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首天龙
我曾经跟大家聊过读书的话题,我说自己很久不看文学作品了,就是很久没看小说、散文和诗歌之类的东西了。但是我仍然喜欢买书和读书,不过我所买的和读的都书历史有关。我之所以喜欢读历史,因为我把阅读历史当作一种延长生命的途径,我想知道古人甚至是我的前辈们是如何生活的。所以,我的阅读范围底线是,最起码你讲的故事在我出生那年之前。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来,我父母几乎没有对我讲起过他们的童年生活,这在我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我知道母亲的老家在哪里,我是去过的,迷人的水乡。我给一个姨妈在微信上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小时候的故事,那个水乡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因为我知道这个姨妈的头脑最清楚,身体还算健康。姨妈回复我说:我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那里,脑子里并没有什么记忆,讲不出来什么了。我知道,完了。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出生的人,如今已经活过半百了。在我大学毕业那年去工作单位上班的时候,年过半百的人在我眼里都是长辈,也就是说都是老人了。如今,我也已经走入了老人的行列,我的同学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做了爷爷和奶奶。60后出生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呢?与50后的人相比,似乎还不算太悲催的,北京的王朔说过,50后的人是最苦逼和最悲催的,他们孩子基本是80后,也是最苦逼和最悲催的一代人。
60后的人们,相对于50后的人们,没有赶上大饥荒的那几年,虽然在小时候的物质生活依然是贫困和匮乏的,但是感觉胸前的红领巾非常鲜艳,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熟记心中,每一首讴歌雷锋叔叔的歌曲都会唱出来。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那时候我真的以为自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了,时至今日却也没有人前来通知我。算了,不再想这件事了。
60后出生的人,人生过程其实像过山车似的,想起来也是蛮精彩的。小时候我们接受的是纯粹的红色教育,不管是读的书籍或看的电影,我们学唱的歌曲都是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会唱的戏曲选段也是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我记得自己查着新华字典阅读的第一本小说是《闪闪的红星》,后来这部小说被拍成的电影,我们的学校组织学生们看了有七八遍之多,每场电影学生票是五分钱一张。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以自己和潘东子一样,天生的红色少年,都是党的孩子。
60后这一代人,对日本人有着天然的仇恨感,因为我们都看过《地雷战》和《地道战》,还有《小兵张嘎》,后来又看了《平原枪声》和《三进山城》,这些文艺作品都是抗日题材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和《沙家浜》的时代背景也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作为凶残的侵略者,曾经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共识。80后90后的人们虽然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但是他们都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嘴令人激愤的历史名词,以及后来第N带导演们拍摄的一系列的抗日神剧,于是,日本人依然是我们仇视的对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从我们小时候看的《地雷战》和《地道战》,到今天轮番在电视上播放的抗日神剧,日本人的形象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智商没有提高。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情节是荒诞的,人物造型是脸谱化的,抗战英雄依然是浓眉大眼鼻直口方,汉奸特务依然是歪戴帽子斜瞪眼,日本鬼子更不用了,愚蠢愚蠢再愚蠢,真的令人难以置信,与这么愚蠢的对手进行战争,竟然需要八年的时候,有的说是十四年。好吧,我都不好意思说什么了。
我们60后这辈人,小时候所听到的故事和所看过的电影,直到在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很多故事是经不起逻辑推敲的,但我们小时候根本就会思考这个问题,只要是日本鬼子被八路军开枪打死,我们就热烈地拍起一双双小手进行鼓掌。想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我真的想不通以我们的这种智力水平,居然能活到半百之后,真的是个奇迹。按道理说类似的傻逼在电视剧里是活不到第三集的。而我们居然能活到第二季和第三季,这不科学!真的百思不得其解。
王张江姚四人组合垮台那年,我依然是个懵懂少年,大人们说这四个人都是坏人,我想都不想也认为他们都是坏人。这时候一批曾经被打成“毒草”的老电影被解放出来,其实都是在五十年代拍摄的,还有一批更早的电影是在1949年之前拍摄的,于是我们知道了很多老电影明星,比如说赵丹、周旋、孙道临、王心刚、王晓棠、王丹凤,张瑞芳、还有陈佩斯他爸爸陈强,我看过他的《魔术师的故事》,记得一直笑到终场,感觉那才是电影的样子。翻历史的旧账去看老电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葩,我们却不以为然,以为这叫拨乱反正。
曾经的中国人拍摄的老电影看完了,随后又进来一批外国电影,有南斯拉夫的有罗马尼亚的,有阿尔巴尼亚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橡树,十万火急》、《宁死不屈》、《海岸风雷》、《战斗的早晨》、《巴布什卡历险记》、《沸腾的生活》、《斯特凡大公》、《爆炸》、《桥》,等等,这些电影我都看过。在此之前还有朝鲜的和越南的电影,《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是朝鲜的,《回故乡之路》是越南的,在后来又看了很多部印度电影,《大篷车》的旋律真的好听,《哑女》的美丽令我始终难忘。
在当时有两部墨西哥电影进口到了中国,一部是《叶塞尼亚》,另一部是《冷酷的心》,《叶塞尼亚》的音乐旋律成为经典,时常都有人在播放。《冷酷的心》讲的也是爱情故事,好像是一个美女和一个水手的传奇。总之这两部电影让我们领略了异国风情,知道了在男女之间有一种关系叫爱情,而不是纯粹的革命同志。当时的中国导演也开始拍摄爱情题材的电影了,他们理解的爱情就是一男一女你追我赶,以慢镜头播放出来慢动作,所配音乐是电子琴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现在回想一下,真够傻逼的!这就是当时中国导演们的水平。
在这期间,中国作家们开始写作“伤痕文学”,电影导演们开始拍摄“伤痕电影”,《牧马人》和《天云山传奇》是代表作,一曲“我爱你,中国”的女高音歌声让大家把所有的恩怨都放下了。与此同时中国导演们还拍摄了一批反特题材的电影,《黑三角》和《猎字99》我记忆犹新,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隐藏再深的敌特分子一出场,立马就能被观众们给认出来。记得有一个敌特在交接情报给另一个敌特时,他拍了拍所骑自行车的车把,我和我的小伙伴马上就知道了,书写情报的小纸条在那车把里了。果然如此!一股智力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其实,都特么是傻逼!导演们是,观众也是!
接下来,出大事了。日本人拍摄的《追捕》进来了,中国男人们记住了真由美,中国女人们记住了高仓健。然后中国女人们的精神病症状集体发作了,她们开始寻找中国的高仓健。因为她们觉得只有高仓健那样的男人才是真男人。在这些女人的眼里,老公还是原来的那个老公,但是男人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男人。当时没有互联网,只有《中国青年报》和杂志《中国青年》能透露出中国青年在想什么,中国女人在寻找高仓健,中国男人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追捕》我也看了,最深的印象是日本警视厅警长矢村的发型怎么像个流氓?在我们学校,是要被政教处主任给剪掉的。
一部电影《追捕》,由真由美和高仓健拉开了中日友好共坠爱河蜜月的序幕,当时的中国人似乎没有了抗日反日情绪,都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后来中日合拍了几部电影,都是表达这一主题的。日本人也给搞得晕头转向了,一笔笔资金进入中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资金,但是后来发现中国人民可以说“不”的时候,对这件事并不领情其实是并不知情,一个个都记得“南京大屠杀”,都知道日本并没有对侵略战争没有赔偿,并且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非常愤怒,认为日本人这是否认和篡改历史的举动,你们究竟要干什么?于是,中日蜜月结束。
港台文化进入和风靡中国大陆的时候,要比日本电影进入中国晚很多年,电视剧《霍元甲》万人空巷的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学宿舍里熬夜攻读,香港的武打电影都是在小录像厅里观看,当时看得真是津津有味,不久前我是无聊透顶,在网上搜索老电影看,看了几部当时香港人拍摄的武打片,差点把我给恶心坏了。比如,青山绿水大道旁,一间客栈酒幡招展,一个大侠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店小二赶紧上来招呼: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只见大侠模样的人一拳头锤在桌子上,沉声说道:好酒好菜!看到这里我是哑然失笑,这是装的什么逼范儿?会说人话么?
又搜索出来一部香港武打电影,情节是胡一刀与苗人凤的决斗,这是金庸笔下的两位大侠。之间胡一刀与苗人凤三招之后各自一个凌空翻飞出决斗圈外,胡一刀一抱拳:苗家剑法果然天下无双!苗人凤则是一作揖:胡家刀法果真独步天下!然后又厮杀起来,都特么是套路。据金庸老爷子书写的文字,胡一刀与苗人凤这场决斗用了三天三夜吧?期间胡一刀还夜奔千里去杀了苗人凤的仇人一位八卦剑法名家,这蛋给扯得啊,没有人感觉出来一点疼痛感。中华有神功的观念深入人心,港台的武侠小说家们功不可没!
大学毕业之后,日本电影电视剧绝迹于中国的电影院里了,美国的大片开始进来了,我是在国内看的《真实的谎言》,施瓦辛格强健的身躯征服了中国观众,此后的我踏出国门,这一走就没有再回头。记得最后看的一部中国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片子我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看的,但是张艺谋完全颠覆了我心中的关于英雄的概念。此后,几乎没有再看过中国导演们的电影了。把看国产电影这回事,给戒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