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645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南明首都金陵。摄政王多尔衮先后发布了著名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两个杀气腾腾的命令说: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满清初年的发型和现在电视剧里面的不一样,是只留头顶和后脑勺的各一小块头发,编成能穿过铜钱孔的细辫子,其他的都剃光。由于丑陋至极,时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就是跟老鼠尾巴一样。
汉族原本是少数几个特别重视发式和衣冠的民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是大逆不道的举动。汉族成人礼都和头发有关——及笄、及冠,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年。初婚夫妻称之为结发夫妻,婚礼上要把两个人的头发各取一束,缠在一把梳子上……
对于衣冠的重视就更不用说,孔子称赞管仲的功绩,就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抵抗狄夷,我们的就要披头散发,穿异族的服饰了。五胡乱华,东晋苟存于江南,史称“衣冠南渡”,把华美的衣冠作于华夏文明的象征。
满清剃发易服令可谓十分恶毒——它完全洞悉了欲治其族,先灭其俗的同化心理,表面上看是以剃发易服来检验归顺之心,实际上是从文明根子上彻底灭掉华夏民族意识。
江南自晋以来,一直为文化兴盛之地,汉人血气尚存,当然不愿意向自己一贯看不起的蛮夷屈服。要变成满清的金钱鼠尾和马褂在汉人看来不啻于奇耻大辱。剃发易服遭遇了满清意料之外的激烈抵抗。
② 
常州府江阴县原来的明朝官员基本都辞职开溜了,群龙无首的城中市民本来已经决定投降满清。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都以为只是换了一个皇帝。反正都是磕头颂圣、服役纳粮,无所谓。等到剃发易服的命令下来的时候,都傻了眼。
江阴的士绅们联合起来去县衙请愿,要求保留头发和衣冠。结果被清朝派到江阴的知县方亨断然拒绝,悄悄写信给清廷要求派兵前来镇压,同时准备张贴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写布告的小吏自感羞愧,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市民们痛哭流涕,誓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江阴士民群情激昂,竖起了“大明中兴”反旗。就此拉开了史上最惨烈的“江阴八十一日”的序幕。
当时江阴城中有个叫做阎应元的小官,原本是明朝准备派到广东英德赴任的典史(相当于公安局长),结果还没去明朝就亡了。他曾经成功剿灭过海盗,所以江阴人就推举他为首领,负责守城。
当时江阴城中虽然有十余万人,但一个正规军都没有。阎应元只能动员青壮年居民约2.8万人,分两班轮流守城,兵器只有城中所藏140门红夷炮、上千杆鸟铳。阎应元堪称将才,虽然统领的是一帮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市民,但是因为布防得力,上下一心,居然连战连捷,打得清兵毫无办法。
1645年闰六月,清军前后派兵24万,携带大炮两百余门,由已经投降的孔有德率领,团团围困江阴城,昼夜轮番攻城。清军劝降阎应元,阎回答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前后81天,弹尽粮绝、誓死不降的江阴城因为城墙被轰垮,最终被破。清军前后阵亡3个贝勒、18名参将,折损7.5万余人。江阴城下,尸山血海。恼羞成怒的清军决定屠城报复。
城破之日,阎应元在城楼写下绝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身中数箭,投水自杀被清兵捞起,最终不屈而死;另外两名守城的将领陈明遇、冯厚敦,一个力战而亡,一个自杀成仁。
已经无力支撑的江阴百姓无一投降,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的比比皆是。仅在广济古泉排着队投井的人就多达400余人。甚至有七岁孩童,毅然就义,誓死不从。清兵屠城两日,城内被屠9.7万人。所有河中、井中层层叠满尸体,惨不忍睹。全城上下仅有老幼53人藏于寺观塔中幸存。满清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对如实记载了经过的《明季南略》等书实行封杀,并将其列入《禁书总目》。
1937年,蒋介石亲书“忠义之邦”高挂江阴城头。
③ 
1912年1月,民国政府在南京发布“剪辫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在孔孟之乡山东,这个命令却遇到了麻烦。
1912年7月,袁世凯任命资深外交官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周自齐游历海外,思想开明,一上任就把剪辫子作为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派出很多宣传员到各州县督导剪辫。
在7月1日昌邑县举行的宣讲会上,宣传员当众剪掉了当地颇有名望但很顽固的士绅梁怀思、魏桂五、许殿魁等人的辫子。这些人虽然当场没敢发作,却如丧考妣,极为痛苦。当天夜里,梁怀思牵头,密谋报复“剪辫之仇”。
次日早上7点,梁怀思纠集200多人,手执长枪、大刀、土枪等兵器,“紧闭城门,占据电局,断绝交通”,但凡遇到剪辫者,格杀勿论,号曰“杀秃子”。一天之内,公然打杀了27名剪了辫子的人,其中包括多名民国官员。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十八日,史称昌邑“五·一八”惨案。
周自齐闻讯迅速派兵镇压,包括梁怀思在内的45名作乱者被斩首。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仅仅半个月后,新到任的县长再推“剪发令”,结果衙门里胥吏又起暴动,“将署中各执事人以及本城内议员绅士等杀死三十余名”。甚至直到当年8月7日,还有血案发生。“留辫派”愤恨主张剪辫最力的绅士庞某,遂聚众至其家中,将其全家男女老幼30多人灭门……
不要说山东,就是在革命风气最盛的浙江,剪辫也很难——嘉兴县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
直到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还出台了《禁蓄发辫条例》,这是近代中国最后一个剪辫法令。据调查,当年9月,北京还有4689名男子蓄辫……
④ 
从“江阴八十一日”宁死不屈、保卫发冠,到“昌邑五一八惨案”残杀同胞、不剪辫子,中间隔了267年。按30年一世计算,大概9代人。
同一个民族在封闭的环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突变?
写出《国史大纲》的史学大家钱穆,年少时居然不知道大清的皇帝是满人。这一简单的常识还是他的老师,革命党人钱伯圭教他的。大部分汉人民众,认为蓄辫就是自己的传统。而满人也会认知错位,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回忆,有些满人根本不知道剃发易服这段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所以满清灭亡的时候,有满人用居然剪辫子的方式表达对民国的不满……
清廷闭关锁国、歪曲历史、大兴文字狱,戕害如此。开民之智,百代不足;愚民之功,数代即成。
衣冠易除,发辫难剪,兹可叹矣。
2020/10/1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