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女,吃什么?”
“鱼饼包,一杯炭烧咖啡。”
在澳门渡船街和惠爱街交叉口,隐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新英记咖啡面食。
从门脸看确实很朴素,
稍不留心你可能就会错过,
老板马英70岁,
在这里开店几十年了,
店里装修都没怎么变过,
“我店里主要卖咖啡、面包。”
店里老板是出了名的“脸臭”,
小店也比较老旧了,
但丝毫不影响周围的邻居街坊,
或是慕名而来吃早餐的年轻人对小店的青睐。
店里的招牌猪仔包、鱼饼包,
不是用啥高大上的烤箱做出来的,
面饼是老板用木炭手工现烤的,
要手动不停地翻面,
一次只能做两片面饼,
最后还得亲手处理一下焦皮。
老板娘阿娇说,
夹在面饼中间的猪扒是用的猪肩肉,
手工打烂,用的不过是最寻常的调料,
不同的是啥都是亲手烹饪做的。 
鱼饼是用的最新鲜的鲮鱼肉
经过手工抓、搅、搓、甩四道工序之后,
把鱼肉加工到有韧性、够爽之后,
做出的鱼饼就会弹嫩有嚼劲。
炭烧咖啡是咖啡粉亲手炒好之后,
然后用小瓦罐在炭火上煨,
每次冲咖啡都要冲出来焗一下,
重复五六次,
一杯咖啡冲出来的味道就会比较滑。
“这面包比较脆,外脆里软~”
“鱼饼很Q弹,很好吃!”
“咖啡有木炭的香味,如果不好喝我不会天天来”......
“炭烧咖啡带点苦味,喝下去有点甜,很自然的,就喝下去之后,再也不习惯去别的地方喝咖啡了,总觉得差一点味。”
早上6点,店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家不大的店面,全部的员工就是这一对老夫妻,从二十多岁来到澳门,他们相识相恋,走到一起之后,守着这家小店,一过就是几十年。
一天对到晚,相看两不厌,“大家心照不宣啦。”
在中国,隐藏在街头巷陌的早餐店里,有着最多的烟火气。
澳门新英记的老板英叔和阿娇婶,只是出现在近期上映的美食记录片《早餐中国3》众多早餐故事主角的其中之一。
总导演王圣志和他的拍摄组在过去一年多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去了山西荫城、浙江舟山、河北河间、黑龙江哈尔滨、河南灵宝、安徽亳州、陕西渭南、甘肃张掖、澳门、江苏南京等三十多个城市,寻找中华大地上的早餐味道。
纪录片一播出,
吃货们表示已经馋到不行了,
有的凌晨三点看片之后
自己做了一碗面吃......
早餐中国的豆瓣评分一直很高
还入选腾讯视频良心纪录片榜第一名
相比前两季,
时长从原先的5分多钟增加到
如今的8、9分钟,
风格还是市井味道浓郁,接地气,
《早餐中国3》延续了前两季的好口碑,
收获了9.1的高分。
01
一碗猪汤
让当地人爱了40年
 身为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真的没想到早餐的打开方式,居然能眼花缭乱到这种程度,早餐居然能吃得这么讲究。
山西荫城,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经商著称。
街边的几个老伯一边说着古城人“日进斗金”的光荣史,一边不忘拿起筷子呷一口他们碗里的“最有名的小吃”:猪汤。
早上6点多,在这座小镇的街边巷子口,你经常可以看到蹲坐在石头上,或是坐在小椅子上大口喝着猪汤的食客。
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准备上学的小学生,还是打扮时髦的白领,都抵挡不了这一口。
李春生在街边支了个早餐摊,专卖猪汤,没想到这一卖就是四十多年。
一碗猪肉汤汤白味浓,料足,配上葱花香菜,没吃已经流口水了,小地方的摊主实在,猪肉汤五块,可以免费续汤到饱,也太良心了。
这一碗让当地人爱了四十年的猪汤,究竟藏着什么诱人的味道?
摄制组跟着走进了李师傅的家,发现熬煮是用那种最传统的炉子和大瓦罐子。

生火上锅了之后,
把五十多斤的食材连着老汤一起熬煮,
具体是些啥?
主要是猪骨头,还有猪肘子,
猪头,住口条,猪心……
慢火熬出来汤成了白色,
肉能用手撕开,就差不多了。
 熬煮好的各种部分,
开始分批切丝,切片,
见证刀工的时刻到了。
看这切得,薄如蝉翼有木有?
出摊的时候,三点就要起床,差不多准备好了之后,天还没亮,就有人来到这里喝猪汤了。
“来,小伙子。”随着一声吆喝,摊边领到猪汤的人已经享受起来了,
不仅各种料可以随心加,
猪心猪肠猪肉猪口条……
一碗全是料,吃一碗,全身热乎乎。
有个戴眼镜的姑娘说
自己最少喝三碗,
“这是一口内外兼具的猪汤。”
小孩子边吃边砸吧嘴,那表情绝了。
小伙子们基本一口气就能把汤喝见底。
但时间越往后,等位的人就越多了。
肉骨汤鲜美,肉薄如纸,料多,
有人排半天的队,
巴巴地盼着快点轮到自己,
这猪汤的魅力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老两口得闲下来,带带孙子,收拾收拾家。
“白手起家,我记得出工第一天只卖了十几碗,当时不挣钱也卖,一碗只赚几块钱,后来一天能赚几十,几百。就是一直坚持,一直坚持,这就是我的人生感悟。”
虽说老李对着镜头说
“我和老婆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
都是因为……猪汤。
让老李放一首自己单曲循环的歌时,
他选了一首《天下有情人》。
两人的爱,除了在这首歌里,
想必也在那一碗销魂猪汤里吧。
02
就算读了书
也要继续做驴肉火烧
“里边坐,是焖子肉还是火烧?”“两个焖子肉是吧?”
河南河间市的这家老韩驴肉火烧店,附近的人基本都到店里吃过,店里爷俩笑着对镜头说,“我们专注驴肉火烧十四年了。”
就守着这么个店,
父子俩每天做火烧和焖子,
“基本要卖出一头驴。”
倒入二十四年的驴肉老汤作汤底,
放进驴肉用十几种调料熬煮一到两小时,
收汤入味之后,
用舀子把肉捞上来,手撕开,
那驴肉弹弹的,看着就流口水。
 肉丝细,且劲道,吃到口里很香。
干肉水汽少,
放点用老汤和淀粉熬煮的焖子,
整个口感就更好了。
火烧的饼一般是韩赛做,
面团经过拍、揉、打、擀、封口
等一系列流畅的工序之后,
就放到锅子上烙,
七分熟之后再烤,
做好的面皮薄到可以透字儿,嚼着酥脆。
有人贪吃这里的驴肉火烧,
专门找了个河间的姑娘做媳妇;
有人驱车一个小时专门来这里吃火烧,
油费比点的早餐还贵,“就好这一口。”
少东家韩赛很年轻,
谈起高中那会儿他本来还是有机会去上大学的,
想着以后读了书还是要回来做驴肉火烧,
要不这门手艺就被遗忘了,
他干脆“一步到位”了,
“家业还是要传承下去的。”
韩赛每天其实大多数时候就站在三平米的地方坐面饼,地上的地板都被磨平了,小小的工作台装进了他关于生活的最素朴的梦想:传承父辈的家业,凭着努力买一辆车,买个房子。
如今他已成家立业,心头的简单梦想都已经达成。
没有人能保证一种路的绝对正确,
但自己选择出来走的路,
坚定地把它走下去,就一定有出路。
03
一天能卖30锅的
哈尔滨豆腐脑
“疫情期间,请保持距离。哎哎哎,买豆腐脑那帮人,把距离拉开点。”

哈尔滨的一个豆腐脑的小摊儿挤得人满为患。
小小的早餐棚子,把豆腐脑都卖出了花样儿,二块的清汤榛蘑、三块的鸡汤鸡丝、五块的加了牛骨棒汤......
做豆腐花还有名堂?
厨房主要是滨哥来。
便宜劣质的豆子
和优质的豆子表面上看没啥区别,
等出浆的时候,
就能看出来了。
用早起现摘的蘑菇,东北黑木耳、
野生榛蘑熬煮到一起,越熬越香。
新鲜鸡肉煮熟好了之后摔打,
手撕之后连着鲜蘑菇丁和黑木耳
放进鸡骨汤里熬煮。
牛骨棒汤,是牛、肉枸杞,
菌菇一起大火熬煮,
等锅烧开了再加淀粉。
豆浆好了以后放入点豆腐的内脂,静五分钟就能出锅子卖。
早上五点八点是早市,因为生意太好,滨嫂站在那边卖豆腐脑,就跟上战场一样,就这么两块、三块、五块地卖,这小摊儿一天能卖30锅豆腐脑。
良心的食材熬煮出来的卤汁儿
搭配滑嫩的豆腐脑,
下肚之后,从胃暖到了嗓子眼儿,
一天的元气都足了!
 下了市,聊起过往,两人是因为给人介绍对象认识的,结果对方两人没成,他俩看对眼了。
滨哥夸滨嫂话有水平,滨嫂说喜欢滨哥做饭的样子。
“人是情感动物,情到深处未必终成眷属,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当初看对眼之后,一路携手往前走,一过就是几十年,“我生活上特别依赖他,没找个大富大贵的,找了个不愁吃不愁喝的,也挺好。”
不得不说,滨嫂这活得太通透了。
岁月流逝,当初看对眼成为夫妻,如今处着处着成了兄弟,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嘛,“生活就像那碗清淡得豆花,因为你,变得更多姿多味了。”
04
只需早起
你就能找回故乡
《早餐中国3》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让人们有机会看到那些民间至味:
一口咬下去,
销魂得不行的安徽亳州牛肉馍;
叫“饭”却不是饭的甘肃张掖牛肉小饭;
浙江舟山一碗
能卖193块的超级豪华海鲜面…
在这些平凡的早餐店里,看不到高大上的装修,也没有各种宣传,甚至有的就直接把店开在家里,连个招牌都没有,却引来无数食客拥趸。
“很好吃”“得劲”“天下第一”,这些看似简单粗暴的评价,却也成为了民间大厨们心头的慰藉。
这片子上映没多久,播放量就6321万,撩拨数千万吃货的味蕾。
而短短的8、9分钟,藏着早餐店老板们的故事,也装着吃货们的思乡情,就像每一集片子开头上说的那句:
只需早起,你就会找到故乡。
本文图片出自王圣志导演的《早餐中国3》
图片授权自微博@早餐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