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今天带来的是的诺妈的文章,她的公众号是【诺妈叨育儿】。

孩子摔倒

该扶不该扶?
一个朋友问我,孩子2岁多了,有时候跑步会偶尔不小心就摔跟头,这时候到底要不要去立刻把孩子扶起来?

有的育儿专家说,别去扶ta起来,需要锻炼ta的抗挫力。有的又说,要及时扶起来,给孩子及时的关爱和支持,会让孩子找到安全感和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长的过程,我经常觉得是父母不断在跟自己脑子里各种观点博弈的过程。
这种观点博弈的事情如果出现的频次很高,会让本来就处在焦虑时代的父母更焦虑。好像自己怎么做都感觉不对。
过去我们的父母,估计不会有太多这些疑问和问题。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是那时候忙于工作和生计,大部分时间是无法做到像现在父母那样,对孩子成长教育给予那么多关注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不发达,信息接受的途径是非常有限的,没有接收大量这些涌入的信息,减少了信息筛选的成本。
我小时候就是如此。父母忙于工作,小时候跟着表哥表姐大家庭长大,很多时候是姥姥姥爷两人看着好几个孩子。摔倒了或者孩子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多数时间父母也好,老人也罢,是没有精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的。摔倒了,哭完了(大人估计都看不见),自己觉得哭完不疼了,就爬起来。
我小时候上小学那会,有次学骑三轮车,下坡的时候一时没控制住,车速太快我赶紧转方向,结果车还是翻了。左腿上还被石头扎了一个挺深的血道子,现在还留着一道1cm的伤疤。哭了一会儿,回家把伤口冲洗了一下,去买了个创口贴,包上了。
那会医疗条件也不发达,去医院也不方便,父母也不会因为那么个小口子纠结是不是要去医院缝针。
过去的家长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无暇顾及,也没让我们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留下什么童年的心灵阴影和缺憾。
分享这些,是有点感慨,觉得我们现代的父母,有时候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会让自己容易陷入时刻焦虑的状态。
摔倒了扶不扶?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我之前也跟很多新派的父母一样,了解了一些所谓的科普育儿知识,而陷入机械主义。小诺2岁多的时候,有几次摔得挺厉害,我那时候觉得,为了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啊,明明她摔倒了,哭得很伤心,我却以培养她的抗挫力为目的,没有第一时间去给予她帮助。
几次这样的结果,是她摔倒后哪怕很微小的磕碰都会哭得稀里哗啦。
了解孩子
还原母亲直觉
我忽然发现,在遇到的这些纠结问题上,除了要学习科普知识外,更重要的两个方面常常容易被我们忽略。一个,是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另一个,是做母亲的直觉和本能。
小诺从小是属于特别敏感的孩子,感官反应很强烈。遇到一些感受的不适,会反应很强烈。有的孩子是属于感官反应偏迟缓的孩子,无伤大雅的小磕小碰,或者冷热不适,注意力会非常容易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而忘了当下的不适。
看到别人家孩子摔倒了都能自己爬起来,自己孩子摔倒了而且还没什么大碍,却哭得稀里哗啦的,内心那个不安和焦虑感又上来了。
之前,诺妈讲到,育儿最害怕的是我们容易产生评判心。觉得孩子这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好,就等于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感官反应敏感的孩子,积极面看,内心很细腻,善于察言观色,觉察到对方的情绪感受。因为,共情能力很强。消极面看,就是容易一言不合就哭,似乎抗挫力比较弱。
而感官反应偏迟缓的孩子,积极面看,对伤痛不那么敏感,所以也经常表现出遇到挫折很容易接纳和承受的一面。消极面看,对自我疼痛觉察能力太弱,会让他们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让父母发现问题。
对于像小诺这样很敏感又有点要强的孩子,尤其很怕在人多的公共场合摔倒,这会让她感觉很受挫,如果这时候我强行让她自己爬起来,培养不了她的抗挫力,反而让她更尴尬地陷入无助的境地。所以在这样的情形,我通常都会去扶她一把。
作为父母本能的直觉判断,在基于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会让你学会在纠结的时候,抛开各种所谓的专家言论,回归真实的父母。
滑轮摔倒不可怕

失去勇气才可怕
最近小诺在学轮滑,一个月前上了一节体验课后,赶上了北京疫情又回滚严防的状态,就没能继续上课。
记得第一次上体验课,她的那种无助,站在地上轮子会不自觉地往后滑,身子掌握不了平衡就会摔倒。有点要强的小诺,一下没控制住情绪,开始大声地叹气抱怨:“那个淘气的轮子,总是往后滑倒!”
赶上了4岁语言诅咒期,一不顺心的地方就开始“念咒语”。听完有点哭笑不得。

我说:“滑轮鞋不滑,就不叫滑轮鞋了呀~小诺才4岁就有勇气尝试学滑轮,已经勇气可嘉了!妈妈现在都还不会呢,还想等你学会了教教妈妈。”内心要强的娃,很吃鼓励➕打鸡血这一套。
上次第一节体验课,我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教孩子怎样不摔倒,而是教孩子如何摔倒后爬起来。教练示范了摔倒后的动作,两腿调整好姿势,两腿跪下,然后单膝跪小马步,两手撑地,站起来。
疫情停课后一个月没碰滑轮,前几天又心血来潮要练习。摔倒后,又开始有些不耐烦地嘟囔着抱怨“我摔倒了,我总是摔倒!妈妈扶我起来!”
这一次的本能直觉,是我觉得小诺已经学会了摔倒后如何爬起来的方法,周围没人看着她(让她感觉尴尬和丢人),我需要鼓励她通过自己的力量爬起来。
如果她无法在滑轮摔倒的时候自己爬起来,就没有重新站在滑轮上自信和勇气。
我说:“小诺,你身上穿戴了护具装备,你是安全的。滑轮摔倒了很正常,上次课已经学了摔倒如何爬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先怎么做么?”
小诺有点不耐烦,说:“不,妈妈扶我,我不要自己起来!”我继续鼓励她,妈妈相信小诺可以,试试第一步,转身双膝跪着的姿势。于是她开始哭了。
我没有过度安慰她,从包里拿出纸巾,给她递了两张。小诺接过纸巾,哭了一小会擦了一下眼泪。
我平静地看着她,问她:“小诺,妈妈不怕你摔倒,因为你学会了摔倒站起来的方法。妈妈怕你失去爬起来的勇气。如果没有了这份勇气,滑轮的过程,不会是快乐的,而会是痛苦的。小诺选择是摔倒后爬起来继续练习,还是选择妈妈扶着你回家以后不练了?”
宣泄完情绪,恢复平静,跟我说:“妈妈,我还想继续练习。”
我又问:“那摔倒了可以怎么办?”
小诺说:“可以自己爬起来,如果受伤了可以找妈妈。”
接纳了滑轮可能会摔的现实,有了敢于面对摔倒后自己爬起来的自信,小诺果然进步很快。第3次自己练习后,已经能独自滑行了。在滑轮上放飞自我的小诺,脸上挂着满满的自信和快乐的笑容。
换位思考
才能少踩坑
在很多育儿的知识上,诺妈一直觉得除了要去积极学习和吸收,但一定不要生搬硬套,缺乏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育儿的问题有时候真的是很个性的问题,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
照着标准答案来,孩子痛苦自己也痛苦。有时候面对孩子一些问题,自己实在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孩子,这个时候我希望父母怎么做?怎样做会让我感觉找到自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举些例子:
  • 孩子跟别的孩子打架问题。
父母本能反应:
怎么那么淘气!就知道跟别人打架,把别人打伤了还得带去医院!

孩子真实声音:我跟别人打架了。我希望父母能别先指责我,耐心听我把事情的经过说完。
  • 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
父母本能反应:不写作业,学习不认真,不上进,成绩落后,将来考不上大学,你就知道后悔去吧!
孩子真实声音:我偶尔不想写作业,但每次被老师批评我同样感到很受挫,我不想被老师骂完被爸妈骂。我希望父母能听听我不想写作业的原因,鼓励我更好地完成作业。
  • 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
父母本能反应:不写作业,学习不认真,不上进,成绩落后,将来考不上大学,你就知道后悔去吧!
孩子真实声音:我偶尔不想写作业,但每次被老师批评我同样感到很受挫,我不想被老师骂完被爸妈骂。我希望父母能听听我不想写作业的原因,鼓励我更好地完成作业。
  • 孩子磨蹭的问题。
父母本能反应:做事磨磨蹭蹭,叫你半天就是不动,太慢了跟个蜗牛似的。
孩子真实声音:妈妈,我只是专注在这个当下,把我手里的粘土作品给完成,请给我一点点时间,让我把它们做完。
站在孩子的视角,平等地看待孩子,会让父母变得更有温度。

父母的作用,是给孩子成长过程搭建支架,然后一步步慢慢地把支架撤离掉,让孩子离开父母后能更好地成长。

如果孩子当下还不具备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父母搭建的支架不能急功近利地一夜间全撤离掉,但在适当的时候,一点点拿掉支架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逐渐放手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力量和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