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麦当劳对一次性餐具收费的新闻蹿上了微博热搜。
9月1日,深圳上线新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深圳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除了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要求,对餐饮企业也有严格规定。
为此,深圳麦当劳借着响应生活垃圾分类条例的时机,宣布自9月15日起不再提供免费餐具,叉子、勺子、筷子等餐具的使用,顾客需额外支付0.5元。麦当劳方面表示,此举是助力环保,响应政府号召收费提供一次性餐具。
新规实行之后,无论是在深圳麦当劳的外卖点餐平台还是门店中,都增加了一个是否选择一次性餐具的新选项。一次性餐具的售价0.5元,同时标注显示每单仅需点一份,餐厅会根据订单餐品提供对应餐具(刀叉勺)。
加收费用=环保?
对一次性餐具收费,深圳不是第一个这样规定的城市。
经常点外卖的人可能早已发现,外卖平台上的很多商家,早就开始把是否需要餐具,作为下单前的必点选项。如果选择需要餐具,商家就会多收几毛钱。
而早在去年7月,上海就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违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今年5月1日起,北京也开始要求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刀和叉子,外卖平台则默认“不勾选=不需要”模式。
根据条例规定,这三地的一次性餐具收费规定都是与垃圾分类规定配套推出,推行的缘由都是“让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
商家通过收费手段达到环保效果的方式,也让许多消费者对实际可能发挥的作用产生怀疑。
对于外卖平台的一次性餐具收费,大部分消费者都表示可以理解,因为叫外卖的使用场景下一次性餐具的可取代性很强,所以当时并没有引发舆论轰动。而此次麦当劳加收一次性餐具费用则引发了网友争议。一些网友对收费做法表示支持,因为收费可以减少一次性餐具的需求,有利于环保。而也有不少多数网友则认为,麦当劳只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变相多收费,无法让人感觉合理。
“麦当劳里要用到餐具的餐品不太多,早餐的粥和麦旋风才会用到勺子,大家到店用餐不会专门带上个勺子,这就等于变相强制消费者花钱买一次性餐具了。”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这样也没法做到从源头减量生活垃圾,“勺子该用的还是得用,只是变成了要花钱用,这样对环保起不到多大效果,只是让商家又多了一个多收钱的理由。”
在大多数网友看来,像麦当劳一类的餐饮商家,在餐品定价中,其实已经包含了原料成本、服务费用、包括餐具在内的运营成本,一次性餐具本来就不是免费提供的,现在加收餐具的钱,那就应该在餐品价格中减去原来餐具的钱。
环不环保难说,但直接的经济收益全让商家给先占了。有媒体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项投票,“你愿意为一次性餐具付费吗?”参与的4.4万名网友中,有2.6万选择了“不愿意,得下调菜品价格”。
其实这和前不久的iPhone12手机对充电头和耳机不再免费配备,如有需要请自行购买的做法如出一辙。iPhone12出来的时候也是打着环保的旗号,表示配件中不再有充电器和耳机,对此iPhone高管层表示,作为iPhone用户,谁家里没有一两个方块头。
配件不再免费提供的理由是以“公益环保”为旗帜进行额外收费。但是这完全没有考虑到有的人是新用户,没有充电器的话依然要从第三方购买,除了增加消费者的额外花费,实际并不能达到环保的效果。
价格杠杆前车之鉴
新规推行后,除麦当劳外,还有多家知名餐饮店积极响应。包括红荔村、星巴克、永和大王等多家知名餐饮店纷纷对一次性餐具开启收费模式。
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生产和消费,素来是推进环保的惯用手段。此类做法,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年前开始实施的“限塑令”。都是通过将某种产品的使用变得“不方便”,来倒逼消费者尽可能延长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从而在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事实上,2008年推行的“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说明,选择有偿使用不利于环保的用品,实际可以达到的效果可能不如想象中大。
施行十多年,“限塑令”的名存实亡,并不太令人意外。我们甚至随便就可以找到N个理由来解释这一切。比如,塑料袋的售价通常只有几毛钱,这导致了消费者难以产生足够的“花钱痛感”;再比如,国人中的绝大部分都尚未培养起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顺手购买塑料袋几乎就是“刚需”……考虑到这些具体因素,“价格杠杆”的失灵似乎没有太大的悬念。
比较而言,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购物袋的消费逻辑其实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一次性餐具的“刚需”属性还要更强一些。毕竟,此类餐具创造了一种相对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往往也没有合适的替代品。据此基本就已经可以预见,即便要求餐饮单位对一次性餐具收费,想必也很难减少其使用量。
在一次性塑料餐具这个领域,由于消费者长时间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掉,所以单纯的限制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而不限制该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减量效果,反而可能促进了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
从实际效果来看,曾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反倒成了某些大型商超的摇钱树。那么,现如今“限塑令”的故事会否再原样重演一遍?这着实有待追问。
规则需要“循序渐进”
“餐饮单位不得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之类的规定,除了承担“价格杠杆”功能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宣示官方对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抑制性立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公共宣教和公共引导。可尽管如此,职能部门还是应该做好准备来应对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在付费不足以抑制消费的大前提下,对于“一次性餐具”的治理到底该何去何从?
就麦当劳这一案例,很多网友留言都提出了实际消费场景中的两难,这种两难也是有关新规异议的主要表现:对于一些必须使用餐具的食物,商家如果没有替代方案,一味要求消费者在商品原价的基础上再额外购买餐具,恐怕不仅不会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还会引发消费者反感。
以抬高消费者成本方式来支持环保的形式,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应该考虑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比如增加可循环餐具使用率,以纸质等可回收一次性餐具来替代(比如纸质吸管、纸质小碗、勺子等),增加环保可回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当然成本过高,店家还是喜欢让消费者承担)等,而非变相靠收费手段来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
再往深一层,也许真正需要纠结的,并不是该不该推行“一次性餐具付费使用”。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既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者制造了额外的垃圾、增加了环境负担,那就有理由为此“埋单”。真正需要厘清的是,这笔由一次性餐具所产生的“费用”到底该如何分配?换而言之,这笔钱是留置于餐饮单位而直接成为企业收入,还是继续向上流动而转化为公共部门的环境治理资金?对此,必须事先给出周全安排才是。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演“限塑令”沦为“卖塑令”的尴尬。
从逻辑上说,如果认同环保是共赢的行为,就需要各方在其中分摊环保的成本。因此,在“不得免费”之外,不可忽视“循序渐进”的原则,尤其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服务配套,这才是“全民参与”的根本。
增加成本不是目的,培育新的习惯,各方共同发力降低一次性餐具使用,才是“环保令”的最终目的。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