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义》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租了一个教师单身宿舍住。一间房,一层楼共用一个卫生间。

隔壁是一个老婆婆,和她已经不年轻了的女儿一起住。
她们的房子,和我是一样的格局。对于一个单身女孩来说,住着当然没问题。
但对于母女二人,显然是拥挤了。
而婆婆还一年四季地,往家里囤各种杂物,空矿泉水瓶,纸壳,各种废品,这样一来,她们的房子就更挤了。
屋子里杂物堆成山,夏天时异味扑鼻。
人行其中,像昆虫在垃圾堆里爬行。
我曾问她:为什么要囤这么多东西?
她说:可以卖钱啊!
也就是说,在她看来,这些东西虽然一无所用,但都是可以变现的。而房子挤一挤没事,总有一天会空出来。
可实际情况是,我在那里住了两三年,她们一直贫困,母女二人一直蜗居一室,女儿一直没有男朋友,她们的房间一直肮脏、冗杂、狭小、臭烘烘……境况没有半点好转。
当时我很不理解:缺心眼儿吧这是!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至于吗?!
有些人可能会说:她们穷,肯定得找各种路子赚钱。
那我们来计算一下成本与收益。
收益是废品变卖的价值,很少,一个月几十块。
但是,代价却是惊人的:
1,居住条件的下降。宿舍变成垃圾场。0.1星级的享受,变成-10星的享受。
2,空间的被占领。没有阅读的地方,没有工作的地方,没有独处的空间。女儿的业余时间,等于虚度,无法真正利用起来,为自己赋值。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她会越来越短视,而未来会越来越残酷。
3,负面情绪爆棚。对生活、对自己都灰了心。女儿没信心去结交优秀的男生与朋友,大龄未婚,前途无望,母亲与女儿口角不断,互相看不顺眼。母女都成了对方的地狱。生活成了漫长的刑期。
这样看来,亏损远大于收益。
而婆婆还在囤囤囤,房子越来越挤,人越来越穷,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悲剧。
但这种悲剧,在你我身上同样发生。
比如说,衣柜里塞满了脏乱差的衣服,你一直舍不得扔;
微信里几千个乱七八糟的、从不曾交流的朋友,你一直舍不得删;
你有一个令你痛苦无比的老公或男朋友,但你却一直狠不下心分手,导致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备忘录里一堆不痛不痒的计划,莫名其妙的邀请,你一直不好意思说”不”;
你正在进行的工作里,你知道有80%,是对自己的职业与前途毫无价值的,但你一直不敢拒绝。
你想的是,总有一天,它们会变得积极起来,有用起来。
但事实上,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而你却一天天地,在为之支付机会成本。
你也许要说:其实它们也有用的啊!
没错。这些物品、关系、社交、工作或许有所收益,但收益甚微。
而你和婆婆一样,付出的代价更大:被它们消耗着空间、时间、注意力,导致自己一直重复着低质量的选择,低效的工作,低价值的回报。
格雷戈·麦吉沃恩以《精要主义》,对我们说了5个振聋发聩的字:更少,但更好。
因为更少,才能确保你更专注。
更专注,才能让你更成功。
世间物与事,多数是无意义的。只有极少数,才具有意义。
在无意义的多数,与有意义的少数之间,许多人会选择前者。因为,他们觉得面面俱到,多者兼顾,才是正确地做人做事。反正看起来并不难。
但其实错了。
你应该选择后者。只有后者,才能带来个人贡献峰值。
我曾经问过一个外企高管:为什么实习生都很难做出漂亮的成绩?
她说:这和心智、能力、经验都有关。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实习生处理了太多杂事,从始至终,都在多任务执行,精力分散,无法聚焦和深入,所以即使累得狗,也无法做到卓越。
这令我悚然而惊。
因为,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什么事都做,什么人都结交,什么关系都要讨好,结果,自己越来越累,还总是顾此失彼。
不是这里做不好,就是那里顾不上。
其实,不用成为全才,只需成为专才。
每个人来到世间,使命只有一个:做好最重要的事。
对于鸡肋般的关系、任务与工作,温柔而坚持地说“不”,不但不会得罪人,反而会为你赢得他人的尊重,也会为你带来工作的高效。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注意力与自律的著名实验。
他在一张桌子上,摆完了各种杂物。
然后把受试者分成两类。
一类人必然在杂物中反复挑选,做出一个选择。
一类人无须选择,随便看看就好。
接着,他请受试者们将手伸进冰水,并尽他们所能地坚持。
实验结果显示,无须做选择的人,其坚持时长,远高于必须做选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在杂事中做决定,耗费了第一组学生的意志力;而第二组学生因为没有多任务执行,意志力得已集中,于是更自律,更坚持,更有成效。
这一结果在其他实验中也被证实。
就是这样,决定越多,消耗的注意力越多。
任务越多,工作的成效越低。
生活上,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为未来,做无止尽的囤积。

但这种要“多,更多,越来越多”的心态里,只有恐惧,没有理性。
你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追求更多,而是自律地追求更少。
怎么个追求法?
记住三原则:
1,我只选择我要的。
2,只有小部分物品与事情是重要的。
3,我能购买任何物品,但不是所有物品。我能建立任何关系,但不是所有关系。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通过挑剔的选择,为自己赢得时间空间与精力,进而得到自由。
比如文初的婆婆,她最需要的,不是捡来更多的垃圾,而是需要扔。
而你,假如正被不好的物事所困,抛弃,就是最大的理性。止损,就是最大的赢。专注,就是最大的正确。
PS:
单篇稿费1000元征稿
大家在后台回复:
征稿
即可看到相关需求。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