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思维方式,我觉得有必要分享给更多人。
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在于让你专注于当下,并且享受
坚持和迭代
带来的变化。

搭建‘系统’,别纠结‘目标’

走进书店,溜达到「自我提升」区,随便翻开一本书。十有八九,你会遇到一页又一页欢快的散文,颂扬制定明确目标对生活的改变。
Dilbert的作者Scott Adams说,毒鸡汤,莫下嘴!
漫画Dilbert,作者:Scott Adams
因为目标无论多么明确,都有两个问题:一是它定位未来,二是过于具体
系统立足于当下
先说说时间上的麻烦。所有的目标都定位于未来,但为了实现目标,你必须马上行动。而当你开始为一个目标努力时,通常不会立即看到结果。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和气馁。
这就是为什么Scott Adams说系统更好,它牢牢立足于当下。与目标不同的是,系统专注于此时此地,并且可以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你可以从每一个有助于系统搭建的迭代中获得日常的乐趣。
Scott Adams了解‘系统’这个想法也很偶然。在一次飞行途中,他和邻座的大哥闲聊,这个人解释了系统是如何让他从一个员工变成一个CEO的。他的系统很简单:不断地从一个工作岗位转到另一个工作岗位,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东西。尽管他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终极目标,但这个系统让他积累了很多诀窍,最终搭建了自己的事业。
系统是非具体的
过于具体的目标往往会让人产生失败者的错觉。人们往往会觉得,如果他们没有准确地完成他们设定的目标,他们就啥也没干,浪费了生命 。
比如说,你想在生日之前减30斤。这是一个超棒的目标,但它有一些内在的问题。首先,你只有在实现它的时候才能庆祝;其次,如果你反而增了0.1,你就失败了。
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建立一个系统——比如说,每天运动,不管是5分钟还是半小时。这样一来,你就会建立一种习惯,更容易保持动力。
这其实更聪明。
Scott Adams在创作他的热门漫画《Dilbert呆伯特》之前,他试错了很多方向,如果他只盯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完全失败(a total loser)。
建立系统的关键在于「找到你擅长的」并且「重复做」,Scott Adams在《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中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不管是写作还是画画还是什么,他都会建立一个系统,在没有明确最终目标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人们乐于接受的素材,并复制那些被证明可行的东西。
想象一下在做什么的时候你不拖延,会想到就马上去做,并可以“愉快”的坚持。对我来说,
  • Hack in Roam Research
探索roamresearch这个工具的用例,并且分享给中文社区
  • 读书写作(区块链、科技、创业、有趣的人)
在读书、听播客、使用产品以及和朋友进行有效交流的时候,会马上想要转化成内容
  • 街舞
每天坚持练(beng)习(da)至少半小时
  • 写log
记录每天的即时思考(daily log),发到微信圈子和Twitter
你说,干这些有什么用呢?你要设立写10万➕ 文章的目标,要一年写两本书,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前进...
但问问自己,这些真的能激励你前进吗?

Again,为什么需要系统?

前几天和老同学聊到读研时候的趣事,吐槽说当时学的知识工作后全还给教授们了。那时完全没有系统的思维,只是不断设定并struggle地完成一个个的目标,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拿到毕业学位...
当时有两门课让我觉得痴迷,暂且不说分数咋样,更多的是因为它挑战了我的思维方式。一门课是Prof Michelle的 financial modeling,当时这门课是用Excel实现各种各样的simulation和自动化/可视化的数据处理。她通过最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具体的场景将financial modeling这种思想带给了更多人——你会用Excel吧,那你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我当时觉得Excel是一个特别强大的工具,花里胡哨的数据分析工具可能能做到一方面,但Excel能从最简单的算术做到很复杂的数据分析。
举这个例子其实想说,Excel其实就是采用了system系统的思想,一点点的给思维添砖盖房子。
再举个例子,当时的另一门课,数量金融(quant)。坦白说,我完全想不起Edwin教授讲过什么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只印象中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虽然它是一门金融类的课程)我隐隐觉得这门课一定会很有用,但是除了通过考试,我不知道它还能有什么用。
于是这种“有用”只停留在了一种感觉,我没有意识留下太多可供追溯的思考、甚至每次想要思考、联系的时候就有一种声音说:这对你通过考试没什么用,所以别浪费时间。
搭建系统帮助我们“理解”事物,而不是只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很多情况下,在目标的驱赶下,我们只是记住了它的名字。
I always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 the thing and know the name of the thing. 你总要知道懂一个东西,与知道它的名字之间的差别。
——Naval
当然,这一定很难,并且有时候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目标(比如,通过考试)。所以我在想,如果那时有一个第二大脑、或者一个工具帮我们去搭建这个系统,我们在回过头来的时候可以至少能追溯和还原一些场景岂不是很好?

Roam Research帮助搭建系统

最近给我 system系统 感觉的产品,就是Roam Research。因为你搭建系统,你至少要感受到这种持续的迭代所带来的复利效应(compound interests)。也就是说,你留着上学时的所有讲义并不意味着你从中一直得到复利。
Roam Research让我感到强大的一点是,你可以在每天记笔记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知识(knowledge)的迭代,这种迭代是通过不断的[[]]引用你过去的思考,并不断连接、连接、连接得来的。
比如:
你在3.20记了一个英文生词,在7.11又遇到了它,你想不起来啥意思,于是你一敲这个词[[]],马上就被带到了当初见面时的场景。
这种感觉就好像想起了记忆中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在第几大街第几个路口的红色电线杆旁。
你在《usefulness of the useless knowledge》中读到过的一个很有启发的想法,你觉得和今天读的这本《The net and the butterfly》中有个部分很相似啊,于是你把他们连在了一起。
你在某天见到了一个创业的朋友,你们聊了关于#NLP的话题,然后你在另一天和一个投资人吃饭时,发现他在找这方面的创业者,于是你把他们连了起来。
大家戏称Roam将来就是一个妥妥的交友App;)

最后

好,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收!
本文中心思想(噗跟小学生写作文似的):
1.搭建系统很重要
2.可以借助工具试试
当然,在找到(也许是胡扯)这两者的联系之后,我也还处于实践的最早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说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我也不会强迫我自己去设定它。但我知道的是,我依然会每天阅读、写作,每天练习舞步、运动,依然会找聪明、有创造力的朋友聊天并写出有趣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依然会乐此不疲地Roaming...
所以,你还想设那种一个月瘦30斤的目标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