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近日表态, IBM 将拆分托管基础设施服务部门(传统软件和服务公司),成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以便能专注于包括红帽在内的混合云业务。对于一家向往云业务发展的IT企业,确实不应该再把重要战略押宝在传统IT架构业务上。
倘若独立战争是失败的,亦或是它从未发生,那么今天的美国经济、商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呢?当然,这仅仅是假设,任何一场革命的结果都会推向历史的进程,这一点从未改变,不论是独立战争爆发、一战、二战,在混合分裂、流血等多重因素的重重集合之下,它对于人类工业文明、历史也的确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自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人对于商人可以说非常尊重,一时间,商人的地位、声望也与知识分子、德国的学者、英国绅士并肩。且在美国人的思维中,推动历史变革的真正动力不是工人,而是那些能够凭空创造出新事物的发明家额,能有利创建大型企业的企业家。由此,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美国相继诞生出了诸多迄今为止还十分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如拥有1093项专利的爱迪生,他不仅是天才发明家,也奠定了通用电气(GE)的基础,托马斯·沃森、致力于希望可以打造全民都开的起的交通工具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等。这些人的主要成就不仅提振了经济,带动了一批新产业,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百年IT巨头企业,也是个人计算机的奠基者IBM,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大众视线。
崇尚英雄主义的人,偶尔会感叹,生不逢时;但即便是恰逢时机,也并非就一帆风顺。时代可以赋予机遇,可以成就英雄主义,满足于生理与心理的双方面的殊荣,然而时代也可能将英雄主义磨灭,它如同硬币的两面,危机与幸运是并存的,这一点在IBM这家“百岁老人“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这般形容,一则是源自于它近年以来,在经营方针上历经时代变迁、掌门人更迭、信息技术发展等综合因素,不得不以并购、剥离亏损的业务、调整内部结构来维系。有人说,诞生于那个年代的企业,几乎都是乘上了风帆,顺势而上。可另一个问题,却被忽略了,那就是跨时代的企业经营,亦会随着时代这个看似充满机遇的名词而产生颠簸。
与苹果、通用电气、福特等企业截然不同的一点是,IBM在出售给了联想个人计算机业务以及与出售给日立硬盘业务之外,与普通用户相关的产业近乎于零。加上它的确不擅长做营销,因此在出售联想个人计算机业务的社交媒体新闻中,往往会出现联想收购IBM的标题,后期也并无解释,如此一来,不得不更加令外界认为,IBM已然衰退,甚至是否是退出了IT巨头的领域。
诸如近期IBM公布的最新消息,IBM将拆分出IT基础架构服务部门,成为一家新的上市公司,以便能专注于包括红帽在内的混合云业务。在此轮拆分完成之后,IBM公司的软体及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将在其总体收入中占据大部分比例。而IBM也会正式被拆分为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公司继续保持原有的硬件业务以及技术开发,而原有的红帽等公司的业务,则被收纳入新公司,作为软件和云业务的服务商。
作为IBM此次拆分的对象,IT基础架构服务部门将以独立厂商的角度继续为全球115 个国家和地区的4600 家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完成总额高达600 亿美元的积压订单,并于2021 年年底之前正式完成更名。新的上市公司将以全球第一大托管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启动,这家新公司将拥有9 万名员工,领导结构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确定。IBM 目前的员工总数超过35万2千名,预计此次剥离与营运变更将带来近50亿美元的操作支出。
拆分信息的速度传播之快很快引起了诸多IT爱好者与社交媒体的争相关注,关注着一时间都不禁唏嘘这样一家有着109年历史,见证了一站、二战、金融危机等关键时期的百年企业,是否真的已经扛不住市场的竞争。
当下,全球云计算市场被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占据了绝大的优势。显然,IBM在该领域的对手都很强大,阿里诞生于互联网兴起的元年,亚马逊的贝佐斯曾与IBM也有过交锋、微软亦与IBM之间的牵扯的关系错综复杂,IBM甚至差点与苹果合体。
或许有人认为IBM的意识总是晚于竞争对手,低估市场需求。可关于云计算,IBM在1994年,也就是郭士纳的IBM任职期里,已经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不过那时候,云计算就如同昔年的个人计算机业务,从提出到落地,历经了一个颠簸的岁月。
骄傲的巨人IBM
IBM很骄傲,骄傲的是他们的大型计算机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而竞争对手还尚且不构成威胁,不过也这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看法。沃森父子时期的销售人员,十分自信,他们认定自己的产品是无可挑剔的,老沃森还对销售人员在着装上进行要求,由此外界对于IBM销售人员的形象就是刻板、固执,一看着装就能知道那是IBM的工作人员。很长的一段时间里,IBM的核心部分除了研发就是销售。对于一家急需增长的企业而言,业绩的增长是帮助企业快速站稳脚跟的最好办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文化已经无法应对。再者,也正因IBM的这一份骄傲,认为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以上帝视角看待一切的态度,最终在2006年,被惠普赶超,取代了老大的位置。
实际上,IBM对品牌建设的忽略体现在了诸多方面,尤其是在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一事,媒体发布的文章以及传播的信息,都变成了“联想收购IBM”,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这样一家如神一般存在的IT巨头,沦为被收购的下场。被质疑的同时,也印证了IBM在时代的转型中,影响力渐入式微的一种状态。
而今的品牌所处的时代,是完完全全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完整的融为了一体,加之信息传播速度过快、物质过于丰盈,品牌生怕不动就会失去流量,因此品牌的广告几乎从未间断。这就像明星一样,倘若不定期制造热点、话题,设置参与度,很快就会被掩埋于万千新秀之中。今天的消费者忠诚度大不如前,这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跃息息相关。
流量为王,客户为核心,这些信条与老沃森时代的以员工第一信念相去甚远。自然,在后期的经营中,继任者们也努力的改善企业文化和使命。可组织架构过于庞大,面对宛如巨型机器一般的IBM,即便是郭士也无法将其变革的彻底。
任何一个时代的企业,都会迎接其对应的挑战与波折,也会因时代的变革对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在漫长的经营中,也需要建立合理的财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必要的时期引入符合时代的人才。由战争时期走向和平,历经数次反托拉斯的IBM,并不脆弱,见证他顽固的一面,也能见证其应对竞争、挑战剥离不必要的资产、采取相应变革的举措。相较于现今快速崛起又快速没落的公司而言,IBM依旧不失为一个好榜样。
巨人灵魂依旧,只是时代变了
老沃森或许没有想到,他视为生命的IBM在他走后的几十年间发生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但在这些变化之中,也不乏预见性的。IBM很骄傲,也很自满,但这源自于业绩最为鼎盛的时期,同一品类无人可以与IBM竞争。虽然最开始IBM并未将苹果视为死敌,可乔布斯建立苹果的初心却是为了超过IBM,这不可改变。企业家的格局和信念有时候会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能走多远,能做多大,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有媒体认为IBM是在断臂求生,这种强烈不看好IBM的原因之一也得益于巴菲特在2018年清空了全部IBM的股票,被誉为投资界之神的巴菲特此举给予外部的投资者仿佛敲响了一记警钟,所有人都纷纷开始唱衰IBM。断言,它不符合时代的企业文化、深藏于骨髓里的老旧基因、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可谁能说IBM绝对没有远见?并非如此,云计算也的确不是IBM一时的构思和冲动之下的决策。而纵观IBM在历史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采取的战略改革,都并未真的消极过。只是,时代变了,IBM的架构和层级制度也随着越完善越难动的局面。
自由放任主义, 政府不甘于企业建设,美国的自由放任主义也成就了一批致命的商业巨子,相较于同一时期的清政府,它显得开放、公平许多。当然,这是建立独立宣言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也让这种原有的放任形态变得不那么合理,贫富差距一下子就将这种开放的形态打破。不过后来的美国,也的确很符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所预见的那样,依靠工业生产来推动经济进步、依靠银行来灌溉经济运作的城镇化国家。
时代赋予企业家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机遇与挑战。老沃森历经了一战和1920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又历经数次的反托拉斯,此间IBM不仅面临着技术带来的变革也必须应对政府与竞争对手共同发来的挑战。这些因素的背后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完善也是IBM过于强大的体现,已经吸引了诸多的目光。
当然,老沃森是个非常善于捕捉机会的人,二战之后,对信息的处理需求增加。比如,军队伤亡情况的汇总、人口普查、美国向世界特别是欧洲投资的“马歇尔计划”等都需要分析、规整信息。由此,IBM步入了第二个十年稳定且快速的发展时期。也恰好是这20年的黄金时期,使IBM拥有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电子时代的博弈。
时代是很残酷,不问而来之,可作为创立者老沃森发挥出了商人自有的敏锐和格局,战争时期也是IBM快速崛起的时期。
回顾IBM的初期景象,也就是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确它很宏伟。岁月的场合和洗礼也并未总是将命运之绳光顾在IBM肩上,即是巨人也的确该承担些许常人从未经历过的事。只是自老沃森之后,无人再将IBM视为全部,准确地说,后继者的任何一次行为,大多是建立个人主义与经营者角度去看待。
你无法逼迫一个后继者将它视如己出,我们所看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庞大巨人的冰山一角。
成于郭士纳,败于彭明盛
IBM的每一个继任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格局,他们对于商业和IBM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
1994年郭士纳在一次会议演讲中提到过云计算,只可惜那时候它仍旧是一个雏形。那么为何没能继续延展下去?这大概归结于他的后继者彭明盛。
郭士纳
事实上,IBM在2007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同年11月发布业界首个云计算商业解决方案“蓝云”(Blue cloud)计划。之后的2008年8月再次宣布,将斥资3.6亿元在美国罗来纳州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
紧接着2009年的2月,为了加快进军云计算领域,IBM成立了新的云计算部门。同年,IBM实现了每股收益10亿美元的目标。跟着彭明盛在2010年发布的“公司2015路线图”中写道:到2015年,实现每股收益20美元。
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经理人自身的抱负,彭明盛在努力摆脱郭士纳的阴影同时也并未停下过脚步,只是直到他卸任的那一年,也就是2012年,IBM的云计算业务的商业模式却还只是在兜售云计算的服务器。
彭明盛为IBM创造的业绩不好吗?不是,他在位期间让IBM的美股获利(EPS 每股净收益)增加了近五倍,产生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现金流,并投注超过了50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彭明盛
施政者最忌刚愎自用,老沃森也不是没有自鸣得意过,IBM的历代继任者中也不乏这样的存在,而这股傲慢的基因也长时间流淌在IBM复杂的组织架构中。不过彭明盛在理性对待IBM的同时也是傲慢的。据悉在一次受访中,彭明盛针对亚马逊在云计算方面的努力时表露出不屑,他表示IBM的一笔交易就可以超过亚马逊所有的云计算业务,这笔交易也同样超越了亚马逊所有的努力。
很显然,彭明盛注重的或许依旧是IBM的整体收益,绝非认定云计算是绝对的可塑性业务。且彭明盛曾言:同行或者其他企业是做不到IBM在云端做的事情。仿佛又看到了曾经的IBM,亦或是说看到了IBM的内核问题,该说它极易自满还是该说它过于低估了竞争对手的力量,又或者低估了云计算。
实际上没过多久,由于IBM采用的是封闭式策略,也就是采用的是IBM自己的服务器来开拓云服务市场,最终迫使IBM在公有云市场掉队。
实际上,云计算是个需要资本密集投入的产业。而彭明盛在以EPS为核心的思路下,所有高管的奖励基本依赖于成本控制绩效,资本支出持续走低。与此同时,IBM还在另一边大肆进行股票回收,市场上的股票虽然减少,但收益却未曾改变。看起来每股收益EPS提高了,但导致的一层负面影响却是——IBM在云计算产业上投入不足,而掉队。然而在伴随云计算的不断爆发,这也是时代赋予这个时期产业协同化、企业迭代的一种证明,亚马逊、微软、谷歌三者的资本支出也迅速攀升,很快就超越了IBM。
相较于创立初期的IBM,在科研上的不惜一切投入和后者,差异十分显著。据统计,到2017年,亚马逊、谷歌、微软已经在资本支出上耗费接近2000亿美金,然而IBM却不足500亿美金。
收购红帽,重启云计算
假如说彭明盛任职期间未能将云计算发扬光大,致使在这一块丰厚的肥肉上错失良机,那么后来的收购红帽,却不失为IBM扭转乾坤的一剂良药。尽管它来的晚了一些。
罗睿兰上任之后,展开了1200亿美元进行投资战略转型,推动IBM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兴企业级技术发展。应对彭明盛所残留下来未解决的事,罗睿兰还算是较为明智的。在她的领导之下,2013年,IBM斥资2亿美元收购了当时美国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研发公司SoftLayer,建立了公有云平台,IBM正式进入云市场。跟着在2014年,IBM对外宣布计划投资12亿美元新建15个数据中心,并宣布投资10亿美元用于新成立的IBM沃森事业部。同年,IBM推出PaaS层云平台Bluemix。
真正的转型需要的除了迎合时代制造出更贴合时代的产品之外,再者就是继任者在这个时代里所拥有的的相匹配的格局和野心。
2016年,罗睿兰就正式宣布,IBM将从一家仅提供“硬件、软件与服务”的公司转型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与云平台公司”,公司的重点也将会投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上。
改革的钥匙终究是启动了,但罗睿兰在一心一意推进认知计算,也就是人工智能,并在沃森实验室上加大力度投入的同时,人工智能商业化却并未真的成熟和落地,因此客户也很少根据AI服务去选择云厂商。市场对于IBM的云计算也由于沃森实验室诊疗建议不准确不安全等问题产生质疑。
腹背受敌,罗睿兰所处的云计算时代,的确可以这样形容。一面是竞争对手,微软、亚马逊、谷歌、阿里云环伺,形成围猎之际,一面要不断地迎合时代作出匹配这个时代的IBM的经营方针。
罗睿兰
那么IBM真的为时晚矣?斐然,机会是均等的,只是有时候庞大的企业却未必抵得上中小企业的快速反应。这是源自于 一个企业经营的理论,大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一件事要通过很多决策上去判断,最终才有反馈和结论,但往往这种结论反馈落实到基层,机会或许已经失去。可一般的小型企业不同,特别是在优化供应链结构之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同十分迅速,上传下达,指令从接收到执行可以说十分之快。应对新时代的竞争格局和市场格局,IBM的转型除了要抛弃原有的层级架构,也必须更为贴合这个时代的管理模式。
不过别小瞧了罗睿兰,云计算是IBM必须做的事。
2018年,IBM斥资340亿美元收购了红帽,本意就是希望借助红帽能让自己在云服务这项业务上能够取得领先。IBM虽然很早就涉及了云市场领域,但从2018 年全球公有云市场数据来看,IBM 落后明显,市场份额不到4%。很多人认为IBM 在云端业务不仅错失先机,甚至都没有想明白到底应该怎么玩。收购了红帽,IBM似乎才找准了自己在云服务上的道路。
红帽是一家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司,也是开源软件商业化的先驱之一,以定制版本的开源操作系统Linux闻名。它维护的Linux和OpenStack发行版在业内享有盛名,RHEL的名号在Linux界内响当当,同时它还是维护Java的行业大佬,也是Kubernetes等新兴技术的主要贡献者。
可以说,IBM收购红帽是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交易,最后一次颇具争议的并购是收购了莲花公司。当时红帽的股价为每股116美元,IBM给予的价格是160美元,溢价超过了60%。
在新闻稿中,IBM这样解释关于红帽的收购:据研究表明,80%的工作负载还尚未转移到云,这是由于当今云市场的专有性质所限制的。这将防止数据和应用程序跨多个云的可移植性、多云环境和数据安全性和一致的云管理。
一旦确认要去做一件事,并且这件事十分符合市场价值,且可以为IBM带来极大收益,那么它就是值得。
收购红帽也将IBM推向了曙光,那一次的战略调整,却也是IBM百年历史中诸多调整中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步。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IBM的拆分却不是最后的结局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IBM在经营过程中历经多次收购案例。单是郭士纳在职期间,IBM在软件领域就发起了100多起收购案,其中最大的是2008年以49亿美元买下了商务智能软件厂商Congnos公司。除此之外,2002年,IBM还以35亿美元受够了普华永道咨询业务、2006年以13亿美元收购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公司,2008年以8.45亿美元买下瑞典的软件开发工具供应商瑞丽致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收购与卖掉亏损或者说不盈利的业务,实际上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的选择,这并非IBM仅此一家。
除了收购之外,近年来,IBM也曾经相继卖掉一些认为不盈利的业务,譬如2002年的硬盘,2004年的个人计算机业务,2007年的打印机业务等等。IBM依据需要逐渐将认为低价值、低利润的业务逐渐剥离了出去,这也很符合后来者制定的IBM需向高价值领域发展的理念。
之前也说过,IBM在云计算的初期投入上极少,以至于同行先行而上抢占市场占有率。也因此之后才有了收购红帽的举动,且红帽在云服务的层面,在业内十分具有知名度。
新晋的管理者带来的理念自然是不同的,罗睿兰时代总算是建立起了云计算的产业版图,为IBM开辟了新篇章。但很可惜的是,还未等到施展,后继者就来到了。
他就是现任IBM的CEO,Arvind Krishna,也是他曾经在担任IBM云计算和认知软件部分负责人期间提出的收购红帽。在他看来,混合云是公司未来增长的最好机遇。且Krishna还挖来了美国银行的CTO Howard Boville担任IBM云平台高级副总裁,负责IBM的云业务。IBM曾与美国银行合作开发了服务于金融行业特定需求的定制化公有云。
克里希纳
事实上,这也并非IBM第一次采用外部的管理者参与,早在郭士纳期间,为了深入改革IBM的现状和调整格局,也在迪克的指引之下,郭士纳曾经聘用过多名外部人员担任IBM的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中也不乏同行业知名的高级管理人员。
价值主张的变化亦是企业变革的举动,它除了要改变内部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改变使命和愿景。不同于以往的是,这一次为了明确决心,也为了向华尔街和同行业证明,IBM是专注的,它懂得云计算,它不是新手也不是才开始。
细心地人会发现,今年4月份, IBM内部高层发生变动,原红帽CEO 成为IBM 新任总裁,领导IBM 战略以及云计算和认知软体业务部门,不难看出,IBM这次的高层变动情况表明其十分看重混合云业务。
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使用的一种形态。一般来说,客户会把核心或者稳定的业务放私有部分,边缘或弹性的业务放在公有云,同时打通两种环境中的数据和应用,进行统一管理,随业务变化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调整工作负载。通过混合云,传统企业在保持自己机房与核心业务的同时,可以把一些边缘业务或者弹性要求高的业务也放在公有云上,且还能在云厂商的帮助下升级内部的技术架构,为将来做储备,可以说是鱼和熊掌都兼得。
如任何一人继任者一样,Arivind Krishna就任CEO的第一天就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强调了混合云业务是IBM的重中之重,并称现在是打造继大型机、IT服务和中间件之后的第四大云平台“混合云”了,且混合云平台将比其他三个平台“活的更久”。
不过,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的事,谁也无法准确判断出这个时代的技术力量会发展成何种模样,因此笔者认为,IBM仍旧有继续走下去的希望。
握住价值万亿美元的混合云市场
万亿美元,市场价值十分宏观,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求存才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要素。在当前IBM的高管们眼中,云端运算发展已经进入第二时期。到2020 年,混合云将有1 万亿美元的市场需求,但至今仍有80% 的企业数据尚未迁移到云上,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欠缺了一套一致性和高安全性的云管理机制,这也是IBM 看好混合云的原因。
市场会饱和吗?IBM此时的内部结构是怎样,但不可置否的是,混合云的一如昔年的种种业务,譬如个人计算机,它都是帮助IBM更好生存下去的契机。何人不愿意握紧契机,除非你从未用心对待过。
作为新一任的IBM CEO,承担的压力并不会低于过往的任何一任,他所背负的是亦是这个时代的IBM所需要和急切指定的纲领。或许有人可以这样认为,Krishna是希望借助收购让自己名声大噪,不过你无法质疑的是,拯救IBM需要的的确是更多符合时代、符合这个市场的东西。且IBM本身具有强劲的技术开发实力,以及多年的互联网业务服务经验,再加上他们在服务器行业的影响力,在云市场上的成功几率还是并不低。
适者生存,企业与人皆是如此。且在IBM的过往中,也不乏预见性和前瞻性的举措。
2006年,朝阳区曾经因智慧城市管理问题向IBM提出了求助,最终IBM的协同之下,针对城市一系列问题,诸如城市垃圾、小广告、店铺门前乱摆放等问题进行梳理,完成了“1221”城市网格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提升总是给予人类和社会带来不可测的发展,企业跟随时代的脚步,有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一如谁也没想到,今天的互联网能发展到如此地步,银行家们何曾想过,如今的人们不需要支付纸币就可以完成购买。
人类文明进程终究是快速的,这也离不开人类的智慧集合,而促成这些落地的则是背后那些不断发展的企业,IBM是这样,微软、苹果亦是如此。
参考资料:
1、书籍李连利 《IBM百年评传:大象的华尔兹》
2、微信文章:杭派工程师:IBM:拆分瘦身,还有机会吗?
作者:汪琼莹,专注于观察消费品、科技、汽车出行等领域;致力于不断抽丝剥茧各种商业行为,分析当下、展望未来。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点击“在看”,拥有相互成就的关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