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 击 青 年 大 院关 注 我 们 👆
五天前,是他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然而,热搜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甚至在很多功名簿上,你都很难见到这个人。
他,叫何家庆。
在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高僧叫济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却悬壶济世,扶危济困。
而何家庆,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比肩袁隆平,养活了中国14亿人口的怪老头。
但是有关他的故事,至今无人知晓。
1949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穷苦,更别提他们闭塞的小山村了。
何家庆从出生开始,就是在土里捡吃的。
一家几口人的生计,全来自于一亩薄田。
何家庆念书的学费,更是东家凑西家借。
全靠父亲一趟趟拉板车,才拉出来了血汗钱。
旧时代农村的板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家庆度过了贫寒的少年期。
王小波曾说过。
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最大的真理。
吃不饱饭的何家庆,从小就有一个梦想:
长大后,一定要让乡亲们,都有口饭吃。
1976年,勤奋好读的何家庆,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从事中药材研究。
靠着自己的努力,他留校担任了植物学的编外教师。
这个时候,已经能吃饱穿暖的何家庆,仍然没有忘掉年少的那个执念。
于是,在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我不仅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还要带他们脱贫致富!”
可那个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落后,而家乡又身处皖南的大别山山区。
一没交通,二没粮食作物。
想脱贫,谈何容易。
但何家庆,又有了第二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亲自深入山区,考察地形和气候,找到合适的农作物。
要知道,大别山是一片原始森林,深峻山脉连绵数千里。
当地更有一句俗语:进了大别山,就别想活着出来。
可何家庆不信邪,为了实现年少的执念,他命都可以不要。
那个时候,何家庆每月的工资是18.65元。
为了买得起进山需要的装备,他过起了从牙缝里抠门的日子。
每月只花几块钱,衣服补丁叠补丁,甚至连结婚都是凑合的。
这样的日子,何家庆过了整整十年。
硬是攒下了3000多块的“巨款”。
得知儿子的想法后,何家庆80岁高龄的父亲,更是从安庆赶到合肥,把毕生积蓄交给了何家庆。 
一大堆10元、5元、2角、1角的票子,皱巴巴一团。
这一别,仿佛是爷俩的生死离别。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背着集一家之力买来的设备。
终于踏上了,迷雾一般诡秘莫测的大别山考察之旅。
这一走,就是整整225天。
从此风餐露宿,音讯全无。
皖地气候潮湿,山间寒气重,毒虫猛兽更是层出不穷。
何家庆住山洞,睡蚁窝,跋涉毒林悬崖。
短短几日,就已变成一个胡子拉碴,眼窝深陷的野人。
从春天入谷,到冬天顶着酷寒出山。
没人知道流浪深山的这一年,何家庆都在人迹罕至的山里,遭遇了什么。
只知道他走出来时,早已鲜血淋漓,几无人形。
他的大腿被毒虫啃咬的溃烂浮肿。
山里200多天的寒气侵蚀,更是佝偻了他的身体。
何家庆就是这样拄着枯树枝,一步一个血脚印。
他靠双脚,丈量了大别山脉的12684公里,横跨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
光是千米以上的山峰,何家庆就登了357座。
终于,他带来了植物标本3117种,地质调研上万余份。
何家庆成为了,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
一时间,举国震惊。
他不仅把种粮的希望,带给了大别山成千上万的农民。
还把大别深山的秘密,带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昌盛的大别山山区农业
也正是这一次大别山调研,让何家庆迎来了自己生命里的曙光。
但这份曙光,也把他送上了“亡命之途”。
1990年,何家庆被调往安徽溪县工作,任职副县长。
在溪县,何家庆第一次接触到了魔芋。
就是下图这个貌不惊人的“土疙瘩”。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却大量从中国引进魔芋根茎。
这一现象,马上引起了何家庆的注意。
很快,他就发现了魔芋的神奇之处。
何家庆背起锄头,又开始一头扎进了田地间。
在当地人的眼里,这个新来的县长有点傻。
别人家当官的,都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
但何家庆不一样。
他每天蹬着一辆破自行车,爬山头,钻树丛。
半年时间,几乎跑遍了23个乡所有的土地。
他瘦骨嶙峋,不修边幅,常常一身泥土。
这哪里是什么县长,倒像个到处流窜的流浪汉。
何家庆把挣来的工资,全部投入到了魔芋试种中。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过后,魔芋终于在溪县种植成功了。
经过何家庆的一番努力,溪县500亩魔芋的最高产量,达到了7000公斤。
收益超过400万元。
可以说,何家庆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
魔芋极为适合山区种植,栽种技术含量低,产能高。
种植一亩的收入,在当时已经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上学。
“一亩魔芋十亩粮,十亩魔芋一间房”。
何家庆被这样的前景,激动得夜不能寐。
那个时候,何家庆已经因为突出的政绩,被溪县百姓称作“焦裕禄式的县长”。
前途正是一片光明。
大家都以为,何家庆从此的政治生涯,将会平步青云。
然而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决定。
1998年3月6日,何家庆再一次带起实验设备不告而别。
他决定深入更多山区,不只大别山,而是考察全国贫困区。
那个时候,他49岁了,已近天命之年。
早年的大别山之行,和溪县扶贫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可逆的病痛。
血吸虫病和痛风,更是每日每夜都在折磨着他。
但何家庆心里的火苗却日渐清晰——
魔芋,魔芋,还是魔芋。
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有一次,何家庆路过了西南山区的一个贫困村。
那里有几十户人家,人人面黄肌瘦。
一家人一天煮一锅稀粥,充作劳动力的男人先吃,老人就喝点粘在锅沿的米汤。
甚至孕妇都饿到没力气生产。
而孩子更惨,他们为了果脯,都趴在地上啃食有毒的杂草树皮。
山区耕地极为匮乏,作物难以成活,饥荒越来越严重。
这一切,都生生刺痛着何家庆的心。
 饥荒老照片,图源网络
在河口,他还当过这样一段短暂的“乡村教师”。
那里贫困村的孩子遇见了他,没有害怕这个怪物一样的老头,而是争着帮他背行李,问道:
爷爷,你认识字吗?
爷爷,你给我们讲山外的故事好不好?
这里没有人上得起学,供一个大学生是一家难以承受之重。
可是山里的孩子,还在眼巴巴等待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等不了。
种魔芋就是钱,钱就是农民的命。
他没有通天的手段,拉到人来帮他普及魔芋种植。
但他还有一双还能挪动的腿。
1998年,何家庆怀揣着积攒了10年的全部积蓄,共27720元。
和一张刊登着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穷县名单的光明日报。
从安徽出发,朝着西南山区跋涉。
越是山区的地方,环境越艰苦,百姓生活越贫困。
但只要魔芋种植技术传播下去,至少能解决几百万人的生计。
何家庆,就是一路传道济世的当代版“济公”。
这一流浪,又是305天。
每到一地,何家庆就实地考察,亲自给当地农民传授最新的魔芋等作物栽培技术。
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种植魔芋,如何防治病虫。
这一路上,他跨越了8个省区,流浪了31600公里。
为108个县207个乡镇上万个芋农,传授了魔芋栽培技术。
他在贵州遭遇过泥石流,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桂北山村,被毒蛇咬伤几乎丧命。
钱花光时,更是一路以乞讨为生。
饥肠辘辘的时候,他靠吃农户喂猪的糊糊存活。
没有水喝的时候,他从路边的稻田里喝水,差点被农药毒死。
全身更是长满丘疹,鲜血淋漓。
不止天灾,还有人祸。
何家庆两次遭遇劫匪,被抢走4000多元钱。
从湖北恩施去重庆奉节县的路上,甚至被绑架至深山矿场。
他的双手被打到血肉模糊,才被放行。
在云南大理,还因流浪被收容所误关,遭拳打脚踢。
无数次,何家庆都以为命丧于此了。
最严重的一次时,他甚至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说:
“这一次我大概是要不行了,我想听听女儿的声音。”
1998年12月28日,九死一生的何家庆,终于回到合肥。
这个曾经55公斤的男人,已经瘦到皮包骨头,只剩40公斤。
305天的时间,他靠一双脚走了8个省,102个(州)县,27个民族,207个乡镇,426个村寨。
只为一条扶贫路。
而这条路有足足30000多公里,堪比1.5个万里长城。
他是中国魔芋种植第一人,真正意义上的魔芋之父。
造福芋农百万人,带动产业数十亿。
向全世界有饥饿的地方,交出了一枚叫魔芋的救命丸。
国泰民安,人民温饱里,有他当之无愧的一笔功簿。
可是何老到死,也没能等到他的“时代”。
2019年7月,已过古稀之年的老爷子,被人发现晕倒在安徽潜山的调研路上。
那天之前,他还在心心念念潜山的困难户们。
命运却措不及防,找他收取了这些年“任性”的代价。
癌症,晚期。医无可医。
医生们说他的身子早年就烂透了,能支撑到现在,都是奇迹。
2019年10月19日晚,何家庆老人,病逝于合肥。
与世长辞。
享年,70岁。
在他生前,没有人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人们质疑他:
西南地区的脱贫,和你有什么关系?
而被误解一生的,是一个病痛缠身、穷困潦倒,却大爱一生的老人。
他一生赤贫,几次为科考散尽家财。
多次出门流浪,却只为一条漫漫扶贫路。
一家三口常年挤在25平米的小房子里,家徒四壁,只有占了一大半屋子的16000多种植物标本。
他的学生哭着回忆他说:
老师一生简朴,永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架在脸上的眼镜,都缝补过数次。
连在食堂打饭,都很少有超过3块钱的。
学生们把他一致封神,因为他可以“闻到花香,就知草木”,又不吝赐教。
他的课,场场都是爆满。
何家庆是活该潦倒吗?
不是的。
他的随便一个标本卖到国外,就是天价。
随便炒作一下自己,功成利禄就唾手可得。
名和利都离他这么近。
但疾病与孤苦,却伴随着他的一生。
1999年,国家曾奖励过何家庆10万元。
那个年代,可是整整一套大房子的钱。
但何家庆,却把所有的奖励,全部捐出去资助贫困地区的女童。
他还自费4万元申报8个专利,自费7万元出版了200万字的植物巨作《中国外来植物》。
只为那一句:“我何家庆,教书育人”。
时光荏苒,唯留草木。
就像他的一生:傲骨芬芳,桃李满天下。
2019年在潜山昏倒后,何老已经虚弱到无法进食。
大别山和西南扶贫这两次“流浪”,过度地透支了他的身体。
哪怕这样,老爷子仍然没有停过一天的学术研究。
他的遗嘱里。只有一句话:
要将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
从生到死,这个传奇般的老人,心里都只装着苦难中的国人。
何家庆。
是为扶贫而死。
也是为中国而死的。
就像他的追悼会上,他最后写给自己的那首诗一样:
我走了,我还活着朽而沃若,似一粒种子破胸,比一滴水珠畅想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谁怂恿我努力而为。
谁把控我生命续延我走了无须作祭奠,无须泪挂腮两旁,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文请忘掉我吧。
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从这土地生长。

我真的很庆幸,关于何老的事迹,还有只言片语被留存了下来。
今天才有我们这诸多人,为他的大爱和大义震撼倾服。
何老一生极为低调。
曾经明言不受采访,不求名利。
直到近几年他的事迹被“曝光”出去。
大家才终于发现,还有这么一位伟人。
一位叫何家庆的英雄人物。
他的一生就像一盏孤独的灯,在漆黑的夜里独自燃烧,却寂寂无名。
只有看到过光的人,才知道他曾经多么无私的付出。
何老,你辛苦了。
这人间冷酷,这一年来还颇有颠簸。
但是山河依旧无恙,盛世仍如你所愿。
这人世间有你,就是三生有幸。
五天前,是您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我也是安徽人,身无长物,只能以这篇文永远致敬您。
感谢您做过的一切。
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中国魔芋之父,何家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何家庆
《一种植物和一个人的追求》人民日报2000年通讯
《大学教授“失踪”305天》安徽网
《采访何家庆的前前后后》吴国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