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必需之物,根本无需金钱购买。」梭罗《瓦尔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来,在如今的浮光掠影中,愈显深刻。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购物节兴冲冲买回大堆打折商品,结果事后发现既非必需,也不是常用的,甚至很多可能是根本不想要的。
多余之物日积月累,放着碍事,看着碍眼。甚至有时感觉东西越多,负担越重!那么究竟如何取舍选择,才能让物品真正成为价值,而非负累?
本期就聊聊近年来风行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极简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做能简化生活和环境?以及「极简」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收获。如果你也曾为繁琐所累,那么一定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极简主义并非要你一无所有
而是要你穿越物质的海洋
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消费时代背景下

极简主义 Minimalism
正成为越来越多精英阶层的主动选择

这并非「苦行僧」式的自虐

而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和物质追求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极简主义者推崇的生活信条。摒弃多余的东西,简化繁琐的步骤,排除没必要的干扰,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把环境变得简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混乱而变化的环境下,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到值得珍视的东西,达到更加自由的生活状态,彻底实现「不为外物所累」。
STEP 1
究竟何为「极简主义」
谈到「极简主义」,其实我们的生活都与一个著名的极简主义者息息相关,他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乔布斯是一名「完美无缺」的极简主义者。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减少各种干扰。比如平时总穿同一款式的衣服,在产品设计上也尽量化繁为简等等。
据说,凡是乔布斯参与的会议,出席人数一定会压到最低。如果发现有不必要的职员在场,他会毫不留情地跟对方说:「你不需要出席这次会议,谢谢」。
由此可见,极简主义的核心
并不是要扔掉所有拥有东西
而是把无用的事物减到最少

「极简主义者」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在乎别人的目光而追求所谓的「物欲」,他们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的东西。正是更加珍视生活中重要的东西,「极简主义者」才会减少周围物品的数量。
那么,到底减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极简主义者的门槛呢?
答案是:没有固定标准。「极简主义」并非越少越好,也切忌不要比较谁留下的东西更少。「极简」本身只是一种目标或趋向,而不是一把固定的标尺
比如有个日本人叫村上慧,一直住在背在身上的塑料泡沫房子里;还有个人叫坂爪圭吾,他没有房子,拎着大手提包在城市里过着游牧般的生活 —— 如果非要比,你是绝对比不过他们的。
因此「极简主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毫无意义。「极简生活」应当实现的是一种自控的快乐,而不是刻意的束缚,否则,就是让精神走入了另一个「牢房」。
「极简主义生活」的标准无法统一,正如我们对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对人生本质的追求与回归,是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极简」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目的是帮你迅速找到应该珍视的东西。
那么,有哪些东西阻碍了你找到应该珍视的东西呢? 
首先是当前的社会环境。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打开手机,从微信到新闻客户端,从视频网站到购物网站,每天传输大量「垃圾信息」—— 标题抓人眼球,内容毫无价值,看完就忘,纯粹消遣。
研究显示,如果过于贪恋这种垃圾信息,就会变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无异。同时,过度依赖网络社交,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无论你身处何处,别人都能随时与你联系,只让人精神紧张。
结果,就如同一台老式电脑,突然被塞满了不必要的东西,还要同时在不同任务间切换,处理各种杂事,做各种各样的决定,自然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崩溃。
除了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比如说「适应性」。
适应性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困境中帮助我们更好地战胜挫折。可日常生活中,适应性所带来的习惯,会降低我们对所获得事物的满足感。人之所以不满足,就是因为实现愿望之后,随着习惯,欣喜感会逐渐退去。久而久之,习惯渐渐变成了理所当然。
例如送给小姑娘一个玩具戒指,她会非常开心。但没过多久就会厌倦,拼命存零花钱去买真戒指,得到之后又会厌倦;于是买更贵的铂金戒指。但蜜月期一过又不满足,最后即使得到了最昂贵的戒指,依然不会感到幸福。
于是,人们一方面为了幸福,而去不断追寻刹那的快乐和欣喜;另一方面,这种感觉又会在得到之后,很快变得习惯甚至厌倦。
为了更多地体验这种新鲜和幸福感,我们不断被欲望驱使,追逐更昂贵的东西,更优越的生活。最终陷入永不满足,永不幸福的怪圈。在这个无限循环里,逐渐迷失自我,变的迷茫和焦虑。
最后,本质上的社交心理,也会阻碍我们寻找到自己珍视的东西。
我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群居动物。各种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一旦脱离社会,就会感到不可抑制的孤独。这种孤独就如同警报,提醒我们回归群体。为了能在群体中生存,个体必需展现出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于是,我们天生就倾向向外界展现自我价值。
有些价值很好展现,比如身材、容貌这些外表的直接反应。可有些价值需要长期相处才能展现,例如温柔、幽默、勤奋、乐观、能干,这些内在价值无法直接展现。
那怎么办呢?于是人们就想方设法,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外在物品,间接表达或暗示。不自觉的通过物品向别人炫耀,彰显自己的生活品位等等。例如:身着高级定制的服饰,脚登限量版的皮靴,戴着今年新款的名表,开着价值不菲的豪车,就可以简单明了地向周围人表明,你家境富裕,生活优渥。
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我们认为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把物品当成自己。在追逐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沉沦物欲、迷失自我。
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这种价值观,会发现:
物品归根到底不过是工具而已,并不能代表自我,更不应为顾及他人眼光而存在。拥有物品的唯一原因只应该因为:确实需要。
如果不加控制,物品只会越来越多,生活被各种杂物占据,对最应该珍视的东西越来越迷茫,最终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果始终不能正确认清与物品的关系
我们会陷入盲目追求喜悦感的死循坏
也一定会陷入用物质证明自己的误区
STEP 2
如何做才能真正「极简」
如何从精简物品开始,慢慢组织和重建自己的生活呢?总体而言可以围绕以下重点来进行。
比如,要立即开始动手,明确没有什么是不能丢弃的,要把家里的死角清空,要丢掉整理和收纳的念头等等。这些处理办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东西。
舍弃是一门技术,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千万不要等待,先「扔起来再说」。要知道,并不是静下心来才能舍弃,而是舍弃之后才能静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东西」,「那天」就永远不会来到。
处理不必要的东西,最好先从显而易见的垃圾开始。为长期培养扔东西的好习惯,我们最好先逐渐积累成功经验,「先设定一个小目标」。
处理东西也是如此,例如丢弃空的快递盒、空瓶子、冰箱的过期食品,损坏的家电等等 —— 从这些显而易见的垃圾开始扔起。
接下来,是处理掉那些备用的东西 —— 同样的东西如果超过两个,一定有多余的。比如家里有三把剪刀,那么就处理掉两把。选择标准很简单,不喜欢、没用过或不好用的,就可以拿给有需要的人。
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想下去,也应该处理掉家里堆积的存货。比如打折促销时买的各种家居用品等,这些重复的东西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家里不需要太多库存,需要的时候随时添置即可。

下面是需要处理那些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看似「有用」的东西。比如,应该处理掉因为虚荣心而买回的东西。
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总是希望通过物品来展现自我价值。你需要反省一下,这个东西是真的需要或喜欢才买的,还是为了展现自己、满足虚荣心而买来的。这些为了虚荣心而采购的东西,会大量消耗你的精力。

还有一些东西,到底该不该处理掉,可能不太好判断,但也可以遵循一些标准。比如说:一年不用的东西请处理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会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会穿的羽绒服,或是明年夏天肯定会穿的泳衣,这些就留住。

但是很多一年或几年没用,也不影响生活的东西,已经说明其实你并不需要它们,所以请果断处理掉。日本著名极简主义设计师原研哉,就非常推崇「无用之用」的理念。这种哲学是说,越是空无一物的房间,越能让我们内心舒适。
在处理物品的过程中,你也许会遇到左思右想,确实难以下定决心的东西。怎么办呢?一个折衷的经验是,可以把无法舍弃的东西先拿出来,暂时把它隔离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你和它的关系。如果之后一段时间你都没再拿出来,多半就可以处理掉了。
在开始审视某个东西的时候,觉得无法彻底舍弃很正常。如果扔不扔一件东西让你反复思考了5次,那么就应该果断处理它。因为它已经开始在牵扯你的精力,还会让你纠结其他东西的去留,带来连锁反应 —— 所以,如果反复出现丢掉的念头,还不如立即做决定。

如果是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考虑放在二手网站出售。或者也可以把他们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收拾好后放在回收箱旁边,留给真正需要的人。要时刻牢记「极简主义」的核心,就是只留下必需的东西,处理掉多余的。这个过程会让你获得大量的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获得充沛的精力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STEP 3
「极简主义」给生活的变化
当今环境更加复杂,各种现实的矛盾、心灵的隐痛、阶层的分化等,让我们纠结、焦虑、困惑甚至恐惧,感到混乱和窒息。「极简主义」风潮背后,其实是我们渴望以一种简洁和纯净的方式,来调节、转换精神空间,从而获得解脱和自由。
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只身来到瓦尔登湖,自己搭建了小木屋。独居2年零2个月零2天后,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中国文人苏轼一生坎坷,官海沉浮。被贬黄州之时,一日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招待野菜,苏轼尝后,不禁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极简」并不代表苦行。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都渴望拥有更多。然而返璞归真,才能清空杂念,过简单自由的生活。
因为过得好不好,和你拥有物品的多少毫不相关。
当你开始简化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时间变多了。你会省去购物的时间,省去关注垃圾信息的时间,省去翻找东西的时间,甚至旅行都能达到「说走就走」的境界。
从物质到精神,人生每个维度都可以删繁就简,当操心的事物少了,更能将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让生活真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绛先生曾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而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毫无意义。
随着你定期清理掉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无处的物品、毫无意义的社交、虚情假意的友谊,会越来越清楚:什么才是值得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维系的,人物亦然。
与此同时,因为不用刻意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乎别人的眼光,所以是能够更专注于内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专心做真正热爱、能带来幸福感的事。
比如招待朋友之时,因为没有电视机和多余的娱乐,只能喝茶畅聊,交流的内容反而更深入丰富。这种珍惜平凡、内心宁静的生活,最终会带来身心的焕然一新,这也是极简主义生活之后的最大收获。
正如资深极简主义者,环保设计网站「treehugger.com」发起人 GrahamHill 所言:「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情感关系、经验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我的空间很小,生活却很大。拥有的更少,得到的却更多。
我们都不需要去「变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极简主义」在古典和时代之间找到契合点。将生活理解为干练和深邃的「少」,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内心,时间变得充裕,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最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久违的幸福。
References
1. 佐佐木典士 | 《我决定简单的生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乔舒雅 菲尔兹 |《极简主义》| 湖南文艺出版社
3. 埃里克 斯坦福 | 《极简主义改变了我》|中信出版集团 
4. 佛格斯 奥康奈尔 | 《极简主义:风靡欧美的工作与生活理念》| 人民邮电出版社
5. 安妮  珍布鲁尔 |《用极简主义改变生活》|浙江数字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极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彼得前书 3: 4|
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装饰,
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精品推荐


请人公告
「丹尼尔工作室」正在持续扩招,多个紧缺岗位等你来应聘。申请全职的,请在后台输入「招人」;申请兼职的,请在后台输入「全球招募」。请按要求,发送邮件给我们。诚邀海内外各路英雄豪杰的加入,尤其欢迎身怀绝技的精致的利他主义者。因当前人力有限,请务必耐心等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