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汉城
上边总是说,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小小的海南,可能就是这百年大变局的滥觞之地。
这里所发生的巨变,或许足以载入史册。
前阵子我受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邀请,去海口参加2020年绿公司年会,现场见到了政商两界的诸多大佬。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会议安排的调研活动中,听到了一位当地干部的话:
以后海南会拉一条海底光缆到香港,未来在这里做跨境电商生意,就可以自由上xx跟客户沟通了。
吓得我的虎躯一震。乖乖哦,这下海南不就变成了小香港了吗,还有这等好事?
我赶紧去翻一下今年6月份中央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这份顶层设计确实白纸黑字写着:
安全有序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开展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建设国际海底光缆及登陆点,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局。
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所有城市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目前国内仅在部分特殊区域有所试点。
上海、深圳、珠海等是在临港、前海、横琴自贸片区,通过连接上海/广州出入口局,来直达国际互联网。
北京亲自挂帅上阵实验数字经济自贸区,是通过建立虚拟专用网业务(即VPN),来为在京的外资企业构建一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而海南有可能会是全岛“享用”。
首先,海南与香港互通海底光缆后,大概率会把登陆地点设在省会海口,并在此建立全国第四个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这是以后海南直接经营国际语音、国际互联网和国际专线业务的基础。
其次,顶层设计早已明确,等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之后,连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这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都会消失掉,全海南岛都会变成自贸港
所以,在海南开展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是不是也意味着以后全岛3.5万平方公里都能自由进入国际互联网?
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海南虽然是一个省,但人口其实仅相当于一个市,相关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可控的。如果再加上一些技术处理,比如设置关键词过滤掉一些敏感信息,那么,就能极大地减少信息自由流动的负面性,放大国际互联网的好处了。
这对于海南吸引外来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疗效。
曾经的海南,就因为不够开放而错过了绝佳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当地政府想要开发“中国少有,世界难得”的洋浦港,准备划出30平方公里的土地,租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70年。
本来事情都谈妥了,协议也签了。结果这个公司因为有日资成分,引起了一堆人的反对。
有的媒体痛批,以后日本人可以在洋浦创办日本本土所不允许的污染工厂,可以在这块地上开妓院,开赌窟,设置情报所等莫须有的东西。还有的委员“痛哭流涕”,说这是要制造新的租界:
我国即将收回香港、澳门,从此中国人民一个半世纪的国耻将得以彻底清洗。但现在……此港实质上也就成为日本控制全海南岛命脉,吮吸海南省劳动人民血汗的港口,这与七七事变前上海市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吮吸长江流域亿万人民财富的吸血港口有何差异?
事情闹到了国务院。
看到这满眼的“割地”、“帝国主义”控诉,外资差点就吓跪了,对海南不免失去投资信心,洋浦开发延误了整整4年。
随后,浦东新区横空出世,大量外资跑到了上海落户。海南就此错过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期。
这一切,都是思想不开放,意识不到位引起的。
如果海南自贸港真的做到了全域信息自由化,将是中国内地绝无仅有的风景线。跨国公司,以及有海外业务的中国本土企业,还不得对海南高看一眼?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同样是沿海省市,别人一步登天,呼风唤雨,海南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按官方的宣传,海南的条件不是很优秀吗?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点,距离东南亚地区最近的省份,经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航运的第一节点。
为什么它没有像广东,江苏一样发展起出口导向性经济,踩在外资的肩膀上成为世界工厂呢?
为什么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海南反而成功的把自己建成一个南海上的“小甘肃”,GDP仅高于宁夏、青海和西藏?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海南的人口太少了。
在所有东部的沿海地区中,海南的人口规模是最小的,这点极大制约了海南的经济发展——
过去外商纷至沓来,就是看中中国十几亿的人口规模,想要占领中国庞大的消费力市场。
像日本的丰田,上世纪就跑到广州建立了一个合资整车厂,生产出来的凯美瑞通过公路点对点运输,能覆盖到一亿人口的广东省。如果再经由无缝对接的跨省高速公路,还能继续吃下华南乃至全国的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而海南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体,与大陆地理隔绝,内部市场容量小,对于讲究规模效应的跨国巨头其实没有太强的吸引力。
1988年,海南人口600万左右,三十年过去了,也才增至944万。自岛上第一次出现人类的痕迹,这里的居民就从来没有突破过一千万。
如果你把海南设想成一个 “独立王国”,你觉得跨国公司会为了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市场,投资百亿盖个大工厂吗?
想都别想了。
凭这点人口体量,根本就消化不了大规模的量化生产。你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不知道卖给谁,又怎么来摊薄这巨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怎么来降低这边际生产成本呢? 外资不犯怵才怪呢!
所以,即便外来资金进来了,也只是小打小闹,量力而行,不可能会建立跟广东、上海同等规模,同等级别的超级工厂。
可能聪明的小伙伴会问了,既然市场容量小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阻碍。那么,外来资金把工厂设到海南,然后以此为跳板去抢占大陆市场不就可以吗?
可以是可以,但这里头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一定会多出一段冗长的组织生产流程:
商品从工厂下线后,通过货车运到海南港口启运,经过数天乃至十数天抵达内陆港口(取决你到什么地方),在那里进行集散,重新装上货车点对点运输,送给消费者。
整个流程下来,周期是很长的。找货运代理公司的时间,在港口案场上停留的时间,装卸货的时间……企业会凭空多出几道运输和仓储等交易成本。
本身海南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就较差,劳动力效率也较低,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会比较贵。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又多出这些交易成本,到岸价就更没有竞争优势了。
除非是必须要用到海南特有的原材料,否则为什么不干脆把工厂设在内陆呢?在内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它不香吗?
此外,海南本身就不多的人口,还分散在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6个自治县、195个乡镇,特别的不集中。这对于企业的组织生产非常尴尬。
打个比方,武汉、杭州的人口跟海南省差不多,都在一千万上下。但是武汉杭州的居民集中住在市区,人口密度高,销售起来是很方便的。同样的一批货,可能在武汉、杭州几天就卖完了,在海南却要卖一两个月。
如果你要吃下海南九百万人的市场,你就必须建立大量的仓库和经销网点,投入更多的人员,这样商品才能抵达分散在各地的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海南物价很贵的原因,组织成本转移给了消费者)
也就是说,从人口规模来看,海南明明是一个市的体量,但它逼得你必须按照一个省的规模来布局,去铺开更大的摊子。这会造成投资风险系数的增加。
综合上述两个原因,在海南大规模投资,可能成本与收益会不成正比,从而阻碍了外商,包括海南省以外的国内资金进来开厂的念头。
这长年累月下来,海南就损失了天量的潜在投资。
以外商投资为例。1988年,海南外资直接投资金额1.277亿美元,2017年23亿美元,近三十年累计288亿美元。同期浙江是1940亿元美元,海南仅为浙江的14.8%。
实际上,当地统计可能有“偏差”,因为2018年海南省统计局采用商务部口径后,突然从上年的23亿美元跌到7.4亿美元。
如果按照这种缩减比例,海南近三十年的外商投资总和,可能远远低于288亿美元。
缺乏滚滚而来的外部资金,海南岛的GDP自然增长缓慢。
其实在我看来,海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不仅远离大陆中心,还地广人稀,妥妥的是贫穷边远地区。
本质上,它算是一个“西部省市”了,应该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版图当中。但是一直以来,它都被当成“沿海省市”,所以无法像西部一样享有鼓励性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如果有这部分的税收优惠,或许还可以用来覆盖多出的交易成本,增强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可惜没有啊。
地理上的短板,加之政策上的平庸,导致海南落后至此。
追根溯源,人口规模小是海南的致命痛点。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海南的人口增长一直很慢?主要原因在于,海南错过了早期工业化的风口。
第一之前海南发展方向摇摆不定。在早期城镇化阶段,制造业是虹吸人口的大利器。中国发展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选择,都是污染很大的低端环节。佛山,东莞就是靠遍地的小作坊来吸引来大量务工人员,当时家家点火,村村冒烟,人口增长迅猛。
海南的生态环境很好,所以对于大力发展工业始终怀有戒心,没有刻意地去推工业化。2010年,海南副省长在接受采访时就坦承:我们不仅没有村级工业,很多乡镇都没有工业。因为我们始终觉得环境不能破坏掉……
1988年建省办特区时,海南第二产业比重为18.4%,去年的数据为20.7%。也就是说,三十一年的时间里,仅仅增加了两个百分点。
放全国31个省市区当中,海南的工业比重排名倒数第二,比西藏以及中国的粮仓黑龙江还要低。如果不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主要集中于发展服务业,海南可以排到全国倒数第一。
第二,海南错误地以房地产为主导产业。就像前文所述,在海南办厂,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多数情况下只能卖给当地人,市场有限,赚不了几个大钱。但是在海南开发房地产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可以卖给全国有钱人民。
房子是海南市场空间最大的产品,外资自然愿意蜂拥而入。这便是海南之前会沦为房地产加工厂的深刻根源。
1988年时,外资房地产公司还不成气候。到1993年底,全省外资房地产项目就达到1919个,占全省外资总数32.5%,外资合同金额38亿美元,占全省引进外资总额的58%(主要是港台资本)。
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房地产事业更是一业独大。2012-2017年,进入房地产业的外商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94%。
由于房地产业吞噬了本就有限的宝贵外资,海南工业投入更显不足。
展望未来,海南是不可能重回东莞佛山的老路,用粗开发模式迅速做大人口规模的。
那么,低水平的人口体量,孤悬海外的地理特征,是否会一直制约着外来资金的进入?海南是不是就没有未来呢?
在我看来,海南也不是完全没希望的。
海南吸引那些以中国内陆为主要市场的外来资金可能比较难,但吸引那些以东南亚、欧洲为主要市场的外来资金,还是大有可为的。
因为海南岛虽然偏离国际主航线,但却是国内距离南海和印度洋最近的沿海省份。
如果海南坚持用“两头在外”的模式,去攻占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市场,其地理缺陷便可以转化成了地理区位优势。
你想想,青岛为什么拥有全国最多的韩国企业,有十万多韩国人常住青岛。
因为青岛是全国除了大连之外,距离首尔最近的沿海大城市啊。600公里坐飞机只要1个小时。人员往来,资金流动,是最方便和快捷的。
同样的道理,以海南为跳板,打开东南亚等地的市场,也最具有时空上的优势。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距离仍然是影响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因素。在海南生产的商品,运到日本、韩国可能没有华北、华东地区有优势,但运到东南亚、印度可就不是这样了。
所以,找准发力方向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是,海南劳动力的平均技能较低,能不能得到解决。
原本我认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在2020年绿公司年会上,雷军的发言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经过三年的努力小米智能工厂已经落成投产,这是一个生产超高端手机的工厂,除了上下料以外全部都是自动化完成的,这对于高端智能手机来说还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整个工厂只有一百多人绝大部分是工程师。
我觉得生产一百万台,这其实不是一个很大的量,但是他完整的实验了这种全自动化生产超高端手机的可能性……
像这样的一个工厂年产值会到五六百亿,但是可能用的人不会超过一百人,这是未来整个高端制造的方向,而且我们今天做到的成本已经相当于我们的那些代工合作伙伴80%不到的成本,这个让我们觉得未来智能制造全世界供应链的关键,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部署产能或者哪个城市部署产能都是相对容易简单的事情。
当前的制造业,已经进入智能化、自动化的阶段。机器换人的运动早已展开,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模块化生产。
就像池田信夫教授在反省日本工匠优势不断减弱时所说:只要有说明书,其他国家的劳动者哪怕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也可以按照说明操作,进行大规模的量化生产。
自动化工厂为降低熟练工人的需求带来了可能。这便是海南这种人力基础不雄厚的地方,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
关键在于,岛外的大佬们愿不愿意进来投资。
在这方面,中央给与了海南港很多罕见的政策优惠:零关税、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人才免征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
这对于海南吸引外来资金进入,发展出口导向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大有裨益。
能不能用好自贸港的红利,决定了海南未来的发展高度。
激情按压,柔情扫码
一个极有料的公号
关注我,不漏掉每一篇精华文。
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黄汉城,距离我的第一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出版已经过去了9个月,销量接近10万册,很感谢大家的支持。
这周,我的第二本书出版了。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本对同时对长三角和大湾区热点城市进行全景式扫描的经济读物。它揭开了当今中国的许多个谜题:
为什么无锡的排名会越来越后?
为什么上海绝不是“环杭城市”?
为什么合肥的经济能够干过西安?
为什么宁波的重要性仅次于上海?
为什么最缺地的深圳到现在都还不扩容?
为什么作为北方明珠的大连会走向衰退?
为什么宁要广州一张床,不要武汉一套房?
为什么中国版的“纳斯达克”要开设在赌城澳门?
……

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欢迎各位点击下方链接,下单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