇见。
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是她的认知突破班。
今天和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吃饭,他说,你曾经好几年看上去都不快乐。
他这话勾起了我很久之前的回忆,当年我从中重度抑郁走出来后,写了很长的一个复盘,才逐渐明白如何“活着”。在此分享出来,也许对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人可以有所共鸣。
黑暗的一晚
在塔林的第一晚,面对复杂的美国签证问卷,我失眠了,心在不断往下沉,脑子里过去的回忆又浮现了,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了。
我一时想不到在国内还没睡的好友,也不想去凌晨 3 点打扰她们,在微信里给我在非洲的初中好友打着几乎是求助的信息:
我需要找到几件让我可以活下去的事情。
我需要证明没有一切,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需要为我妈活着,她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不能让她伤心。
是不是很黑暗?
幸好,好友在几内亚,和我没有时差,第一时间回复我:
你因为之前提到抑郁症,所以我想我不是太惊讶你会这么说,但我也不觉得你真的有病,你只是先前压力太大了,你顺利时都能撑住,但遇到特殊情况压力崩塌下来,你需要一点时间站起来。
我读完他的短信,刚好看到一篇关于胡歌推送,里面关于他如何从当年车祸走出的故事给了当时抑郁的我很大的能量。
然后我同学又发了一条:别去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了。
我重复着这些正面的信息,慢慢抵御着心中的黑暗,这一晚,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醒来,我想,我还活着。还好。
多年前,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后面逐渐回到正轨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复盘的作业,可是,我写了好久好久。
第一次写的是按照人生主线,然后分解出 9 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读书,学习,工作,教书,指导,旅游,博物馆,理解爱,接受自己。
但是写着写着就觉得自己是在敷衍自己,明明对自己来说最痛苦的是过去近一年的日子,我却想逃避梳理这些痛苦,想从这些表象来回避真正的问题。于是又重新整理枝干,分为以下几点经验:
  • 学会接受孤独
  • 学会接受帮助
  • 学会不盲目相信别人
  • 学会认同自我价值
  • 把事和感情分开
  • 学会从他人角度看
  • 学会活在当下
  • 学会自我关爱
但当我重新写完前面两点后,还是觉得没有用,我只是回顾遥远的过去,抽象的面对最痛苦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经验,还是没有狠狠地剖析自己的痛苦和失败。一直到在塔林那晚的崩溃。
第二天一早,我回想起昨天晚上,心里还是很低迷,也很害怕,害怕自己又会恢复到当时重度抑郁的状态。
假装没事,我和朋友在塔林的森林里徒步。
我突然看到一条推送,这是你第 827 天打卡了。心里一沉,随后一连串的数字在脑里飘过:
这是我脚上手术无法走路后的第 9 个月;
这是我第一个人生支柱倒塌的第 8 个月;
这是我第二个人生支柱倒塌的第 5 个月;
这是我第三个人生支柱倒塌的第 4 个月;
这是我从抑郁中走出的第 2 个月;
这是我开始旅游的第 3 周……
我于是对自己说:这是 OK 的,这一切都太近了,太沉重了,又都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我才从抑郁中走出来,心情反复无常,情绪不好,想法黑暗,对生活没有热情,都是正常的。我只需要每次这些出现后,恢复的时间越来越短就行。
我需要找几件事让我还感兴趣,活着就好。
突然,我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了:活着。
这是两个特别简单而我却这么多年其实并不理解其含义的字。
我人生重要方面的失败,我陷入的抑郁,我对未来的害怕,其实都是因为我不知道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我需要学会如何活着,这次的低谷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走出过去
木心说:“真正的成熟是你在经历过太多事情后,依然能够将内心与这个世界进行剥离。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经历沧桑而不消极。”
我经历了很多,但是却一直没法把内心从黑暗中剥离。一直到我熬过塔林的那晚之前,如果有类似抑郁的征兆,我都会无比紧张。
我害怕回忆那段每天早上醒来后都觉得生不如死的日子,心里无比痛苦,因为抑郁晚上一直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头发不断掉,手上的皮肤裂开,一天哭好几次,最后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好像个老人就快死了,才害怕地觉得需要做些事了,救回自己。
幸好那时有两个原本不熟但是我无比感激的阿姨和姐姐,一个带我看最好的医生,一个让我在她家住着,有人陪伴恢复了睡眠。当我后来停了药从抑郁中恢复出来后,我刻意地忘记这段经历的细节,但心里一直有未解的问题,也没法短期内做到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
世界,只是从抑郁时候的灰黑色变成了几种颜色:天空的蓝色,树和草的绿色,白云的白色,太阳的金色,大地的黑色,而世间的众生,还是不存在的。
那几个月,在抑郁的同时也几乎放弃了自己生活下去的勇气,放弃了与人交流的期望和兴趣,放弃了自己未来的任何可能性。
慢慢让我恢复勇气的是母亲对我无条件的接受,是一直鼓励我的几个好朋友,是告诉我我改变他们人生的学生们,是在旅游中遇到的热心的陌生人。
但有一点他们帮不了我,就是我内心会重复出现的痛苦和自责。
我还是会不停的分析复盘自己的过去,似乎觉得这样我才可以接受过去,不再重复同样错误。但是越复盘,越是痛苦,越是无法原谅自己,觉得如果我做的不一样是否就可以避免这些的发生。
慢慢地醒悟而从中走出来,也是多件事情的集合而触发。
胡歌在他的《幸福的拾荒者》一书里说:
这条路,只有自己能走。
这句话突然给我非常大的震撼,我意识到自己走不出来完全是因为我不想走出来,我没有勇气走出来。
沉迷于负面情绪时间长了就变成一种舒服区,痛苦成为我不用做任何事情不用管任何事情最好的借口。
不能面对人生,是懦弱和缺乏勇气的表现。
在塔林那晚过后,另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你去读一下阿德勒的书吧。
我在抑郁时读过其《自卑与超越》,但似乎没有很大收获,但他提到后第二天我凑巧看到了一篇关于他的理论的述说:
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创伤,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过去受过创伤。阿德勒觉得弗洛伊德错了,错在“过去”两个字。如果一个人童年受过欺凌就会造成心理问题,那为什么拥有同样经历的别人就没事?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从过去找原因,过去却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该怎么办?你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说,你这是因为昨天吹空调吹的,然后就让你走了,这样行吗?
关键不在于原因,而在于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怎么解决?解决方法在“过去的原因”里可找不着。一切在于“现在的目的”。
“人早年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未来”,这样强调过去的理论是一种决定论、因果论;而目的论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加重视,让我们觉得当下和未来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而不为过去所束缚。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走不出来:对过去的研究引发更多情绪,自己很多时候会慢慢习惯于那种绝望后悔悲伤的情绪,如同进入了一个舒服区,不想走出来。它成为一种不做任何事的借口,让我可以获得他人的关心和同情而自己不需努力。
所谓以史为鉴,需要有个当下的事件去参照学习,而在没有当下的情况下一味复盘过去,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于是,我不再去分析过去的失败,也不再去分析为何自己那么自卑,那么孤独,那么抑郁,毕竟,我已经分析了这么多次了。
情绪是一种工具,过去的故事也是一种工具,都是用来解释我想要解释的,至于是否符合真正的现实,完全由我自己的思维局限和想象空间而定的。
之前抑郁,也是因为沉溺于对过去的纠缠和情绪之中,拒绝自己可能会失败,拒绝接受现实,然后自己和自己反复的过不去造成的。
再深挖一下,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有自我骄傲的成分,有太在意别人想法和看法的成分,也有对自己未来能力不信任和对不确定性的害怕。
阿德勒说:
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如果我能做到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寻求他人的认可,那么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告诉自己,过去的一切失败已经被浓缩在我腿上那条蜈蚣型的伤疤上。
在今天,它只是一个印记,会伴随着我,但是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它会提醒我去珍惜剩下我拥有的宝贵东西:还能环游世界自如行走的双腿,可以欣赏艺术和书籍的完美视力,能够独立养活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完全理解我但爱我的母亲,几个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旅途中遇到的陌生而好心的人们,未来我可以帮助的很多人。
失去的支柱可以慢慢重建,只要我活着。
如何活着
这个问题我其实之前从来没有仔细想过。我需要一些灵感,于是我回过去看之前读过的一些书,包括《追寻生命的意义》和《活着》。慢慢的我写下让自己会有感觉的一些话,来定义如何活着。
在经历了飞布拉格的飞机在等候 4 小时后被取消,第二天被换到商务舱时,空姐给我送上一本时代杂志,里面有十页是讲在各个领域打破天花板取得第一人的女性先锋。
我看着她们各自的经历,望着窗外冒出在皑皑白雪上的山峰,此刻和满天的白云一样都在我的脚下,突然灵感起来了,写下几个如何定义活着的步骤:
a) 定义自己
b) 定义生活
c) 调整负面想法
d) 管理情绪
1. 定义自己
我去年做过一个练习,思考下我自己除了过去的取得的成就,各种名校名企光环,甚至自己的聪明才智外貌健康等各种特质外,还剩下什么?
这个问题我一开始居然回答不上来。
我是一个不把成就和光环当回事的人,好处是让我一直很谦虚,但同时我也失去了一些让自己觉得骄傲的凭据而不自信。
去除成就光环后就到了第二层保护区,也就是我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一直依赖的支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如果还除去这个,我还有什么是能让我的人生有意义的呢?
我回想起来一些事情:
自己小时候会为受欺负的女生出头结果自己被小恶霸打,但还是继续会出头;
看见路边几十岁的老奶奶摆摊买东西心里就很感动,觉得特别不容易;
看到电影里正直的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牺牲就忍不住哭;
很多时候全心全意信任别人并愿意自己吃亏去帮助别人;
在被问是否需要更多奖学金时候坦诚地说够了,请把钱给更需要的人,虽然自己也很缺钱;
为了父亲的病打了无数电话请求别人卖药给我。
我最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我是一个正直,坦诚,善良,坚持,愿为我爱的人牺牲自己的人。
因为这些,我就值得好好活着。
写完后我有一种非常释怀的感觉。好像一个人在黑暗中不断下落,但最后落到了一块柔软的草地上,我是安全的。
原来其它那一些我原本很依赖的东西,比如聪明才智,比如别人的关心,突然都不是那么重要。
我一直拥有的是作为一个人的一些光辉品质,也因为这些,我有能力给世界带来一些善意和美好,那么最基本的做为一个人的意义,在我能接受的范围里,也就实现了。
Frank 在 Man's searching for being 里提到一个观点:
人的拯救是通过爱和被爱实现的。
当我有能力去爱别人的时候,我也就有能力拯救自己了,而爱别人真心不需要很多条件,愿意为别人无条件付出就可以了。
但是我不希望就把自己定义为这些,我还有一些好的习惯和希望达到的品质,比如对创造性活动的喜爱(艺术、建筑、书籍和写作),比如乐观,我也想把这些包括进去。
于是,我定义自己的价值为创造和对他人正向的帮助。
这句话让我很满意。
当然,很多伟人对人生也有其他的意义上的定义,比如精神上的不断超越,品德上的不断提升,给社会不断带来价值,做到最好的自己等等。 
但是我觉得自己价值的定义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像哥白尼在中世纪被认为是异端,而后来被认为是捍卫科学的先锋,众口难调,历史又通常是迷雾重重,对一个人的评价永远不会客观。因此与其去介意外人的评价,我需要做的只是在有生之年,自己能够接受自己做得到的。 
那么创造一些东西,无论是写的文章,教的课程,和未来我想写的书,都是我可控并且满足的,对团队和业务等问题的解决和优化,教书和帮他人分析人生中一些重要选择的利弊,这对他人的帮助也是可以立刻得到反馈的。
也许我骨子里还是个很务实的人,身后的虚名太遥远了,我这辈子过好就行了。
2. 定义生活
在我定义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后,与其相关的事就少了很多。
我能想到重要的就是:教书,做顾问或者从事解决问题的工作,旅行,学习和体验各种有创意和美感的活动和事物,读书,写作,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我也会更聚焦到父母和那几个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的好朋友身上,而不是之前那样的老好人,会在不是很深入地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每个人都有求必应。
我也不会过于依赖于生命中的男性角色,那些是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给自己找方向的方法。但是我仍然相信爱情和 soulmate(灵魂伴侣)的可能存在,并且愿意为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
我是过去两年才慢慢意识到少即是多的意义的。
我对自己最满意是在大学,成绩是系里第一,课外活动各类主席和 VP 的头衔,负责很多学生经费的权利,每周打工 20 个小时,参加 6 个国际国内会议,有男友,也加入了兄弟会,另外拿了四家投行的 offer,全部都是在提前一年半毕业的情况下完成的。背后还有承担父亲得癌的压力。
但后来父亲的突然去世让我突然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记得自己急着申请商学院,一个理由是觉得大学这段经历和成就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复制的了,似乎我就只有这些老本可吃了。
自己变得很怕输,什么都想要。
于是越是没有自信和安全感,反而会对很多事物抓着不放,在瞻前顾后中失去更多。我之前几个重要支柱的失去,和这一心态不无关系,每个都想要,但真正是否那么重要并不去思考,因此也每个方面都没有完全的投入,就像救火一样。
而大学的时候我是非常聚焦的,一切我做的都是为了父亲,每样我都非常投入,做到自己可以满意的最好地步。这样的状态,不是后来受外界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影响而迷失自我的自己可以比拟的。
那么所谓的少到底是多少呢?我列出了以下几点:
  • 工作上: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比如做顾问和教书;
  • 保持对它人的善意,但只花重要的时间和精力在我关心的人身上,尤其是父母和那几个长辈和好朋友;
  • 去至少 86 个国家,继续参观有意思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体验有创意的表演和活动;
  • 每年读 100 本书,保持写作的习惯,出一本书;
  • 控制饮食和睡眠,不定期锻炼,身外之物只留自己真正喜欢的,保持一个优雅大方的自我形象;
  • 保持一颗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对简单和美好事物的欣赏力,和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 如果能遇到精神上的伴侣,我依然愿意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去爱,去陪伴和追随。
我这辈子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很多都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慢慢体会的。也就是说我的生活的节奏是由我自己掌控。
木心先生有一句形容不再青春的女人:
清明、练达,是指获得了第二度青春,在更高的层次上占有青春的优越性。
清明:清楚明白地知道了自己这一生最想要的是什么,因而知道什么时候要不顾一切的追求,妥协、放弃;
练达:豁达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以及生活,因此由内而外地从容和淡定。
而我,除了上面两点,还想加一点,就是相信自己身体保持青春和活力的潜能。
我曾经经历过手部和腿部没有完整皮肤后来痊愈的情形,在我从抑郁中慢慢走出来后,终于又开始被人认为比自己实际年龄小 5 岁。
青春,可以是来自于外界对你的认可,也可以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活力。
我觉得一个人可以保持青春状态很长时间,只要有一颗清澈的心灵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
3. 调整负面想法
定义自己和定义生活,其实是在去掉过去的地基后试图打下新的地基。可是,过去的很多习惯不是一夕可以改变的。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在于过去为了保护自己不断灌输给自己的负面想法。平时这些想法不会出现,但是一旦有不顺利的情况出现,这些想法就会跳出来。
通常这些想法包括:
  • 没有人关心我
  • 没有人爱我(除了我妈)
  • 永远不会有人爱我,或者永远不会有人喜欢我
  • 样样事情都很糟糕
  • 我什么都做不好
  • 我的生活没有意义
前面几条是和他人关系相关,后面几条是自我批判。当我写下来的时候很明显,这些都不是事实或者未来的可能性,但是思维经过很多年的反复培养,早已形成了自动模式。
这些思想会自动跳出来帮助我降低期望值,避免受更大伤害。但其实,它如今更多的是让我更加受伤害,因为这些是负面的想法,容易走入死胡同,引发更多情绪。
我做过很多分解这类思维的练习,包括逐条逐条地反驳,分析其来源,分析其利弊,试图形成新的习惯和思维路径。但是后来发现,单纯这样做是不够的。这些思维是由于相关情绪突破了大脑理性的反应,所以根本还在情绪控制上。
但是在处理情绪之前,还是需要先建立理性的认知。
我分析了很久,列出了以下几点之前不知是因为自己太顺还是太天真还是太受保护而没有意识到的现实。我需要接纳这些:
意识到生活就不是容易的。
无论是《少有人走的路》,还是佛经,还是各类对生活普世性解释的著作和文章,其实都是想灌输这一点。而我,似乎一直拒绝接受生活的困难其实是常态,以为只有自己才有那么多不幸。
抑郁过后从各个渠道才发现真的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样自己的经历不是特别的,而是普世性的,自己也不孤单。才能接受生活中的这些困难和不幸的发生乃是常态。
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犯错的。
不可能每个决定都是完美结果。这一点是我口头上愿意认知,其实理性上和感性一直没有接受的事实。所以才会陷入无尽的后悔和自责中,老是不断想如果复盘可以则么则么样,给自己增添了无数的痛苦。
一直到后来好几个朋友告诉我说,每个人都可以犯错,包括你。这样的信息反复的输入给我,我才慢慢的可以接受这点。从而从自责中走出来。
意识到自由快乐只有自己能给。
这一点之前对于依赖性很重的我是很难的。我似乎有种童话般的天真,以为只要有了爱情王子和公主就永远幸福的在一起了。后来才意识到不是这样,并不是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是一切都是需要努力去维护的。而人的情感其实是很不靠谱的,很容易被操纵的,因此自己的快乐和他人无关,完全是自己想要就能给予的。
当然,这里面经历了很多自我的实验,从不知道如何快乐,学习如何从日常最简单的东西中感到喜悦,一直到后来看到蓝天白云就可以很开心,喜悦的阀门是可以降低的。快乐其实真的可以很简单地获得。
意识到过去每一段经历的不可磨灭性和无关重要性。
这句话似乎像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一样有点矛盾,但是它是我读了好多书后的一个集合体。每一段经历都是过去,都是自己组成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赋予正面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
因此这些经历的存在本身就说明我们人生意义的存在,这是即便在集中营里的人们受难也可以发掘其意义的原因:比如类似之前说的,精神上的超越,人性的光辉,意志的挑战,对爱的期望和渴望等等。
因此,人之存在就是其最重要的意义的组成。
而其无关重要性,是指任何经历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抹去它们,人不自主地篡改记忆是经常发生的,更不用提从理性角度会习惯性寻找过去能够证明自己希望相信观点的论证这一思维现象。
因此,过去的经历只有我们想要它重要才重要,我们想忘记就能忘记,想修改就能修改。也许这些非常唯心论,但是它展现了人本身巨大的能力和自愈力。
至少对我来说,当我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从记忆中创造出一个继续关心我的父亲的时候,感受到的力量是无穷的。
4. 控制情绪
情绪的控制才是根本。
在有了上述理性的理解上,我对情绪的控制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不控制不分析地发泄。
这样做的结局很糟糕,我自己承担了很严重的后果,唯一能坚持下去的就是母亲,但给她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二个阶段:试图控制抵抗。
初期也许有用,但后来是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更多痛苦,因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后来看了一本书,里面告诉我这一切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接受的,自己的情绪才可以慢慢调整下来。
第三个阶段:试图接受它。
有几段读到的话我记录了下来:
人生的苦是跑不掉的,
不管是感情的挫折,还是事业的挫折,
你迟早有一天都会遇上。
 ……
所以,人终究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每个人都要忍屈、揉碎、锻造,
跟从前的自己告罪,
跟行路遇见的人慈悲,
明白生命到某个时间点必须轻描淡写,
这样才能过完如野草一般又韧性不减的一生。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对即错,很多事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学会一件事 — 与自己和解。
与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必须怎样的自己和解;
与那个天命所归的自己和解。
接受人生的无常,接纳生命的不完美。
我接受的过程其实不是那么顺利,我基本上在修改自己的人生观,也尝试了通过宗教这一方式:通过禅修,通过祷告,通过让自己相信缘分这种东西,通过不断的问别人事情是否不可避免来让自己可以接受这样的宿命。
有时候似乎接受了,有时候似乎又不能接受,情绪又反复出现。尤其是在一系列不顺的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就会不可控制地陷入进去。
然后,我看到了下面这些话:
对待痛苦,人们通常的办法有三种 — 麻木、逃跑、对抗。总之,他们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减轻痛苦。
但我没有和这沉重的痛苦对抗。
沉入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理解它……
试着不对抗,试着接受它,并沉入这痛苦中。
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现在,我多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办法:
当一种痛苦的感受再次产生时,我就会坐下来,或躺下来,感受我的身体,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
从这个部位开始感受,然后一点点地转移注意力,感受整个身体。
如果某个部位的感受很强烈,尤其是难受的感觉很强烈,那么我会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段时间。
一般而言,将注意力放在这些难受的部位多停留一会儿,转化就会发生,这些部位会开始发热。但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会有不同。
不仅如此,同时我也会思考我的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和想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感受、画面还是想法,我尽可能不做任何努力、任何引导,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让这些感受、画面和想法自然发展变化。
接受,其实是无条件的观察。被动而不是主动接受,这是让痛苦转化的关键。
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过一段话:每个情形都有事实和情绪。所以,我们要去辨析,对方传递的客观事实信息是什么,传递的主观情绪信息又是什么。
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则要驳回或化解。
驳回是暂时的,化解才是长久的。要化解,只有无条件的接纳才可以。
我会继续练习这些。
结语
作为结语,其实我只想写下自己面对未来需要铭记在心的几句话:
  1. 我是一个善良,坦诚,坚强,聪明好奇,积极乐观的人,这已经是我值得存在和被爱被关心的凭证。
  2. 我通过创造和帮助别人来带来社会意义上的价值。
  3. 我有一颗爱自己,爱他人,好奇感恩的心,我能够自己给予自己自由和快乐。
  4. 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生活也会给我带来无数的惊喜。
希望阅读到这里的你,也能获得些启发。
(ps:我将这套自我发掘的体系融入了认知突破班,第25期近期开课,详情请点文末“阅读原文”。)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
在和自己的情绪拥抱中成长
在盖茨夫妇面前分享抑郁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