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有意思教练

ID | MessageCoach
辞职,是几乎所有职场人都无法逃避的环节。
而裸辞,也悄悄成为职场人辞职的一种潮流和方式。

《2019年度求职体验调研》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离职时间:
70后是四年以上,80后是三年半,90后是19个月,最年轻的95后一代,则只有7个月。
超过半数职场人,在换工作时选择了裸辞。
papi酱也有裸辞的经历,而且辞的特别痛快:
导演专业毕业的她被朋友介绍到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工作内容是——“查出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绍”。
papi酱觉得:我一个学导演的为什么要做这个?
于是在查完之后,中午12点她就提出了辞职。
理由简单直接:“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很多人其实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一直纠结的原因不过是:
当他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时,他很难比较裸辞后的结果一定比现在更好。 
裸辞缺少是从来不是勇气,而是底气。
“魄力+财力+才力=快乐裸辞”。
如果没有底气,无论你选择哪个,你都必然面临失去的风险。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纠结的不是我们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而是我们是否能够承担选择背后的风险。
也有一些人做了评估,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
认为与其在自己不喜欢或者没有成长空间的工作上浪费时间,不如先提辞职,然后利用辞职后的时间报个班,考个证,提升自己。 
计划做的看起来很积极完美,结果却是真的高估了自己。
没有上下班打卡扣工资的约束,就熬夜到天亮,补觉到月明,吃了睡,睡醒了看剧,看累了再吃一会儿。
眼一闭一睁,半年过去了。坐吃山空,新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报的培训班也没上几节。
这种 “误以为想要”(mis-wanting),大大增加了我们做选择时候的风险。
我们以为辞职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但事实常常告诉我们,那只是大脑觉得,身体未必这么觉得。
马云在面对辞职的话题,他是这么说的:


“通常情况下,20-30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方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觉得自己啥事都能做好,事实上啥事儿也做不好。”
“你要做的,是跟着一个好老板。
将一份工作,坚持做下去,就专注于眼前,将你最擅长的事情做好。”
“你要在内心深处,给自己一个承诺,这份工作,我至少要做满3年才走。
这其中你或许会慢慢发现这份工作的乐趣。”
像上述两种情况,归结原因是风险管控没有做好。
那如何能从源头降低这种风险呢?
现代选择学之父迈克尔•雷在他的《成功是道选择题》给出了一种答案: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雷教授来说,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帮助人们的内在潜能生活,从而创造出适合每个人的世界。”
乔布斯的最高目标是:“为了改变世界”。

路飞的最高目标是:“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每个人内心所认可的最高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源自个人内心的渴望,需要自己去寻找、去探寻。
只要找到自己的最高目标,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其实很多风险就自动规避了。
就像你家在东边,下班之后,你就不会往西走,所以西边石头不会绊倒你。
那我们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最高目标呢?

雷教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
回想一下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时间不一定必须要定为一周,也可以是最近两周、一个月甚至半年。
然后,不断询问自己“为什么它对我来说很重要?
直到你能找到那个让你眼前一亮,瞬间充满力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
如此定期、反复的总结、复盘,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当你站在最高处时,是真的可以“一览众山小”。
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不符合实现最高目标的路径,绕路——柳暗花明;

不符合最高目标的衡量准则,舍弃——方向清晰;
不符合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改变——原则为准;
......
这样筛选下来你会发现,对不符合最高目标(=自己不喜欢的事情)say NO 真的不要太容易。
迈克尔•雷还有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这次的关键词不在“最高目标”,而是“当下”这个词。
“最高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那“当下”则是要我们看准时机。
何时才算是时机成熟,可以做出辞职,甚至裸辞的选择呢?
一、资本到位的时候
有些人裸辞,图个啥?
一个字:爽。
网络上关于裸辞的梗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裸辞一时爽,一直裸辞一直爽。”
很多裸辞都是冲动:
十一加班,辞;
老板不好管,辞;
人际关系复杂,辞;
世界很大,想去看看,辞;
......
为什么都是年轻人裸辞,就是因为想体会一下任性的瞬间爽点。
还有仗着年轻,觉得机会多的是,也不需要承担家庭负担、不用顾虑沉没成本。
此处留不了爷,自有留爷处。
老娘不伺候了。
但是冲动之后,往往伴随的就是生存大考验。
没钱、没资源、没人脉,光靠投简历,日子一天天过,不修边幅,钱包也在肉眼可见的缩水。
这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KY关于裸辞的话题,做了一个小调查。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在所有工作了的人当中,有91.11%的人产生过裸辞的想法,而最终不愿意或者没有裸辞的原因前两名就是:
1. 担心影响个人收入或者不想社保断缴——71.98%
2. 没有足够的能力、人脉、经济条件等,没资本——45.60%
数据来源:KnowYourself
所以,裸辞是“人民币玩家”的口头禅,轻易不要裸辞。
更不要轻信那些告诉你“不被工作束缚的生活有多爽”,鼓励你“年轻,就要努力试错”......的人。
他们是不会给你发工资,后果还是要你自己来承担。
如果一个普通职场人想裸辞,首先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对自己每个月的花销情况有了解且自律,能够约束自己。

给自己足够的经济储备,尤其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辞职后的求职周期越来越长,要以持久战思维做好长期打硬仗苦仗的准备。
以我的经验,建议给自己至少6个月的心理预期。
二、不再逃避的时候
很多时候,裸辞的人不是因为有多想看看外边的世界,只是想快点结束痛苦。
工作压力太大、同事关系不融洽、上下级沟通不顺利、工作堆积......
辞职在他们眼里,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工作焦虑的方法。
还出现了一个让人心惊的现象:裸辞多了,会上瘾。
而且每次辞职的周期会越来越短,一言不合就辞职。
等裸辞的次数一多,简历都不好写。
在面试中,有的 HR 一听你是裸辞的就直接把你 pass 掉。
因为在他们眼中,那些裸辞的员工身上就自带了“心理脆弱”、“没有职业规划”、“不稳定、“不理性”等标签。
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为了逃避而裸辞,只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而已。
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只会更加残酷,我们也会在焦虑中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看不清前面的方向。
《深夜食堂》作者安倍夜郎说过这么一句话:

“选择辞职从来都不是对当下的逃避,而是对未来的选择。”
那些裸辞之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勇气,而是他们的能力已经配得上他们的野心。
很喜欢作家舒仪的一段话:
“弱者总是在感觉最糟糕的时候,辞职离开,寄希望于环境的改变能带来点儿什么;
而强者,是在自己感觉最好的时候,辞职离开,寻求更高更远的天地。”
三、身体亮红灯的时候
现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996、007 工作制不管你喜不喜欢、能不能干、想不想执行,都在被迫承受着。
各方压力都压在这个每天连轴转的身体上,脱发、失眠等等各种疾病都找来了。
虽然“趁年轻,要醒着拼”,但身心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也是你长久“革命”的资本。
一定爱护好身体,工作再重要,如果身体出现问题也要以健康为先,该休息休息,需要辞职就辞职。
不要像《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为了工作不敢休息,日常连上厕所的空档都腾不出来。
结果出现腰痛,还痛的次数越来越频密,一次比一次痛。
后来失去知觉晕了过去,被及时发现送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急性肾炎,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
为什么要裸辞?

其实在你问出问题的这一刻,你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裸辞,或者辞职,这种事因人而异,我不鼓励也不批判。
但要记住,不要相信自己,要相信你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学近几年极受欢迎的课程,人生设计课中就有讲到:人生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人生也不可能被完美规划。
人生不是单选题。而是拥有很多个选择。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小范围低成本试错”
*作者:Chloe,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教练(messagecoach)。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收听更多优质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