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畅通国内外经济双循环的背景下,国家区域经济战略显得更具战略意义,而作为国家经济功能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则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自贸区的前世今生
2020 年9 月21 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提出设立北京、湖南、安徽自贸区,扩展浙江自贸区区域。这意味着自2019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自贸区的数量先后由12 个增至18 个和21 个。如此密集的数量和区域扩容足以彰显自贸区的战略地位,那么国家着力推动的自贸区究竟有何历史渊源呢?
中国自贸区建设始于2013 年。2013 年8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贸区,并在中央的着力促成之下,于当年9 月挂牌成立,正式拉开了自贸区作为中国经济新试验田的序幕。其实早在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自贸区便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分别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2018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 周年大会上宣布“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同年10 月和11 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和《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
显而易见,自贸区的前身是商品可以自由流动的关税隔离区,沿海自贸区的后续发展方向则是参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模式的自由贸易港,即允许境外货币、资金自由进出港区,且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准许在自由港内开展货物、服务及资本的自由活动。
1990 年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赋予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和商品展示四大经济功能,至1996 年已陆续设立15 个。20 世纪末,国家为了鼓励外贸出口,设立了15 个出口加工区,定位“两头在外”。后来为了解决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分属两个海关监管,国家推动了“区港联动”,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内陆地区试点综合保税区。从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再到自贸港的设立,充分说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
自贸区为什么从上海开始
自贸区建设是我国主动选择的开放试点,其核心目标是以开放带动改革,并向全国推广成功的经验,最终推动国内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那么我国第一个自贸区建设为何会选择在上海呢?
2010年以后,上海先后被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上海在我国经济金融及贸易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上海设立首个自贸区是国家综合评估下的现实考量。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引领地位,1990 年4 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1992 年10 月上海浦东新区正式获批设立,2005 年6 月浦东新区又获批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 年上海南汇区整体并入浦东新区,因此上海在过去三十年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不仅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远东地区及中国港澳台距离较近,而且在东部沿海地区亦可通过长江辐射到中国腹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上海地区的经济增速便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放缓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上海推行自贸区政策的背景之一。例如,2009- 2012 年上海地区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25%、10.30%、8.20% 和7.50%,同时期的全国经济增速则分别为9.40%、10.64%、9.55% 和7.86%, 甚至在2011-2012年经济增速处于全国末位。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第一个自贸区,肩负着重要使命,并于2019 年增设临港片区,先后实施了三版总体方案,同时试验面积逐步拓宽、试验力度不断加大,至今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开放等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具体来看,一是在商务部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260 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124 项为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与其他地方共同总结形成。二是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 自由贸易账户等业已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亮丽名片。截至今年6 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2 万户, 占浦东新区新设外资企业的77%,实到外资371 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占上海市比重超过40%。
建设自贸区背后的经济金融背景
2019年以来我国明显加快了自贸区建设的步伐,先后共批设了9 个自贸区,而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
首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有新的动力源和牵动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其次,2019-2020 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两年,亦是“十四五”规划承启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在扩大开放方面不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如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改革文件,进一步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不断推动自贸区建设能够彰显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决心。
最后,可以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将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因此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扩容与深入是“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重要环节之一。
自贸区战略定位和特色各有不同
自贸区建设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过程,从2013 年上海自贸区开始,到目前这21 个自贸区几乎均有自己的战略定位和特色。
目前,21 个自贸区已经基本实现了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及华中等国内主要经济区域的覆盖,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能够很好地和城市群、都市圈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融圈”的相互协同作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如北京自贸区实现了京津冀的全覆盖,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安徽自贸区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湖南自贸区进一步叠加了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
再进一步看其他自贸区。天津自贸区以建设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相继推出了“二手车出口业务新模式”“保税航煤出口质量流量计计量新模式”和证照“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审批服务模式;福建自贸区大力推进投资、贸易、对台等领域改革,推出了“银税互动模式” 并建设了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川自贸区致力于全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出了“空铁联运一单制”单证服务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智能辅助申报服务;广东自贸区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推进粤港澳一体化;上海自贸区未来将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建设紧密衔接,其中金融创新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家将会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港、自贸区,政策层面仍将继续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并持续向全国及特定区域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而“以点带面、以面融圈”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中长期内仍将是大方向。
(作者单位: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0年第11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