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3-24日,首届东钱湖教育论坛在宁波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今天在会上发布了OECD中国教育质量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在PISA中优异成绩的取得是高质量教育体系长期支持的结果。

2018年,中国的四个地区参加了PISA: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以下简称“B-S-J-Z[中国]”),其结果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排名中名列前茅。报告探讨了中国在PISA测试中取得世界最好成绩的原因及其未来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发展。报告把中国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的基准,通过与世界16个高质量教育国家的比较,这些国家是:比利时、加拿大、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韩国、新西兰、波兰、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瑞典、英国,确立了中国教育在世界的位置,揭示了中国教育成功的秘密及其需要克服的短板。
报告强调,中国成绩的取得是高质量教育体系长期支持的结果。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以适应其卓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成就在最近的全球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报告将教育体系的绩效分为四个主要方面:学习环境、课程和教学法、结果、治理和14个子维度进行评估,以此探索未来教育指向。
报告表明,教育体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师的素质。大量的培养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维持高质量学习机会的前提,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机会获得值得信赖的支持。中国作为PISA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之一,在其政策议程中优先考虑发展强大的教师队伍。为了吸引高积极性的学生从事教师专业,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实施了“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这项国家政策旨在“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教师职业”。 
报告表明,中国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是少有的。2016年,中国对各级教育机构(含高等教育)投入了3.888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2016年经合组织国家在各级教育领域的平均投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PISA 2018年的高绩效教育体系中,大多数教育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
根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的人均投入约为3500美元。经合组织国家在相应的教育水平上平均花费约9400美元。与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类似,当教育水平较高时,生均支出就会增加。在中国,高中生均支出(约4200美元)往往高于小学和初中学生;小学生均支出约2860美元,初中生均支出约4000美元。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小学为8470美元,初中为9884美元),但使用绩效却是最好的。
报告显示,中国的新课改将道德教育放在了优先位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能力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道德被设计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占学生总学习时间的7%-9%,在为学生的社会和情感技能奠定基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采用了广义的道德:它倾向于将社会和情感技能与道德和伦理基础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报告显示,中国在2018PISA测试中,对比其他16个高质量国家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平均表现,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几乎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少达到2级,远高于其他高质量体系的平均水平(84%)。有22%的B-S-J-Z(中国)学生是阅读成绩最好的,这意味着他们在PISA阅读测试中达到了5级或6级。在其他16个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平均只有13%的15岁学生表现最好。这四个省中10%最处境不利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比经合组织国家中的普通学生更好,而且与其中一些国家中10%最优秀的学生表现相当。
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约有98%的学生数学水平达到2级或更高(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值为84%),而44%的学生数学得分达到5级或更高水平(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值:15%)。六个亚洲国家和经济体数学成绩达到5级及以上的学生比例最大: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中国)(占44%);新加坡(37%);中国香港(29%);中国澳门(28%);中国台湾(23%);韩国(21%)。
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约98%的学生科学水平达到2级或更高,远高于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水平(85%)。有32%的学生是科学领域的佼佼者(高质量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0%)。 这些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自主地将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科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陌生的情况。
报告考察中国学生在社交情感状态以及学生健康方面的表现发现,B-S-J-Z(中国)的学生取得成就的动机远高于其他许多表现优异的国家,超过80%的学生表示他们想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PISA提供了学生在学校和校外取得成就的积极性指标。有上进心的学生往往在学校表现更好。平均而言,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积极性最高的学生在科学(相当于一年以上的学校教育)上的得分比那些动力最低的学生高38分。成就动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对生活高度满意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弹性,在面对学业挑战时更加顽强。一个积极的世界观和生活环境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实现目标的动力。反过来,更大的成就动机,再加上已实现的成就,会让学生有人生的目标感。
报告显示,在所有成就优异的国家,B-S-J-Z(中国)的学生每周花费最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与观测到的成就差距相关的另一个学生个人特征是每周学习的时间,中国学生每周学习的平均分钟数最高。
OECD中国教育质量研究报告
对标中国教育体系的表现
这是一份探讨中国在PISA测试中取得世界最好成绩的原因及其未来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发展的报告。报告把中国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的基准,通过与世界16个高质量教育国家的比较,这些国家是:比利时、加拿大、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韩国、新西兰、波兰、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瑞典、英国,确立了中国教育在世界的位置,揭示了中国教育成功的秘密极其需要克服的短板。本报告由东钱湖教育研究院委托OECD项目组研制,由OECD授权东钱湖教育研究院10月24日首发。报告分六个部分:主要发现,方法,学习环境,课程与教学,结果,教育治理。
为公民提供实现其全部潜能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做出贡献,并最终将更好的技能转化为更好的生活,这是全世界教育体系中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包含的学生认知和非认知技能的衡量指标表明,各国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的距离有多少。同时,PISA可以通过查看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机会的程度,从而帮助各国更好地了解教育体系的公平性,例如,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或性别如何。基于PISA的许多现有研究一致发现,更大的公平与高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使公平成为成功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018年中国在PISA中的表现

2018年,中国的四个地区参加了PISA: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以下简称“B-S-J-Z[中国]”),其结果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排名中名列前茅。尽管中国东部的这四个省并不代表整个中国,但每个省的规模可以与典型的经合组织国家相较,其总人口超过1.8亿。使他们的成就更为显著的是,这四个中国地区的收入水平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
学生的认知学习结果
图1显示了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与其他16个高质量国家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平均表现。从该图中可以看到许多观察结果,并且呈现了B-S-J-Z(中国)在这三个科目中与其他国家/地区平均表现的比较。
图1  2018年中国与其他所选高质量教育体系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上的表现
B-S-J-Z(中国)在所有三个领域均胜过其他高质量教育体系
来源:OECD (2018[1]), PISA 2018 Database, https://www.oecd.org/pisa/data/2018database/
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几乎所有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少达到2级,远高于其他高质量体系的平均水平(84%)。有22%的B-S-J-Z(中国)学生是阅读成绩最好的,这意味着他们在PISA阅读测试中达到了5级或6级。在其他16个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平均只有13%的15岁学生表现最好。这四个省中10%最处境不利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比经合组织国家中的普通学生更好,而且与其中一些国家中10%最优秀的学生表现相当。
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约有98%的学生数学水平达到2级或更高(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值为84%),而44%的学生数学得分达到5级或更高水平(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值:15%)。六个亚洲国家和经济体数学成绩达到5级及以上的学生比例最大: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中国)(占44%);新加坡(37%);中国香港(29%);中国澳门(28%);中国台湾(23%);韩国(21%)。
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约98%的学生科学水平达到2级或更高,远高于其他高质量国家的平均水平(85%)。有32%的学生是科学领域的佼佼者(高质量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0%)。 这些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自主地将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有关科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陌生的情况。
学生的非认知结果
认知结果仅描绘了教育成功的一个方面。采用更全面的衡量教育成果的方法,考察中国学生在社交情感状态以及学生健康方面的表现发现,B-S-J-Z(中国)的学生取得成就的动机远高于其他许多表现优异的国家,超过80%的学生表示他们想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而以芬兰为例,只有40%的学生有这种想法。虽然在许多国家取得成就的动机往往与工作相关的焦虑密切相关,但B-S-J-Z(中国)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在那里,这种结果接近平均水平。以前的文献表明,尤其是东亚社会的学习者,比西方国家的孩子更害怕考试和评估,对自己的学校技能缺乏信心(Ho,2009)。有人认为,对这一点的解释可能是这些社会中风险很大的考试的普遍性。PISA 2018的调查结果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学生幸福感对健康、教育成就、社会化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其已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Govorova et al., 2020)。PISA提供了学生在学校和校外取得成就的积极性指标。有上进心的学生往往在学校表现更好。平均而言,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积极性最高的学生在科学(相当于一年以上的学校教育)上的得分比那些动力最低的学生高38分。成就动机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对生活高度满意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弹性,在面对学业挑战时更加顽强。一个积极的世界观和生活环境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实现目标的动力。反过来,更大的成就动机,再加上已实现的成就,会让学生有人生的目标感。
中国成绩的取得是高质量教育体系长期支持的结果
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以适应其卓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成就在最近的全球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教育必须为更长远的未来做好准备。今天的高质量并不能保证明天或后天的高水平。为了评估中国教育体系的绩效与其他高绩效体系进行比较,需要制订评估框架。本报告将教育体系的绩效分为四个主要方面,学习环境;课程和教学法;结果和治理,14个子维度,并希望通过这种评估探索未来教育指向。
表1.对标教育体系的绩效框架
学习路径和轨道
拥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路径和轨道(例如普通和职业),结合了融合和多元化,可提供灵活的途径,同时避免社会知情的分离,并提供适当的学生指导规定。
人力资源
向教育机构(学校)提供训练有素的卓越教师,并提供适当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激励,工作条件,专业合作机会以及上岗,指导和职业发展安排。
财政资源
提供对教育的财政投资,以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机会的质量和平等性。
学校气氛
确保学校营造一种积极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福祉,并减少欺凌,逃学和不当行为。
教学实践
提倡基于证据的学习,并对学习质量和所产生的学习成果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实践。
课程框架
为学校制定和实施课程框架,以促进更广泛和面向未来的能力发展,包括社交和情感技能,数字技能,身心健康和福祉,金融素养和道德规范。
变革能力
制定了必要的课程规定,以鼓励学校和决策者发展学生组织,并使教育拥有能应对未来的自适应能力。
受教育程度
在可获得数据的情况下,在前10%的国家中达到高中教育水平,与性别,移民状况和社会背景有关的差距相对较小。
认知学习成果
能够公平、公正地实现和维持高水平的认知学习成果(精通阅读,数学和科学)。
社会和情感,幸福感
产生高水平的社交和情感幸福感,包括强烈的归属感和很高的生活满意度。
教育愿景
鼓励学生发展雄心勃勃的教育抱负,释放学生的全部潜能,并支持他们克服限制和障碍。
外部结果
导致重大的外部经济,社会和文化成果,与个人以及整个社区和社会都息息相关,包括健康,就业能力和人际信任。
问责制
支持以数据为基础的强大评估和问责文化,在班级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在学校一级采用协作式评估方法,采取适当的检查和学校反馈系统以及系统级监控基础架构。
治理
拥有有效的治理和政策基础架构,其特点是精心设计的职责分配,明确的政策目标,适当的实施策略和有效的监控机制。
学习环境
教育体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师的素质。大量的培养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维持高质量学习机会的前提,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机会获得值得信赖的支持。中国作为PISA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之一,在其政策议程中优先考虑发展强大的教师队伍(中国国务院,2019)。为了吸引高积极性的学生从事教师专业,中国在国家层面上实施了“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这项国家政策旨在“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青年投身于教师职业”(中国教育部,2012)。在这一政策框架下,被录取的高考考生将获得四年的免费学费和补贴,并保证毕业时的工作分配以及在职硕士课程的学习机会。作为回报,其必须致力于教学至少六年。
研究表明,新任教师的前三年更可能离开教师队伍,因为他们经常在课堂上遇到挑战,而且应对这些挑战的专业经验有限(Fantilli和McDougall,2009)。因此,强化引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带教是支持新教师克服过渡期困难和防止其过早退出教师职业的基本策略。中国的学校为新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上海为例,近一半的学校领导表示,所有新教师都有带教老师指导,这在其他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中排名靠前。与其他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相比,上海的教师参与过带教经历的比例更高。事实上,同伴指导是一种在上海学校更为普遍的指导方式。学员和带教老师之间的这种联系有助于在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对新手教师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对专业环境的质量也至关重要。
参加入职培训活动的教师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经合组织,2019),这是影响教学实践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教师首次就业时提供的入职培训活动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上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首次入职期间参与入职培训的积极关系甚至强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是少有的。2016年,中国对各级教育机构(含高等教育)投入了3.888万亿元人民币(教育部,2017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2016年经合组织国家在各级教育领域的平均投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PISA 2018年的高绩效教育体系中,大多数教育投入超过GDP的5%(图2)。
图 2016年部分高绩效国家教育机构的国家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根据中国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的人均投入约为3500美元。经合组织国家在相应的教育水平上平均花费约9400美元。与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类似,当教育水平较高时,生均支出就会增加。在中国,高中生均支出(约4200美元)往往高于小学和初中学生;小学生均支出约2860美元,初中生均支出约4000美元。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小学为8470美元,初中为9884美元),但使用绩效却是最好的。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综合教学在当今课堂上的普及,学校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资源的充足性是支持现代教学过程的关键有利条件之一。缺乏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和互联网的机会会阻碍创新教学活动,如翻转课堂、弹性学习等。同时,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受到限制。如果教育体系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接入互联网和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是关键。
在PISA项目中,中国拥有用于教学目的的互联网的学校比例(从小学到高中)与其他表现优异的教育体系有小的差距。在PISA 2018中,几乎所有表现优异的国家所有学校都表示,普遍使用了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约有三名学生必须共用一台计算机。然而,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资源的落后阻碍了中国学校的能力。
安全和鼓励性的学校氛围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的学校氛围不仅会促进其学习成果,而且会对其幸福感和自尊心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教师而言,积极的学校氛围可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增加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在中国,校园欺凌行为很少见,但城乡之间,社会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生与弱势学生之间存在差距。
课程与教学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21世纪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对21世纪的学习者来说,越来越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和协调知识与技能,使其与态度和价值观保持一致,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工作和生活中的复杂需求。经合组织的几个项目从研究人员、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那里收集了证据,以确定与未来高度相关的核心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技能,包括数字素养和数据素养
•社会和情感技能和意识,包括道德和伦理
•健康意识,包括身心健康和福祉
•财经知识
•从上述基础中衍生出的变革性能力:创造新价值、协调紧张和困境、承担责任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两次引人注目的课程改革。一是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是201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课标、教材改革,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促进了从注重学生学术发展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从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框架到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框架。
中国的新课改将道德教育放在了优先位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能力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道德被设计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占学生总学习时间的7%-9%,在为学生的社会和情感技能奠定基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采用了广义的道德:它倾向于将社会和情感技能与道德和伦理基础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国教育部要求国家课程“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国务院,2010年)。各级教育的课程都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幸福是中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一项跨课程目标。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内容主要通过两门学科来传递:体育和道德。
塑造学生创造新价值、协调紧张与困境和承担责任能力的一些关键能力,也可以追溯到中国教育部公布的几个学科具体标准,例如数学、语文和外语。然而,只有对课程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揭示课程框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涵盖足够的内容,或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建立变革能力。
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课堂管理能够使教师建立和维护有序的课堂环境,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时间。糟糕的课堂管理往往会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和分散学生的学习过程。平均而言,超过60%的经合组织国家的教师(44%的高绩效体系的教师)经常采用与课堂管理相关的教学实践。相比之下,上海的教师很少使用与课堂管理相关的教学策略,尽管他们经常需要管理更大的班级。事实上,据上海教师报告,用于维持课堂秩序的课时不到8%,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习的课时占到了85%。使得上海在有效教学上的时间远远高于经合组织高绩效体系的平均水平。
清晰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成就和学习满意度直接相关。清晰的教学被定义为一组教学实践,教师用来帮助学生对一个主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包括老师对主题的解释,问问题看学生是否理解主题,用例子解释主题,等等。
这种教学方式在上海教师中使用最多。与其他参加OECD教学与学习国际调查(TALIS)的国家和经济体相比,上海的教学清晰度更高认知激活:与其他表现较好的国家相比,上海教师更频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在中国,大多数上海教师对同事的创新态度持积极态度。特别是,大多数上海老师同意他们的同事努力发展与教学有关的新思想(见图4.9)。许多经合组织国家和经济体中的年轻教师和新手教师不太可能报告他们的同事愿意接受变革,但上海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模式。有趣的是,上海教师对同事的开放态度的看法不受年龄和教学经验的影响。一个合理的假设可能是不同年龄和教学经验的上海教师积极参与广泛而持续的专业发展。
图4 2018年上海和经合组织国家“同意”或“强烈同意”以下陈述的教师百分比
在所有成就优异的国家,B-S-J-Z(中国)的学生每周花费最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与观测到的成就差距相关的另一个学生个人特征是每周学习的时间。如图5.19描述性结果那样,中国学生每周学习的平均分钟数最高。
图5 2018年中国和部分高质量教育体系每周平均学习总时间
教育治理
问责制在支持有效的教育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上的问责制从根本上涉及“谁向谁负责,需要负什么责”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下放教育责任和控制权,从而导致治理关系日益复杂和新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为了建立有效的教育问责制,至关重要的是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即满足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教育需求同时又要追求能够反映真正的社会优先事项的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问责制是一个连续而动态的过程,包括问责制要求的产生,满足要求的相应活动,结果的产生和反馈。反馈之后重塑着问责制的要求,这又回到了这一流程的开始。为了实现有效的问责制,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一过程得到证据的支持。
中国的教育体系主要依靠督导方法来追究学校的责任。教育部发布了一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其中规定了学校有望实现的六个主要目标:
1.保护学生的平等权利,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提高教学质量,5.营造和谐环境,6.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督导是学校评估的主要实践之一,可增强教育责任感。学校督导通常是一种评估过程,涉及受过训练的督导员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或规定对学校进行评估。然后,督导员会生成一份评估报告,以识别学校遵守既定标准的程度。在许多教育体系中,学校评估报告通常是公开的。在中国,教育督导由中央政府授权,由教育督导委员会进行。从中央政府到省,从市到县,这些委员会在四个行政级别进行了系统扩展。四个级别的政府负责建立自己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学校督导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使用学校督导作为改善学校质量的一种趋势正在增长。
在中国,学校督导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常规学校督导,由当地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导员进行。每学期至少对行政区内所有学校进行定期的学校督导。定期学校督导中的主要督导领域广泛地集中在教育质量的投入(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设施等)上、教学质量、教育平等、遵守规章制度等。此外,还有专项督导,重点检查特定的教育事项,例如学校安全、学校设施的质量和其他重点。这种督导通常也用于特定类型的学校。
基于绩效的问责是增强学校问责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通常与教育体系中的督导责任制相结合。基于绩效的问责制侧重于学生的成就,并使用学生的成绩(例如考试成绩)作为评估学校绩效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以绩效为基础的问责制日益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问责方法。但是,与PISA中成绩优异的国家相比,在中国学校中,将学生成绩数据用于问责制的情况并不普遍。然而,不久前,中国教育体系启动了一项国家评估计划,以在基础教育水平上监测国家教育质量。该计划还涉及系统层级的督导。
谈到学校政策,在制定纪律和学生评价政策方面,B-S-J-G(中国)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最大的责任。在中国,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尚未在国家框架内合法化。然而,教育部公布了指导方针和学校管理标准,鼓励学校设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参与学校治理过程的催化剂。世界上许多其他教育体系也进行了类似的努力。例如,在丹麦和韩国,家长选举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在加拿大等国家,家长已经成为学校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负责一所学校,而且负责整个学校网络(经合组织,2016 )。
紧急情况下的教育治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期间,中国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关闭学校的国家。它也是在认为病毒得到控制后,最早制定学校复课计划的国家之一。作为对危机的“早期反应者”的教育体系,中国为教育治理如何使其长期目标适应紧急情况的需求提供了一些证据、实践和见解。  
实践1.关闭学校:平衡健康需求和教育优先
在中国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教育部实施了全国范围的学校关闭,同时冠状病毒的震中湖北的几个城市也被封闭。这发生在2020年1月。学校关闭覆盖了整个教育体系,据估计,这影响了中国2.78亿注册学生。
实践2 .能力建设:构建国家级在线教育平台
为了最小化学校停课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教育体系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制定战略,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并确保每位学生,即使处于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学生,都有学习机会。
在封闭的环境中,技术成为连接学习者和学习机会的桥梁。因此,对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在线学习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早期阶段,中国教育体系开始在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统筹在线学习资源,整合现有的所有学习资源,并在一个统一的全国性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在线平台,也要求地方政府负责开发和提供适合当地情况的新型在线学习课程。
实践3.变革管理:让利益相关者参与,细化他们的职责并使他们适应
学校的关闭,将学习环境从学校转移到家庭,从面对面转移到虚拟环境。这也意味着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过程的转变和变化。虽然教师不再能像课堂上那样规范学生的行为,但家长必须承担起监督孩子参与学习和取得进步的责任。同样,由于学校无法再提供充分的教育服务,应鼓励私营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介入并承担共同责任。
已有成绩并不预示未来教育的成功
但是,关于定义高水平教育体系的问题仍有待讨论。各国还希望确保自己的教育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未来做好打算。不确定的未来对当今的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必须增强其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能力。今天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做出贡献的东西,明天不一定是可持续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教育体系如何使学生为将来的蓬勃发展和创建未来做好准备?
为了开始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教育体系的维度,这些维度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衡量。通过收集可用的比较证据,我们可以将一个体系与其他高水平体系进行基准比较。这就是本报告试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体系做的事情。

作者 | 彭诗韵
文章来源 | 东钱湖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