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注定将是载入中国芯片及半导体研发历史的一天。120天缓冲期过后,美国商务部针对华为及其子公司的芯片升级禁令正式生效。美国政府无理抹黑、以举国之力打压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堵死了华为通过商业途径从外界获得芯片的渠道。
从15日起,台积电、高通、联发科、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公司正式“断供”华为。而多名华为员工透露,当天工作仍正常进行。15日下午,中芯国际证实已向美方申请继续供货华为。
国内外分析普遍认为,华为的高端手机业务将受到冲击,但芯片存货足以支撑到明年年初。观察人士也紧盯11月美国大选可能带来的变数。最后,华为内部已开始调整,强调国产化与自力更生,从软件方面打响突围战。
9月15日,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 图自:《环球时报》
知情人士:海思库存够用到明年初,基站芯片能撑数年
《每日经济新闻》15日报道,一名券商分析师援引产业链消息称,目前华为旗下海思的芯片库存只能用到明年年初,明年手机的出货量已大幅调整至5000万到7000万部。
今年二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曾达到5480万部,销量首次超过三星、登顶全球第一。但在三季度遭遇全面“断芯”后,不少业界人士预测,供应商无法提供高端智能手机芯片,将导致华为手机销量面临较大的下滑压力。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此前透露,9月15日之后,麒麟旗舰芯片可能成为绝版。2019年,包括智能手机销售在内的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4673亿元,在总营收的占比(54%)首次过半。
该分析师认为,华为现在面临的重点难题是手机基带芯片,而国内的发展情况一般。但另一方面,5G基站芯片受禁令影响不大,因为“库存相对高,并且备货较多”,“短期内没有供应问题”。
与手机芯片至少数千万的需求不同,华为每年基站出货量在几十万台左右。而且其中很多芯片是28纳米及以上的工艺,英特尔等厂商有拿到美国的出货许可。兴业证券在研报中透露,华为目前基站端7纳米芯片、零部件备货充足,有望支撑数年经营发展。
《证券时报》援引产业链消息称,华为高层对于芯片禁令暂时没有B计划,“应该主要还是寻求国产替代方案”。有知情人士、半导体专家坦言,为高端芯片寻找国产替代并不容易,面临技术瓶颈和时间上的挑战。
这位专家认为,华为可能将从高端手机业务“降维”。“华为现在真的‘没路’了,高端方面确实做不了了,后续只能降维做汽车或者OLED驱动等,以及发展发力笔记本电脑、平板等其他手机周边产品。”
但电信行业资深独立分析师黄海峰向《环球时报》表示,他不认为华为会完全放弃高端智能手机业务。“最糟糕的情况是暂停销售。”
华为争取1到2年内实现“去美化”,打响软件突围战
多位华为员工15日透露,当天的工作仍正常进行。《环球时报》记者探访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的研发基地,当地员工也表示,办公室没有多少关于禁令的讨论或焦虑。
据《IT时报》,华为华东某研究所工作的一名程序员称,因为美国制裁,很多涉A(美国)芯片的项目都被砍了。“五、六月份时的一个项目做一半被砍了,因为涉A。听老员工说,华为老早以前就开始‘去美化’了,将用美国设备的芯片尽量国产化。”
华为研究专家、《华为国际化》作者周锡冰表示,华为已经和欧洲、日本以及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开展合作,预计乐观情况1至2年内可完成搭建“去美化”产业链,突破重围。
此前曝光的华为“塔山计划”就包括在今年年底搭建一条完全没有美国技术的45纳米芯片生产线,同时还在与国内厂商探索合作建立28纳米的自主技术芯片生产线。
另一个积极信号发生在软件领域。9月10日,余承东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上正式宣布,明年华为的智能手机将全面升级,支持鸿蒙2.0操作系统。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表示,鸿蒙OS 2.0已经支持第三方设备,希望通过华为移动服务(HMS)的生态建设和发展来促进智能终端恢复海外销售,南向开源给硬件生产厂商,北向开发给应用厂家去做创新。
余承东透露,在全球180万开发者支持下,诞生一年多的HMS生态迎来高速增长:超过9.6万个应用集成HMS Core,AppGallery全球活跃用户达4.9亿,2020年1月至8月AppGallery应用分发量达2610亿,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破土而出。
“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轮到我们卡美国脖子?英伟达收购ARM中国该动用否决权
英伟达并非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该公司主要生产GPU,如今已是芯片行业巨头之一,世界上大多数智能手机都使用其设计的微处理器。英伟达以制造如任天堂Switch游戏机上的视频游戏的图形芯片而闻名。
今年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被困在家里,因此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也大增,其公司成为今年股市上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所以,现在英伟达公司有钱了。
如果成功收购ARM,这意味着,全球最大的GPU制造商、芯片巨头要将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构(IP)供应商收入囊中,一个芯片“巨无霸”即将诞生。引用英伟达的声明原话,就是将打造AI时代的世界顶级计算公司。
为什么软银支持出售ARM呢?
因为软银缺钱。四年前,以320亿美元购入ARM的软银集团现在陷入增长困难,这笔交易的成功也将为其带来丰厚的回报。
今年4月,软银集团的财报公布了自1994年上市以来最大的亏损,2019财年,公司预计运营亏损1.35万亿日元(约125亿美元),净亏损7500亿日元(约70亿美元),这也是软银15年来首次年度净亏损。
英伟达如果成功收购ARM,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用《华尔街日报》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为即将迎来的“至暗时刻”。事实上,对于整个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来说,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做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华为,海思的麒麟、鲲鹏系列芯片都基于ARM构架。其中麒麟芯片在“断供”后,已经无法生产,而一旦美国政府再对ARM构架发出禁令的话,连设计都恐怕难以进行了。
截至目前,英国、美国和中国官方都没有就这笔收购交易表态。
在美国芯片巨头企业并购另一个重要芯片公司,中国曾经就投下了“否决票”。
比如,在2018年7月25日,全球最大的芯片公司美国高通要收购也是全球十大芯片公司之一的荷兰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作价440亿美元,洽谈历时19个月, 最终被中国一票否决。
今年1月,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公布了2019年全球半导体企业营收情况,总收入4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1.9%。美国Intel公司重回世界第一,韩国三星公司退居第二。中国则没有企业上榜。
前十名分别是:Intel、三星、SK海力士、美光、博通、高通、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东芝存储、恩智浦。
当时,美国媒体曾形容,“这个世纪交易,因为中国说不而告吹”。
为什么中国会投“否决票”?
高通公司是是全球手机芯片业龙头老大,于1985年创办,芯片销量超过近百亿片,中国大多数的手机,尤其是高端手机,都使用高通的芯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高通更是如鱼得水,在并购消息热炒的时候,高通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而高通打算收购的恩智浦公司,是由飞利浦分拆出来的,在汽车及家居等领域的半导体市场,有很大的优势,市值曾一度冲上400亿美元。两家公司并购,可说是“强强联手”。
不过,由于两家公司的销售是面向全球的,因此如果要合并的话,必须得到包括美国、欧盟、中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9个关联国家或地区的监管部门一致同意,才能够顺利完成。
之所以设立这道程序,是因为担心这种“强强联手”的并购会带来垄断。
以高通和恩智浦在芯片行业内的产品占有率,这个担心并非多余。而且,高通最终将价码提升至440亿美元,并承诺为恩智浦的100多亿美元债务买单,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高通本来以为最难通过的是欧盟的反垄断调查,所以在公布收购交易前连番向欧盟让步,例如承诺收购成事之后,在8年内会继续提供恩智浦MIFARE技术。高通最后取得了8个关联国家或地区的监管部门的同意,只差中国。
中国政府强调指出,中国是根据《反垄断法》而否决此项并购计划,与中美贸易纠纷无关。美国政府也拒绝就中方的决定加以置评,但是,舆论普遍认为高通的并购计划很可能是美中贸易战的一大牺牲品。
如果这个交易放在特朗普上任之前,中国很可能就会通过。但是,特朗普政府向中国开打贸易战,并不断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对中国华为、中兴等高科技实施制裁“卡脖子”,因此中国不批准高通的收购申请,也在预料之中。
。END 。
来源: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补壹刀
阅读规则变了,不再按时间推送…
各位老板点下“赞”和“在看”
不然看不到小编了~
↓↓最新资讯戳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