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戎评
ID:rongping898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戎评相信,对于这首《悯农》,咱们在座的各位读者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对于这首诗作者“李绅”的私德我们暂且不论。
仅仅从诗歌本身出发,一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强烈转折,可谓深刻的揭露了社会不平,农民遭遇残酷剥削而食不果腹的疾苦!

毫不夸张的讲:
“李绅”的一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可谓是道尽了长达数千年“农业社会”里中国人“吃饱饭”和“饿肚子”的密码。

然而,随着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大潮下,中国人口总量在短短几十年间的几何式“暴增”,曾贯穿千年的饱腹“密码”,逐渐开始变得失灵
                   ——相较于驻足于现有生产力的“吏治清明”,当“无闲田”与“万颗子”客观上已经无法饱腹越来越多的人口时,如何将一亩田化为十亩田,如何将万颗子化为十万颗子、百万颗子,成为了破除“内卷”的唯一出路!
1
中国“饭碗”破局新希望
2020年10月16日。

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的当天,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团队”,刚刚完成了对青岛、潍坊、温州三地试验田的收割称重。
至此,袁隆平团队2020年度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山东、黑龙江、浙江等省、自治区种植的10万亩海水稻,全部完成产量测评。
结果相当喜人。
温州瑞安基地中编号为yc-2002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了320.78公斤;
潍坊基地中编号为yc-2003的耐盐水稻,亩产达到了625.3公斤;
青岛基地中第五期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亩产,则达到了惊人的739.7公斤!
.....
据悉,在此次袁隆平团队广布祖国东西南北各实验基地的10万亩海水稻产量测评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实验基地的海水稻测评,亩产均“超千斤”,最高达到了739.7公斤、其他各实验基地平均亩产,则达到了500公斤!
三年前袁隆平的“短期目标”
所以,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容我先激动的做个“剧透”,就一个字:
            牛!

2020年9月2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的海水稻试验田的各项数据。
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实验数据,戎评大致可以推测出,兴安盟试验田,可以说是此次袁隆平团队10万亩海水稻实验项目田的一个中间值
                ——此次兴安盟2.8462亩的试验田取样采割稻谷鲜重1860.25公斤,按照农业部测产标准去除杂质和水分含量之后,折合干重为1601.86公斤,平均亩产533.95公斤!
这个产量数据,略高于此次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的平均亩产,在考虑到极端环境下“风险性试验田”的数据拉低后,兴安盟海水稻试验田的实验品种,应当是下一步海水稻市场化投放的中坚品种。
中国海水稻科研市场化的“希望品种”我们找到了,接下来再来看一下他的“科技含量”。
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公布我们可以得知,地处北纬46°的兴安盟试验田,测试得出土壤pH值在8.8至9.6、盐度含量在5—6‰。
众所周知,根据土壤的性质划分,当一块土地的含盐量在1—3‰的时候,这块土地属于轻度盐碱地;当这块土地的含盐量上升到3—5‰的时候,这块土地则属于中度盐碱地;而当这块土地的含盐量继续上升到5‰以上的时候,这块土地则属于重度盐碱地!
显然,结合此次兴安盟海水稻试验田的实地土壤和采收数据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海水稻适应性这块上,目前中国的主力农业科技,已经实现对中度盐碱地的覆盖,并继续向重度盐碱地发起挑战。
当然,戎评相信看到这里时咱们的部分读者还是“懵”的,但是你可知道,就在你懵逼的这几秒,你手中的饭碗已经悄悄地变得“更稳”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30日,中国各类可播种的农田土地面积为17.41亿亩。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9年时,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达到了98.75%,综合粮食自给率在85%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
在当下中国17.41亿亩农田土地的基础上,中国倘若想要实现100%的综合粮食自给,需要再增加农用土地2.1亿亩!
但是,在2.1亿亩土地需求的“绝对粮食安全”需求下,我们看到的却又是在各种需求下,中国耕地总量的连年减少....
停止社会发展,罔顾自然平衡坚持去挤出2.1亿亩耕地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地方协调、长远利益,既得不偿失,又困难重重。
土地哪里来?
很幸运,广袤的国土疆域和前瞻性的科研立项,成功为我们规避了饭碗上的“内卷”。
2
向天要地“15亿亩”
根据中国地质研究所的实地勘测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国境内目前存在着8块成片的大型盐渍区,总计覆盖面积达15亿亩!
而在根据水热、盐碱含量等标准进行筛选后,中国八大盐渍区中,最有希望成为“2.1亿亩农田候选”的,有以下五块。

1、东部滨海盐土与海涂。
这块盐渍区,包含了绵延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中国东部滨海地区浅海滩涂地,总计2.1亿亩。
虽然,目前长江以北的沿海滩涂由于土壤盐分高(辽宁部分沿海滩涂含盐量可达到了30‰),依旧无法被现有的海水稻品种所适应,但是在整个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降水量偏大土壤淋洗作用强,部分地段滩涂土壤含盐量最低可至6‰,近亿亩的长江以南沿海滩涂地农业化利用,可谓前景无限!
2、黄、淮、海平原盐渍土
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山东及天津等内陆地势坑洼处,由于长期的积水蒸发结盐,该区域形成了大约2000万亩含盐量在10‰的重度盐碱地。
不过,与沿海滩涂的匀质含盐土壤有所不同,黄、淮、海平原盐渍土的盐结皮厚度多数仅为1-2厘米厚度,在3厘米以下,土壤盐分含量便能够低至4‰左右!
3、东北平原盐渍土
据2019年东北三省政府的土地统计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目前总有盐土和碱土4795.9万亩。
与黄、淮、海平原盐渍土形成原因一样,东北平原的盐渍土也是因为地势坑洼长期积水而导致的蒸发结盐,在经过简单的土地深翻引水灌溉后,相较于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地力贫瘠,土壤质地黏重、富含有机质的东北四千余万亩的盐渍土,将有望成丰收稻田。
盐碱地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4、半漠内陆盐土
这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内蒙的河套灌区、宁夏的银川灌区、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准葛尔盆地等。
可利用开发的土地面积保守估计在6000万亩以上,未来主要困扰“海水稻”开发推广的主要原因,可能会集中在灌溉用水不足的问题上,相关水利工程的建设,刻不容缓!
5、青新极端干旱盐土
这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保守估计能够达到上亿亩。
不过,与前项的“半漠内陆盐土”的开发难点一样,青新极端干旱盐土同样存在着灌水不足”的问题,且在现有条件下,几乎没有解决办法。
不过,考虑到“半漠内陆盐土”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倚靠跨区域的大型水利设施,青新极端干旱盐土的利用方案在结合其自身实际之后,目前可行的大致有AB两种方案:
A方案:藏水入疆,红旗河工程。
2018年,新华网一篇题为《院士专家共商“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的报道文章,正式澄清了此前有关红旗河工程是民间谣言的声音。
那么,什么是“红旗河工程”?

简单的说,所谓的“红旗河工程”,指的是将海拔2558米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设为取水点,然后沿途继续截取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的水源,然后在自流509公里后进入怒江,以隧道形式穿越横断山脉、借道澜沧江进入金沙江,再以隧道明渠,借道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白龙江、渭河、然后再借道黄河,直达河西走廊!
接下来,再以明渠开掘为主,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到达阿尔金山、昆仑山的山前平原,再穿越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到达和田、喀什。
工程全程6188公里,刨除沿途借助的自然河道200公里,全程需要人工凿河近6000公里,横凿横断山脉、秦岭山脉,其工程量之大、工程难度之艰,可谓前无古人!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红旗河工程”的可行性依旧处于论证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倘若红旗河工程一旦开通,其年预估600亿立方的调水量,将在我国横跨半漠内陆盐土、青新极端干旱盐土的西北内陆地区,形成一块面积至少达3亿亩的引水灌溉区!
这一灌溉区,在经过简单改造后,可被全部用于现有技术下的“海水稻”种植。
B方案:以疆济疆,“海水稻”耐盐碱性更进一步。
事实上,颠覆认知的是,中国内陆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其实并不缺水。
或者说,以新疆为代表的中国西北半漠内陆盐土和青新极端干旱盐土地区的“缺水”,缺的只是维系传统作物和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含盐量在1‰以下的淡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因为“极度缺水”,中国青海省会西宁常年位居“国家重度缺水城市”名单前列。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仅仅就在距离西宁80公里的地方,便是容水740亿立方米,有着中国最大内陆湖之称的“青海湖”。
抱着水罐子说没水喝,是什么导致了西宁的用水窘迫?
其实原因说来也简单,与我们日常饮用的含盐量在1‰以下的淡水有所不同,青海湖湖水的含盐量在6‰左右,属咸水湖。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日西宁的窘境,就是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尤其是处于疆藏边缘的“青新极端干旱盐土”区,上亿亩土地自古以来难以得到开发的根本原因
                 ——有土,但是是传统农作物难以生存的盐碱土。
                 ——有水,但是是通俗生存用水中堪称毒药的咸水。
破解之道在哪?
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公布我们可以得知,此次袁隆平团队的“海水稻实验项目”中,地处北纬46°的兴安盟试验田,测试得出土壤pH值在8.8至9.6、盐度含量在5—6‰。
事实如此:
挂名“海水”的“海水稻”或许无法在盐度含量35‰的海水中长时间存活,但是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内陆,在含盐量6‰左右的咸水灌溉下,即便是现有技术成果下的“海水稻”,在理论上也是完全可以存活的!
当然,很多人会提出老一套的“土壤持续盐碱化”的问题
                ——在此前的藏水入疆“红旗河工程”中,有人提出低降水量下持续的灌溉-蒸发-下渗,将导致水体中的盐含量被不断蓄积,在日积月累中,将加重土壤盐碱化度,乃至彻底毁坏中国西北土壤。
淡水灌溉尚且如此,使用含盐量6‰左右的咸水进行灌溉,”情况岂不更糟?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戎评看来,这一切的担忧之所以会出现,主要还是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稻作农耕阶段!
这并非妄言,而是有例可循。
2018年,凭借“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成功创造出了旱地亩产稻米800公斤的农业奇迹!
与传统水稻种植的“大水漫灌”有所不同,采用膜下滴灌栽培的方式,农八师不仅使得曾长期困扰沙质土壤水稻种植的“渗漏”问题被顺利解决,在节水、节肥下,农田土壤的含盐量竟然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客观上起到了盐碱灾害治理的作用...
事实上,这种“植物吸盐”的情况,并不令人意外。
草木灰,就是“盐”

早在2012年时,中国新疆便已经开始通过对抗盐碱指数达到11.5‰的杨树培育,进行生物盐碱灾害治理!
在多年的实验下,包含怪柳、白刺、蔓荆、罗布麻等多种囊括木本、草本的特培盐碱灾害治理经济作物,已经被广泛的用于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生物盐碱灾害治理领域。
在此之下戎评相信,随着我国“海水稻”技术在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配合西北地区疆藏地区储量巨大的咸水资源,在膜下滴灌旱田栽培与多种生物盐碱灾害治理作物定期轮耕的多重配合下,沙漠戈壁种稻,中国人端稳自己饭碗的梦想,并不会太过遥远!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1986年,陈日胜陪同罗文烈教授普查广东遂溪县虎头坡海滩的红树林资源时,盐碱滩涂上一株比人还高的“野生稻”,引起了这两人的注意。
在经过仔细查看后,经验更为丰富的罗文烈教授当即断定,这株比人还高的“野生稻”,是一种从未被发现的,可以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繁育的野生稻新物种。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有众多的野生稻品种,只不过没有被发现罢了。这是一个新物种,是非常宝贵的,你发现了它,一定要设法把它保存下来。
临别之际,依旧放心不下的罗文烈教授一遍又一遍的叮嘱着陈日胜,一定要收集好那株野生稻的稻种....
             ——整整28年,围绕着那株偶然发现“野稻”的522粒种子,陈日胜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劳作在试验田的泥泞之中!
值得吗?
答案是“值得”的,事实上,早在陈日胜发现那株野稻30年前的50年代开始,中国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便已经开始了“耐盐碱水稻”的相关研究,而作为后续的跟进支援,从70年代开始的时候,中国江苏农科院也开始了有关“水稻耐盐碱性”的研究。
为了找到一株好的“耐盐碱母稻”,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各相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可以说是走遍了中国各地的水稻产区....
到1985年陈日胜发现“耐盐碱野生稻”前夕,历经几十年筛选培育的中国各农科所,已经培育出了100多份中轻度耐盐碱的水稻品系,其中的3个品种,更是已经在江苏滨海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然而,就是这些耗时整整30多年的“心血”,却只能在盐含量4‰的中轻度盐碱地中生长,且产量还只有可怜的两百多斤....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天命如此”的时候,在某个偶然的瞬间,一株比人还高“野生稻”的偶然发现,可以说是继续了新中国农业人30年的心血。
                        ——在中国各农科所“耐盐碱水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522粒品质优良的“耐盐碱母稻”稻种的陈日胜,终于在近30年的呕心沥血下,成功的培育出了耐盐碱度达5‰,亩产稳定增长至300公斤,初步具备了市场推广种植价值的“海稻86”!
然而,不知是处于何种考虑,在“耐盐碱性”和“亩产”上终于取得了双重突破的陈日胜,却主动的向国家农业部的技术专家发起了邀请。
而这些被邀请的专家名单中,赫然就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的助手马国辉研究员....
一朝闻名天下知。
2014年时,在国家农业部多名专家的联合鉴定下,发展前景广阔、战略、经济价值无可估量的“海水稻项目”,得到了到场专家的一致赞赏!
在消息传出后,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即向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的万钢亲笔书信称:
我认为,(陈日胜)海水稻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与(我)当年发现的野生水稻不育资源有着类似的战略意义。
建议科技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建立海水稻研究与利用专项课题,组织相关研究单位进行协作攻关,开展海水稻的系统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由此,一个关乎中华民族“永不挨饿”梦想的接力棒,在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下,正式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截止今年收割称重,在各项资源及人力的密集投入倾斜下,中国“海水稻”研究项目在袁隆平团队的助力下,成功从2014年300公斤的最高亩产,增长到了最低亩产300公斤、最高亩产739.7公斤、平均亩产500公斤的优异成绩!
此外,在耐盐碱度上,也从2014年的5‰,增长进步到了如今的6‰。
戎评相信,对于袁隆平团队如今所取得的“进步”,从前辈手中接过了“海水稻”,然后在近30年的默默无闻后,又毅然选择了将梦想继续传承下去的“中国海水稻之父”陈日胜,一定是及其欣慰的....
原因无他:
与希望“禾下乘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中国海水稻之父陈日胜,同样也有着一个祖国大江南北处处稻田的崇高梦想!
从黄河之滨的一个渺小部落,再到横跨南北雄踞世界的大国上邦。

戎评想,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璀璨不止,其秘诀概莫如此
                     ——袁隆平、陈日胜、以及无数曾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30年苦苦寻找只为一株稻种、5000年历史长河只为文明存续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一个个叫得上名字以及叫不上名字的人,共同堆砌和守护了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文明奇观!
犹记得基辛格曾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