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案例,窥探银行转型难题与资产质量风险
本文由「轻金融」出品 作者:尚志科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文中把银行名字隐去了,将其简称为【A行】。当然,如果细心,找到是哪家应该不难。
近期随着年报发布,银行的2019年区域经营情况浮出水面。其中一家股份行【A行】的北区经营情况很扎眼,继2018年亏损51.46亿之后,2019年又亏损了50.72亿。
也就是说,这一个区,在两年时间里亏损了超过100亿。考虑到这家银行2019年净利润才280亿,这个亏损的幅度着实惊人。
在这个巨额亏损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根据年报中有限的数据一探究竟。
一、资产减值损失几乎等于营收!
先来看该行2019年年报、2018年年报中的各区域经营情况。
2019年,该行北区的营业收入为146.5亿元,比上一年还增加了29.3%,而53.55亿元的营业支出却几乎不变。然而,为何却出现了巨幅亏损?同时也成为该行唯一亏损的区域?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有高达143.41亿元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也就是说,【A行】北区在2019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营业收入的规模几乎相当。收入全都计提减值损失了,不亏损才怪呢。

2019年各区业绩
颇为巧合的是,在2018年,该行的北区,也是因为129亿元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导致亏损了51.46亿元。
连续两年亏这么多,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亏损还不变,北区真是拖了这家银行的后腿。

2018年各区业绩
先来看看资产减值损失是什么东西?这是银行针对信用风险计提的减值准备,用以应对要发生的风险,也就是用于弥补资产损失的准备金。可以看出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
对于不同类别的贷款,最低计提标准也不同。比如正常类计提比例1%,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25%;可疑类计提比例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一般来说,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都占到资产减值准备的95%以上。
2019年,该银行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595.27亿元,同比增加116.56亿元,增幅24.3%;其中,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532.88亿元,同比增加96.31亿元,增幅22.1%。
从上表不难看出,该行“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24.3%的增幅,大大超过了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增幅,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其资产质量压力。
二、零售坏账风险暴露
该行北区的资产减值损失提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资产质量问题。
从该行的区域划分来看,“北区”以京津冀为主,还包括了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地。
2019年,我们曾全面整理过各家银行亏损区域情况,以此发现银行业两个经营雷区:银行最怕的两个区域,一个可能是东北,另一个可能是环渤海。与该行的北区重合度较高。
从该行北区的经营指标来看,2019年吸收存款45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了29.6%;存款占比18.9%,比上一年提升,存款指标向好。
从北区的贷款情况看,2019年末3386.76亿元,同比增加了13.6%。而北区的不良率下降了0.59个百分点,最新不良率为2.69%。这可能是源于存量不良贷款出现大幅核销或处置,不良贷款余额从97.8亿元下降到91.1亿元,因而不良率出现下降。
不过,对于北区的其他经营情况年报中很难了解到。具体的原因,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数据来证明。
从该行整体资产减值损失的类别来看,有一个数据很值得注意,即零售金融业务资产减值损失从166亿增加到了270亿元;相比之下,批发金融业务资产减值损失从324.84亿元微增至330亿元。
不难看出,资产减值损失比2018年大幅增加的来源,是零售金融业务。
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问题是,该行2019年的零售金融业务的收入增加了180多亿,但是净利润只增加了23.6亿,零售金融业务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利润都被资产减值损失吸走了。
这一问题,体现在业务收入占比上,是零售金融的营业收入从53%提高到了58%,但是净利润占比却保持不变。
而从对公来看,该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采掘业(重工业)、制造业和商业,占不良贷款总额的39%。该行表示,能源业不良率上升主要是受贷款规模下降影响,采掘业(重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和社会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业不良率上升主要是受个案影响,整体风险可控。
最近,零售之王的一个反思刷屏了,“零售的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市场都说零售占比高的银行抗风 险的能力强、波动小,市场比较喜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零售的占比越高越好,特别是这次疫情让不少银行重新思考零售业务的定位。
该行的案例,某种程度上也在说明这个现象,零售转型并不比大家想得那么容易,如果资产质量不可控,转型越激进,埋藏的风险也越严重。
三、银行调节利润的指标
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指标,通常还被认为是银行调节利润的指标。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2019年11月提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拨备和资本充足,银行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
根据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各家银行调节空间较大。因此有观点认为拨备计提是银行调节利润的“好工具”。
但是调节利润,不一定代表大幅隐藏利润。
去年财政部对《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进行修订,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不过,目前拨备覆盖率高于300%的银行并不少,显然这一指标尚未严格执行。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是银行增加净利润的重要因素。
在资产质量恶化的时候,资产减值损失会大规模吞噬利润;当资产质量好转,就变成增利因素。
如果把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规模和净利润规模做比较,有些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规模是净利润规模的数倍,有的占比就不到50%。
该行就表示,2016年至2019年,累计计提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68亿元,其中2019 新增计提595亿元,同比增加116亿元;累计核销贷款1626亿元,其中2019年核销476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
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短期可能被掩盖,但是长期而言迟早会暴露。

声明: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人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持有银行股。
【轻金融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