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关注 “ML_NLP
设为 “星标”,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转载自 | AI有道

来自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

编辑 | AI有道 

本文仅作学术分享,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文处理


虽然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科研工作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般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会想当然的认为,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因而更有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发挥其用武之地。而现实却告诉我们,「逃离科研」大有人在。


作者:北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answer/735109576
来源:知乎


你说科研有啥好,论文没发人先老。

辛辛苦苦三四年,数据不出又白搞。

隔壁灯红又酒绿,寝室冰冷又无趣。

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

不要和我谈女友,女友不如我的手。

我为祖国做科研,哪有心思做舔狗。

心情焦虑睡不着,还比公鸡起的早。

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别人做过了。

痛哭三日泪洗面,无可奈何重新干。

翻烂多少故纸堆,终于有了新发现。

点灯熬油写论文,字斟句酌费精神。

一篇大作出炉来,我辈岂是蓬蒿人!

满怀信心去投稿,投了之后没信了。

大惑不解问前辈,告诉没人发不了。

出去家教攒了钱,去见编辑陪笑颜。

想着发了毕了业,当个老师真清闲。

到了大学才发现,一切事情没改变。

论文还得照样写,讲课学习不得闲。

工资奖金非常低,商场看价长叹息。

若是埋首做科研,怎么吃饭和穿衣。

我今作此科研行,劝君科研路上停。

先把生活照顾好,你又不能只吃草。

科研也要看运气,不是单纯靠努力。

不信且看成功者,背后都是小秘密。



作者:少司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answer/794064913
来源:知乎


聊一聊作为一个科研phd狗生活状态吧


因为签证的原因暑假不敢回国,所以和许多人一样都是留在学校继续磕盐。一年多木得回国,幸福感-5;


异国他乡,身边的交际圈本来就不大,而如果是像我这种不那么social比较宅的人的话,其实感觉会更深一些,日常娱乐活动和国内比会少很多,想看哪吒木得看,想去ktv人又太少,幸福感-1;


女(男)票在同一个地方的还好,异地狗幸福感就要-X;


早上起来可能会因为昨晚睡太晚然后起的很晚,到办公室发现同办公室的大佬已经早早到了写了好几页Note了,羞愧+1幸福感-1;


暑假没有课程,每天就磕(hua)盐(shui),合作者一直没有update,拿不到样品我也木得实验做,进度一拖再拖,只能搞搞理论,幸福感-1;


研究的方向没有进展,仪器可能又会坏掉修好久,出现了各种奇怪的结果无法解释,这都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幸福感-2;


刷最近的文章或者arXiv时候,发现认识的某某同学又有新文章了,隔壁大佬又发NS了,看着自己满是Bug的代码叹口气,感慨一下自己为什么那么菜,幸福感-3;


好不容易bug解决了有点结果了,仔细想想其实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无论是对人类探索知识还是对业界来说,大概率没有什么卵用,幸福感-3;


然后划水的时候发现某某同学转行业界,比如转CS去了google/microsoft等大厂,年薪几百k刀起,然后自己就会化身柠檬 = =,幸福感-1;


晚上回到家吃着千篇一律的照烧饭(因为懒好久没自己做饭了,近的地方又木得好吃的),看着B站的烧烤类节目人生一串强行下饭,好想回国吃好吃的,幸福感-2;


吃完饭不想去跑步,想起白天划水太多要不看看文献干点活吧,有实验就去xjb搞会实验,然后中间大概率会刷会视频什么的,洗漱一会就快该到正常洗漱睡觉的点比如11点多了。洗漱完睡不着,躺在床上会思考人生,比如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科研方向可以搞啊,能不能毕业啊啥时候能毕业啊之类的,然后失眠,失眠会到1点以后,最后听着郭于的相声(原来那些传统小段是真的耐听)慢慢睡着,幸福感-3.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失眠的经历,感觉我已经对褪黑素免疫了= =


所以你看啊,这么多因素,就很容易让人陷入低谷。除了众多答主提到的未来道路外,当下的生活也会更博士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其实对个人而言,即便如此phD的生活还是有许多许多乐趣的,而这些乐趣大都来源于科研本身


比如晚上失眠的时候想到一个绝好的idea,感觉做出来可以发Science (醒醒)。虽然最后往往发现不可行/实验太难/已经被做过了/没卵用,但是想到一个点时候的兴奋,或者突然理解某个东西时的感觉会让人有很大的满足感, 再加上导师nice的鼓励,日常的一些商业胡吹还有画大饼,嗯幸福感+10.


生活上也其实会有这样那样的乐趣,而这些则大都来自自己去探索新的方向。比如可以打打游戏,曾经打美服的王者农药打到全服前100高兴了一晚上;还可以去周围的一些活动,追追剧,玩玩吉他之类的╮(╯◇╰)╭  幸福感+N.


对最近的我来说N取决于最近打游戏赢了几局╮(╯◇╰)╭



窝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姓不姓福


作者:lemon cherry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answer/481698375
来源:知乎


看了评论和其他人的回答,正巧最近新一届诺贝尔奖又出来了,补充些个人看法吧。


观点1:大部分的博士生太弱鸡,逃离科研是优胜劣汰。我觉得,对也不对。从我带过的学生看,确实有很多不适合做科研:没有刨根问题的精神、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有些甚至基本科研方法都不能掌握。这是我认为他说的对的地方。但是任何教育阶段都有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博士生阶段也是如此。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些我们认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在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去金融、房产这些来钱很快的领域。甚至有研究生在读到第五年,稍微努一下力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自己选择转成硕士,理由是已经找好了银行投资部门的工作。这些人大都不是因为水平不行而转行,而是希望更快地获得经济独立。


观点2:你没拿到帽子,说明你没有价值。这个观点的直接反例很好找,屠呦呦在获得国际认可前一直在国内没有帽子,袁隆平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他论文发表13年以后的事了。帽子指“四青”以及各种“学者”“计划”的头衔,在现行制度下,帽子对科研人员的发展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一旦拿到帽子,各种资源都会向你倾斜,甚至会在主动找你。你想投资开个煎饼铺子融资都比别人容易得多。但是一来帽子有限的,二来在你拿到帽子以后,你会发现,你的大部分精力就没法放到科研本身上了,更多的是维护科研圈子的关系、寻找下一个科研热点,以及找项目养你的团队。


实际上,这个观点忽略的一点是:无论国内国外,科研产出的主力,是正在努力追求终身职位/帽子的青教、博士后和博士生,而不是已经拿到帽子的科研人员。如果这部分人人心浮动,仅靠全国屈指可数的有帽子的专家们,我国的科研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最近比较火的张小平离职事件也可从侧面证明这一点(毕竟他没有离开科研领域)。


如何看待西航动力研究所张小平离职一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927388


观点3:我国科研人员水平太次,大部分都在滥竽充数,不值得给高工资。今年日本人又拿诺奖了,18年拿了18个。很多媒体提到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的数量”人均科研人数是133,而我国是38。知乎上也有相关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3538024


也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那是不是我们的科研人员水平差呢?不一定。2018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里,日本有5所,中国有6所,比日本还多一所。日本的最高排名是东京大学的第28名,我国的清华大学则是25名,比东大高一点点。其他榜单的结果类似。也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少在顶尖人才的培养上,并不比日本差。


此外,这个观点没有提到的是,科研活动是要养闲人的,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安德鲁· 怀尔斯发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之前,普林斯顿养了他7年。在这白吃白喝的7年里,普林斯顿付出的是每年18万刀的年薪,而其所在的新泽西州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大概是不到10万刀。


当然,我们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像帝国主义那样全世界抽血来高薪养自家闲人做科研。不过,至少在当下尼基系数高到无法看清的大背景下,对普通科研人员做些安抚性的工作呢?比如趁税改的时刻,偷偷给我们多涨个三五百?


------------昨日已成东流水,引刀一割断离愁-------------


我在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实验室做科研,我们实验室,谦虚一点说,科研领域国内行业前三吧,基本每年都会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论文,还有若干国际标准,一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什么的。我博士毕业后留在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工作了8年。我实验室去年走了4位同事,今年目前为止已经走了6位,中间不乏副教授,而我们兄弟单位这两年连正教授都走了几位。不过这个问题有点大,另外我理解题主所谓“逃离科研”可能是指“逃离科研单位”,所以下面按我的理解说说看法。


先说一说“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是博士基数变大了,博士生门槛变低了。每年来我们实验室面试直博的学生不乏所谓985、211高校的学生,但是这两年连二本学校的毕业生都开始出现了,虽然也是年级前三。并不是说二本的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培养后一定不如名牌学校的学生(我就遇到过某top2高校学生面试的时候直接告诉我没有编过程不会C不会Java,当然这是个例),但是有些学校在本科阶段连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都没有教过,你让学生进实验室以后怎么和实际项目衔接?

其次是很多研究生并不适合科研,或者说科研相关能力的上限并不高。科研和其他工种一样,都有一定的套路,说白了无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研究生阶段除了实验室会开一些专业方向相关的讨论班之外,基本靠自学和自悟。导师的作用,在于帮你省掉了第一步,告诉你问题是什么,如果碰上负责的老师,会帮你分析问题,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思路和技能,只能学生自己搞定。这样导师岂不就是个甩手掌柜?不是。科研过程中,最难的是发现问题,俗称挖坑,而不是解决问题,俗称灌水。其次,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无论哪里的博士答辩评语,都会有一句:“该生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所谓独立科研能力,就是自己可以搞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流程。而然而这一点,很多学生并不适应。我的一个博士生就曾跟我说,老师我还是比较喜欢你给我安排具体的活,不然我总是不知道要干什么。给他安排了具体的活之后,他吭哧吭哧做完了,回来告诉我,办完了/遇到困难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问他遇到了困难,有没有解决办法?或者事情办完了,有没有改进余地?小哥统统答曰不知道。


博士生涯最长8年,一般5-6年,看起来长,对于科研来说往往也就一个到两个课题的时间。如果加上以上种种导致的额外时间的花费,学生在匆匆忙忙凑足了毕业的要求之后,自觉科研是个苦差事,自然也就不会继续了。


说完了“越来越多”,下面说下“逃离科研”。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毕业后继续留在科研单位的本来就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博士生毕业的就业大头,都是工业企业,无论你是藤校还是清北,都是如此。一方面是教职有限,欧美有些院系甚至有不出不进的口碑,容不下数量相对庞大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需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比如微软谷歌BAT都有研究院,比如各大药厂都有研究室。这也是我为什么将题主所谓“逃离科研”理解为“逃离科研单位”。实际上大部分博士的工作,无论在高校还是企业,都是研究性质的,做的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其次,“逃离科研单位”最直接的原因,很多答案都说到了,钱。我们实验室所在的研究所,算国家事业单位,实行三元工资制,即工资+津贴+绩效。其中工资和津贴属国拨,副高一年5万,正高,也是一年5万。绩效则由所在实验室出,以我们实验室保守估计大概全国前三的水平,副高每年能拿到10万,也就是说副高一年总共15万的收入。而我们所周边的房价是9万一平起,还是那种房龄比我年龄还大的老破小。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毕业的薪资水平,大概在硕士生30万,博士生50万的样子,这两年通货膨胀了,大概更高些。最近才走的一位同事,副高职称,去了国内行业领先的企业,年薪80万+,我们实验室老板觉得给低了。


然而钱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当前科研制度对科研活动的掣肘。上级领导曾经给年轻员工开过关心民生之类的座谈会,席间不少青教表示,只要能有我们硕士毕业生的待遇就满足了。没钱,大不了不结婚不买房子(我们实验室不少30多岁没成家的),然而做个科研还处处受限制,这等于剥夺了科研人员最后的一点小爱好。


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拨或省部级的项目,一个小规模团队,2-3个老师,3-4个学生的配置,一年的基本运营费用是100万。而现在的立项越来越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趋势,导致经费越来越难申请。比如原来863计划每个领域定10个方向,每个项目项目100万,各家拼脑洞拼积累,能不能中基本看申请书写的好坏;现在科技部把10个100万集中起来作为一个命题作文的专项,10家单位组一个团队,两个团队相互PK。看上去区别不大,实则千差万别:组团的10家单位,不说有滥竽充数的,起码水平不可能一样,而最终过审,基本靠牵头单位拼凑各家工作的水平。此外,如何组团,谁进谁不进,基本牵头单位说了算,如果科研思路和牵头单位不一致,牵头单位也不会要,否则项目怎么实施?再次,专项一般分一二三期,如果第一期没有进到获得批准的团队里,基本上就告别这个方向的项目了。于是现在造成项目申请竞争异常激烈,背后打点评审团队算是客气的,团队间相互下黑手的,甚至还有单位内部同室操戈的。一不留神被踢出圈子,做好三四年吃糠咽菜的准备吧。

历经千辛万苦项目申请下来就万事大吉了么?并不是。科研是要花钱的,怎么花钱则在申请书里做好预算。预算到什么程度呢?小到一个优盘,每次出差打车的钱,条条目目都要做足,不然就无法支出。做足条目还不算完,报销的时候还需要写明事由和提供证明,包括每次打车从哪里到哪里,停车停在哪里去的哪个单位,为什么要买机器为什么不买国产的机器,为什么要去开会开哪个会,等等……无法提供证明和票据,钱就只能躺在账上,等到项目结束时被拨款单位收走。下次如果再申请项目,申请的经费会按之前项目被收回的比例砍掉。重要的是,科研是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活动,而花钱却要靠项目开始前的确定性的预算。如果预计去参加的会议论文被拒了怎么办?如果研究到一半发现思路不可行,需要换实验仪器怎么办?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打报告申请,从实验室到依托单位,从依托单位一层层交到拨款单位,然后等,有限的科研时间就这样消耗在行政和财务审批中。


最后,科研是要允许失败的,然而科研项目却不允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里倒是允许给探索性的项目立项,但是给多少钱呢?不到20万,刨去房租水电学生工资各种交流发表文献,剩下的钱也就够买台PC。于是一个套路就是用已经获得的成果或者预计即将产出的成果拿去写申请书,然后拿获得的经费支持下一步研究,如此鸡生蛋蛋生鸡。但如此的话,第一只鸡从哪里来,空手套白鸡么?


干的不开心,经济压力大,自然走的人就多了。如果说科研单位有什么优势的话,我们比企业要轻松。我阿里的同学每天加班到晚上1点,我到12点。


作者:未名笑笑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597382/answer/615844371
来源:知乎


今天看《国富论》看到一句话,用来描述读博期间的那种懒散,无所事事的状态十分贴切。


当然,我只是指对科研早已没有兴趣,浑浑噩噩度日,以致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暂时找不到确切方向,自我打击自信心的这样一群人。我也不例外。


“长期学徒制并不能使青年人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个计件的短工倒很可能很勤奋。因为他从他的每一份努力中可以获得利益。而一个学徒可能懒惰,而且几乎总是如此。因为他勤奋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好处。在低等职业中,劳动的乐趣全在于劳动的报酬。谁能够最早享受到劳动的乐趣,谁就可能最早品味出它的滋味,也就能在早期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个年轻人如果长期从劳动中得不到利益,很自然就会对劳动反感。从公共慈善团体送去当学徒的孩子们通常学徒期比一般的要长,他们通常也变得非常懒惰而无用”


亚当·斯密其实是在阐述当时欧洲的长学徒制度的弊端。当时的欧洲大部分由联合组织的行业为了垄断,都制定一个学徒期,一般为7年,只有通过足够时间的培训后才能进入这些行业。所有这些联合组织统称为university,如锻工university,缝纫university。学生与学徒在古英语中也系同义词。


这段话生硬地搬过来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他讨论的是所谓的“低等职业”,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学校。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会被经常教育要学会延迟满足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这句话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或许在于,尽管博士期间备受打击,却还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的“利益激发点”一旦被激活,你就会变得勤奋,变得energetic,也才能开始展现自己一直被压抑的才华和热情。



下载1:四件套

在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公众号后台回复“四件套”

即可获取学习TensorFlow,Pytorch,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四件套!


下载2:仓库地址共享

在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公众号后台回复“代码”

即可获取195篇NAACL+295篇ACL2019有代码开源的论文。开源地址如下:https://github.com/yizhen20133868/NLP-Conferences-Code


重磅!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交流群已正式成立

群内有大量资源,欢迎大家进群学习!


额外赠送福利资源!邱锡鹏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pytorch官方中文教程,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学习笔记,pandas官方文档中文版,effective java(中文版)等20项福利资源

获取方式:进入群后点开群公告即可领取下载链接

注意:请大家添加时修改备注为 [学校/公司 + 姓名 + 方向]

例如 —— 哈工大+张三+对话系统。

号主,微商请自觉绕道。谢谢!


推荐阅读:

工业界求解NER问题的12条黄金法则

三步搞定机器学习核心:矩阵求导

神经网络中的蒸馏技术,从Softmax开始说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