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恶搞图片界,爱德华·蒙克的《呐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它很容易测试出一个创作者的功力,人民群众也总是喜闻乐见。此时,恶搞或者说网络再创作,与「严肃」艺术的边界就变得非常模糊。而这幅《呐喊》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们竞相模仿?这就是本期想要回答的问题。
-文字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面目扭曲、惊恐尖叫的形象,它不但出没于各种浮夸的表情包中,游戏或恶搞视频等互联网文化社区中,也会出现于一些喜剧电影中(比如《惊声尖笑》中的死神)。
正因为如此,这个形象变得一点也不恐怖,反而带着一种莫名的喜感。然而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原作中那个人到底在呐喊什么,又在惊恐什么?
一种通俗解释是,这是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年)记录了1883年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后,对遥远的欧洲天气所产生的影响。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那个呐喊的姿势,其实是人类遭遇巨大噪声后的一种反应:张大嘴巴、捂住耳朵,以此来保护耳膜。
这个说法比火山要有趣多了,但还是有些不得要领。
一些画家的自述可以让我们一探究竟:「太阳落山的时候,我正和两个朋友走在路上;突然,天空变成了血红色……我的朋友们继续走着,而我却落在后面,害怕得发抖。然后我听到了大自然的巨大、无限的尖叫。」(José María Faerna,Munch[M],New York, NY: Harry N. Abrams,1995:16.)
从他朋友的反应可以看出,这并非超常的自然景观,也并没有突然的巨大噪声。
这么一来,就更让人满头雾水。难道蒙克出现幻听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这幅《呐喊》(The Scream,1893)并非单一作品,而是一个系列主题的创作,目前发现的至少有5个版本。这说明作者是有意在表达什么,而不是为了记录某个现实景象。
如果从画作本身来看,其实也充满了奇异之处。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当中线条的扭曲,狂躁的笔触如信号紊乱时的屏幕噪点,传达出一种绝望和毁灭的气氛。而在它之前几乎所有的美术作品,通常都用更加平和的笔触表现稳定的形象,
一般这种时候,童年创伤分析的理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的确,蒙克有着非常不幸的童年经历:母亲在他幼年时因肺结核而去世,他的父亲是一个死板的军医和虔诚的基督徒,最后患上了精神疾病;在13岁时,他最亲密的姐姐也不幸去世。而在他成年不久,兄长、妹妹和父亲也都相继去世。
可以说蒙克的一生都萦绕着疾病、疯狂和死亡的阴影。
这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何多以生命、死亡、恐怖、孤寂为主题,用动感强烈的线条和对比鲜明的色块营造绝望的气氛。
当然,蒙克之所以为蒙克,与他的个人经历与体验肯定有关,但我们也不能忘掉他所处于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欧洲作为世界的中心,其文化形态正在走向新的阶段,工业革命和资本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爆发,以及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导致了精神与人性的危机。
基督教维持千年的世界秩序不断崩坏,只能固守于精神世界,但人们此时也已经不再相信:世界是由某种终极意志所支配。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尼采的高呼「上帝死了」。
蒙克作为尼采的崇拜者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甚至为其创作肖像。这便可以理解为何《呐喊》中的大自然会「声嘶力竭」,正是画家主体意志的高昂促使他表现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绝望,都要不打折扣地发泄在画面上。
蒙克的画风为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道路,这一流派相比我们之前讲过的印象派绘画,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刻画,要求突破人和所处环境日常行为的描述,进而深入到生命的本质层面,记述其永恒的品质。
如此宣泄个体情感的作品自然受到现代人的欢迎。《呐喊》的形象先是逐渐为其他艺术家所模仿,在民权运动蓬勃的60年代,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90年代又被《小鬼当家》、《辛普森一家》等经典影视作品借用演绎。
它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流行文化中,乃至于走入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常驻表情。这时候,它具体在表现惊恐还是焦虑这样的细节已经不再重要。这幅名画的通俗化流转,完美体现了当代艺术的解构的特质——也就是意义本身已经不再重要。或者说,那些充满了宏大叙事的意义,与我无关。
这可以说是当代生活最好的注脚之一。对于这个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的后现代社会,对于循规蹈矩充满了无趣的日常,虽然我们无法反抗、也无法摆脱,但是我们通过对经典的解构,可以实现一种不表达意义的表达。
了解完这些之后,我们期待着观众也跟着我们一起做出一个呐喊的表情。
当然,你也可以把《呐喊》穿在身上。极限运动鞋服品牌Vans将蒙克的《呐喊》印在了鞋子上,T恤上,卫衣上,背包上,总之就是让你全身上下都在呐喊。
想象一下,当你穿上张大嘴的小人儿滑板鞋,将尼采的「权力意志」踩在脚下,从精神层面上,就能瞬间甩开物质世界的束缚。
事实上,这是Vans与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联名系列鞋服。除《呐喊》之外,Vans还挑选后者馆藏的一批经典现当代艺术家代表作,并推出了一系列印花主题单品。
柳博芙· 帕波瓦(Liubov Popova)创作于1917年的《无题》,作为典型俄国构成主义作品,结构即目的,完全脱离了对自然物象的再现。对应的Vans Sk8-Hi高帮鞋充分体现了这种简洁、先锋的气质。
费思· 林格尔德(Faith Ringgold)1971年的《自由 女人 现在》(Freedom Women Now),是她作为女性活动家和女性主义艺术家的体现。其对应的印花产品Vans Era,对应着女性、自由和当下的力量。
而杰克逊· 波洛克的(Jackson Pollock)1950年的《第三十一号》(One: Number 31)抛弃了画架,也抛弃传统的构图,没有方向、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其覆盖于Vans Authentic整个表面,代表着突破界限、没有束缚的世界。
穿上它,奋力奔跑跳跃吧,艺术的世界里从来不需要问为什么。
素材来源:
http://33.media.tumblr.com/afb6036d2a83f7c0bd43943eb89ae0b7/tumblr_nki8x2uRo51ttaaebo1_r1_400.gif
https://mymodernmet.com/ben-chen-wickedly-clever-illustrations/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08215168251302210/
https://emojipedia.org/face-screaming-in-fear/
https://vimeo.com/120788284
https://twitter.com/PsychdelicPics/status/1010949836978323456/photo/1
http://www.openculture.com/2017/11/the-edvard-munch-scream-action-figure.html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The_Scream,_1893,_National_Gallery,_Oslo_(1)_(35658212823).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ortrett_av_Edvard_Munch_(cropped).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rakatoa_eruption_lithograph.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oughton_71-1250_-_Krakatoa,_twilight_and_afterglow.jpg
https://youtu.be/BlE1BdOAfVc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The_Sun_(1911).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ummie_di_cuzco_04.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he_Scream_Pastel.jpg
https://youtu.be/w74mDut_lKk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ssoferrato_-_Jungfrun_i_b%C3%B6n.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Madonna_-_Google_Art_Project.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Christian_Munch_on_the_Couch.jp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At_Supper.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unch_deathSickroom.jp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The_sick_child_(1907)_-_Tate_Modern.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Ashes_(1895).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Taken_by_Surprise.jpg
https://youtu.be/dvIrfJnicBk
https://youtu.be/kknyT7ffmm8
https://youtu.be/LekfIAcI3FU
https://youtu.be/EpSy0Lkm3z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Bartolomeu_Velho_1568.jpg
https://youtu.be/lYgyVsyfPX8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22The_School_of_Athens%22_by_Raffaello_Sanzio_da_Urbino.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Nietzsche1882.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riederich_Nietzsche.jpg
https://avk.wikipedia.org/wiki/Iyeltak:Edvard_Munch_-_Despair_(1894).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Anxiety_-_Google_Art_Project.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dvard_Munch_-_Vampire_(1895)_-_Google_Art_Project.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ranz_Marc_005.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ugust_Macke_005.jpg
https://www.nasjonalmuseet.no/samlingen/objekt/NG.K_H.1956.0012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rchives_of_American_Art_-_Philip_Guston_-_3027.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arden_of_wish_fulfilment_(1944)_-_Arshile_Gorki_(1904-1948)_(43954519964).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Johnny_Johnson(1).gif
https://www.detectiveconanworld.com/wiki/File:TV_Episode_774.jpg
https://www.ign.com/articles/2018/10/15/edvard-munch-the-scream-themed-pokemon-cards-coming-to-japan
混博暗金徽章热卖中,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混乱博物馆更多视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