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时代的‘病人’”的写作题材,本文记录了一些暴露人性的细节。。“圣母”们不要急着发慈悲说“学生还是孩子,家里穷。” 能来读大学的,除了少数真穷,大多数家里都不算穷。平时喝酒唱歌,花钱大方得很。

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该用“胆大”,还是该用“皮厚”,来形容你。
那一天,是你大一下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一个周日。下午五点多,我刚刚吃完饭,你带着我指导的论文小组的四位同学,到我家附近联系我,要我带你们去爬山。我欣然答应,带着你们在梅兰山转了一个多小时。
大约七点多了,快到山脚了,你突然跟我说:“老师,我们都没吃饭呢。一起吃个饭吧?”
乍一听,我心里暗暗感动了一下:“刚刚选定导师,他们几个就集体过来请我吃饭。太懂事了,太客气了。这和前面几届学生真的完全不一样啊。”
由于你们对附近不熟悉,在征求你们同意的情况下,我把你们带到了烤鱼摊。边吃边聊一个多小时。付账的时候,我表面客气了一下说:“我请你们吧。” 结果,你们几个大眼瞪小眼,毫无动静,那副神情简直就是在说:“本来就是让老师请客的啊”。我之前由于感动而暖烘烘的心一下就凉了。
我相信,这与其他四位学生无关,他们都是非常腼腆害羞的人。一定是你召集大家的时候,已经跟他们说好,让老师请客。那二百多元钱,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小事。我经常请学生吃饭,买书送给学生。这点钱,算什么?
在我印象中,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一般比较羞涩和内敛。2016年底,13级几个大三学生从遵义实习回来,我请你们在外面饭馆吃饭喝酒。吃到一半,我发现菜不够,拿起菜单让你们自己再点几样。你们羞涩到都不敢点荤菜,只敢点素菜。和他们比起来,那一天,面对你的大胆,我内心真的非常惊讶。
我很难相信,高中刚刚升上来的大一学生,而且还是来自黔东南大山深处少数民族的农家子弟,胆子怎么就这么大,大到第一次见面,就敢从容淡定地暗示老师请客,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你之所以胆子大,也许是因为认识几个月,你已经把我的性格研究透了。那时候的我,在qq空间非常活跃。每天都发动态,毫不隐藏喜怒哀乐和内心想法。你呢,一边刷着动态,一边静静地“研究”我。
也许,通过研究发现,我花钱大方,经常请学生吃饭。你确信,开口让我请客,不会被拒绝的。你甚至有可能认为,你老师可以请别的学生,为什么不可以请我们呢?“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大一上学期,你们新生选导师。当时我没上你的课,你一开始没有选我。但是,你选的正在给你们上课的那位老师拒绝了你。理由是,“你很喜欢读书,有更优秀的老师适合你。我不适合你。”于是,你只好改选了我。
那天晚上,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情极其练达的人,那位老师是否是在上课期间,通过和你接触,发现了什么,所以,拒绝了你。不然,几乎没有老师会因为一个学生爱读书而拒绝。对于这一类学生,绝大多数老师只会表示欢迎。
尽管那一天之后,我心里对你有了一点想法,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更看重的是和你的精神交集。你迷恋思想,热爱阅读,关注现实,崇尚自由、法治、公平、正义。在我建的微信群里,你经常义正词严地对社会问题、对世界局势、对极端民族主义……发表看法。当大多数青年学生早已放弃对意义的思考和追问,越来越犬儒化、庸俗化的时候,你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确让我耳目一新。
那段时间的周末,我经常约你过来一起夜爬梅兰山。一开始,偶尔你也会主动约我。每次上山之前,我都会花个十几块钱,买两瓶啤酒和一包花生,在山上,一边走,一边喝,一边畅谈文化、阅读、思想、现实、人生......
有一次,又是我约你过来。到超市买啤酒的时候,你第一次掏出一张钞票,示意你付,我坚决不让。我从来没有想过让你付钱,但是我嘴巴太快,完全是没过脑地不经意说了一句:“不要你付,不要你付。是我约你过来的。”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你对此话的理解是“谁主动就谁掏钱。” 
从此之后,直到毕业,几年时间里,你几乎从来不主动约爬梅兰山。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约你,你都会马上过来,并表示夜爬梅兰山非常享受。然而,超市买啤酒和花生,你从来没有一次哪怕假装要付钱的动作,一副“是你约我过来的”那种理所当然让我掏钱的样子。
我为什么说是“几乎从来不主动”,因为偶尔你也有主动的时候。什么时候呢?你仅有的三次主动都是发生在参与凑份子请我吃饭之后。
我给你们班上课那一年,你们班的几个同学有时候会联合起来请我吃饭。只要你也出了十几、二十元,参与凑份子,不出半个月,赶在我的记忆过了保鲜期之前,你肯定会主动约我夜爬梅兰山,但是超市买酒买花生的钱,你仍然是连伪装付钱的动作都没有。
我们夜爬梅兰山一般是周五或周六晚上。有时候,你会虚晃一枪,提前几天主动预约:“老师,这周五晚上去梅兰山吧?喝点酒,吹吹风,聊聊天,很舒服。” 约定之后,真的到了那一天,你肯定绝口不提,等着我主动。我若不主动,约定就自动泡汤。
渐渐地,我窥破了你的小心思,我也知道你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但没太在意,仍然一次次主动约你。其实,即使你真心要付钱,我也不会让你付,毕竟你还是学生。我只是很不喜欢别人这样耍心眼。
我有点佩服你:明明非常喜欢一件事,却极力克制自己,不主动提出。我有点鄙视你:不就为了省那十几块钱,何必玩心眼,那样克制自己呢?我甚至有点反感你:别人付出,理所当然。自己哪怕付出一点,都一定要收回。你那几次主动,难道是巧合?
对于你的过分“精明”,我不是没有提醒过。记得有一次,在我建的学生微信群里,我点名批评了几个男生“社会、油滑、世故”,连汤带水也点了你的名字。原本以为,你会反思并改变处事方式。
万万没想到,几天之后,在一次散步的时候,你当面跟我说,自己确实比较世故,而且被我提及的你同一届那几个男生的油滑世故“都是你玩剩下的”。
我内心有点震颤,那口气听起来,世故,不但不是你的缺点,而且还是你的强项。我原本是想督促你改正错误,你却连伪装都撕下了。
你的勇气来自你对我的善意提醒的误读。或许,你心里以为,我既然早就知道你世故了,还经常约你到家里吃饭,约你夜爬梅兰山,那不正好说明,你在某些方面太优秀,我欲罢不能。于是,装撕下之后,你越来越把我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以上行为暴露的是你小农般的“精明”算计。在梅兰山散步的路上,你的一些动作则暴露了骨子里的自私,一次次动摇我对你的信任,让我对你从嘴里表现出来情怀和责任感,产生怀疑。
每一次,在山上,我们都是一边散步,一边聊情怀,聊思想,一边喝啤酒。每次啤酒一喝完,啤酒瓶马上被你甩手扔到半山腰的树丛中,路边明明每隔五十米一百米就有垃圾桶。你那么做,给来自底层社会的山林清洁工人增加了多少本不必要的劳动负担?
我一次次把自己的空瓶子拿在手里,走到垃圾桶了,再特地说一声:“垃圾桶到了,我扔一下啤酒瓶”。我一次次暗示提醒你,你会毫无觉察,毫无反思?为了贪图自己的一点点便利,全然不顾给别人增加多大的麻烦。为什么一边谈论情怀,一边作践情怀?
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和你在湿地公园散步的事情。
那天我买了一包花生,跟往常一样,和你也是一边散步,一边聊公平、正义、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自由主义经典话题。趁着夜色的掩护,你一路悄悄扔花生壳,尽管路边到处是垃圾桶。
一路上,你都是咬开花生后,先是把壳捂在手里。然后,把手垂下,捂几秒钟后,借着夜色掩护,在以为我没注意的时候,悄悄放手,让几粒花生壳悄无声息地掉到地上。你没想到的是,你借夜色掩护扔花生壳,我也借夜色掩护用眼睛的余光一直盯着你的动作。
快走到一个路灯比较亮的地段时,你特地在手掌里攒了几个花生壳。走到路灯下的时候,马上伸出手来问我哪里有垃圾桶。然后,煞有介事地把那一把花生壳扔进去。路灯过了,光线暗了,你又继续一路悄悄扔花生壳。
花生壳吐出来后,捂在自己手里一阵子,走到垃圾桶了再扔,这牺牲的不过是一点点个人愉悦。连最起码的公德都守不住的人,我能相信你嘴里的情怀、公平、正义吗?比自私更可怕的是,在有灯光和没灯光的时候,你截然不同的表现。
我一路假装不知道,没说一句话。如果你是大大咧咧明目张胆地扔花生壳,那有可能是你粗心大条,我可以直截了当地批评,帮助你改正错误。
在明处和暗处行为判然有别,说明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且知道那是错的。你仍然要扔,那就是个人本性问题了。本性问题,绝非我能改变,我只好选择沉默。毕竟你算成年人了。
大一、大二那两年多,逢节假日或周末有往届学生到我家里吃饭,我经常会叫你过来一起。在我们学校的教师中,有你的一个亲戚。扪心自问一下,这些年来,他有这么对待过你吗?你自己说过,四年时间,你和他从未见过面。你说自己不屑于联系他。我的推论是,以你的性格,你刚刚入学的时候,不可能不主动联系他。一定是遭遇冷脸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冷。
我不是圣人,付出多了,自然希望得到一点回应。有时候,我心里会嘀咕,我这样对待你,几年时间里,除了口头说说,没见你表达过任何谢意。这一点,你和大多数我对他们好的学生,差别真的太大。相反,在主动“索取”方面,你却是越来越大胆。
大三那一年端午节,我没有如大一大二那两年那样,提前一天约你到时候过来吃饭,因为两周前的一个晚上,我的心已经凉透,铁了心要疏远你。
那一天晚上,有我的全校性选修课,你正好也选了。那天下午,我已经连上了三节课。下课后,我收拾一阵子东西,走到晚上上课的大教室,身体已经非常累,肚子已经非常饿。离晚上的课,却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原本是打算忍一忍,晚上三节课结束了,回家再吃。
到了教室,我看到你在玩手机,就叫你去食堂帮我买份盒饭过来。和以前课前让你帮我买瓶矿泉水一个样,你自己不去,拿起电话叫同学带。你告诉我,同学回复说自己要先吃饭,吃饭再送过来。“老师,你可能要忍一忍了。”
我心里非常生气。你都知道我下午连上三节课,已经又累又饿,你都知道让我忍一忍,为什么不能走过去帮我买一份呢?教室离食堂不到十分钟的距离。等同学吃完饭,再送过来,已经上课了。在有摄像头的教室,我怎么吃饭?你替我考虑没有?
没有!你倒是替自己考虑了。用我的名义让同学带饭,然后,让同学帮你也带一份。
该付钱了。两份饭,一份五元钱,两份合计十元钱。我付现金十元给你。你一边咀嚼饭菜,一边坦然收下,没有半点客套。可是,那里面明明有你自己的一份饭。你当然不必客套,因为饭钱是你同学付的,你是替同学收下。
那一刻,我顿悟了,为什么前几次课前几分钟让你帮忙买水,你同样是明明坐着没事干也不去,而是打电话让同学带。相比之下,我教过这么几届学生,有时候让学生帮我买水买饭,他们都是二话不说马上就去。绝大多数学生,在我给钱的时候,都会客气一下。我也都会塞给人家。
你心里清楚,我对你很好。你担心,自己去买,你不好意思接我的钱。让同学买,钱就相当于是付给同学,不是付给你。其实,那一天,你若客套一下,我肯定会把钱塞给你。我从来不占学生便宜,连让你同班同学帮我打印几份文件的一两块钱,我都要QQ转账给学生真正让我生气的,不是那五元十元钱,而是你骨子的自私和算计。
那天晚上,我心情糟透了。想起过去几年的周末和节假日,叫你来家里吃饭,结果喂饱的竟然这样一种人。看你巴拉巴拉吃饭的样子,我真想爆粗口骂人,但我努力按捺住怒火。
下课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暗发誓,从此不能再对你好下去。同时,暗自庆幸,在毕业之前,我及时看清你。
两周之后的端午节,早上十点多,也许是见我没有像前面两年那样提前一天约你,你主动打电话来,说要来我家坐坐聊聊。我推脱说自己没空,拒绝了你。
三个月之后,中秋节前几天,你再次主动提前预约:“老师,很久没吃你炒的菜了。”
我没有理睬。那一天,对于自己心变硬了,我甚至感到十分痛快。
从大一到大三,义愤填膺地谈论了三年的公平正义。大四那一年,你终于光荣入党了。
你说,这是对家庭期望的回应。你远在凯里大山深处的父亲,基于乡土生活的经验,经常提醒你,在这个社会,关系和权力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是受家庭影响,这几年,在读书和思考之余,你喜欢跟老师套近乎。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期末打平时成绩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掺杂一些感情因素和个人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套近乎的学生总能得到一点好处。果然,你成绩名列前茅,拿了奖学金,还入了党。
当然,这同样离不开你自己的努力,我也理解你的选择,因为这几年,我看到,在自傲与自卑之间,在投靠体制与皈依思想之间,在世俗功利与精神追求之间,一位来自无权无势的农村家庭的学生精神的彷徨和内心的挣扎。正是因为读书读多了,你的灵魂渴望“遇见”,你的精神渴望突围。然而,在现实和人生面前,你又时常倍感无力。农村的家,不过是一个寄托情感的符号。大多数时候,自己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我只是有那么一点担忧,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会让你陶醉,更加迷失自我。所以,我不得不提醒你,在大学,学生和老师属于短期博弈。除了上课,大多数老师课后几乎很少和学生深入交往,对学生的判断仅仅止于表层印象。将来工作以后,在职场上,和同事的关系,属于长线博弈。你能否长期屡屡得手,必须打一个问号,因为你和同学的关系处得非常失败。
这几年,你非常孤独,经常找不到可以交流和说话的人。你总认为,那是因为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大家反感的是,你为人处世太过“精明”。
在拟定这篇文章的题目的时候,我犹豫了:“公知”前面要不要加上一个“小”字?毕竟你才23岁。思虑再三,我一开始决定不加。基于将近四年的经验总结,我觉得,在你面前,我这个中年人,倒更像一个未成年人。后来想一想,又加上......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认识的其他院系的另一位小公知。他曾经跟你一样,喜欢热血沸腾地批判现实,热切向往平等公正。可是一到选导师,就忙不迭地投靠与自己毫无精神交集的院领导,唯恐晚了没机会选上。同样来自平民家庭的他,为自己能与处级干部攀上关系而倍感自豪。
他喜欢不时念叨:“我还从来没找Ta给我办过私事。”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表达自己行事低调,其实更像是在炫耀自家后花园埋着“一座金矿”,随时可以开采,只是暂时不想动而已。
以上洋洋洒洒五千多字,叙述的都是听起来极其庸俗琐屑的事情。通过这篇文章,我把一些暴露人性的细节,近乎残酷地呈现出来,意在表明,思想与人品不能简单划等号。
所幸的是,最近我收到了你的反思......

作者相关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