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今年这句话用在一个省份上再合适不过。
山东。
先是“合村并居”事件,把农民自建土房拆了,合并成几个村子,在一个地方盖楼,让村民住上楼房,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因为没有尊重农民意愿而遭受到广泛质疑。
年中又因为“高考顶替入学”事件一度冲上热搜,并且在清查过程中发现竟有242次类似事件,一时间山东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省份。
在翻出这几年山东的旧账:官僚主义之风盛行、经济增速下滑、人口大省却面临生育率下降,人口净流出等等···
好歹是经济排位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究竟怎么了,有人说山东可能是第二个东北,而不少粉丝也想知道,这样的山东还可以投资吗?是倾向于经济强市青岛,还是这些年举全省之力发展的济南?又或者烟台?
今天,我们来深入挖掘一下山东这个省。
山东产业:做官?
一个城市的发育,和历史文化都有关系,省份更是如此。山东,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借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山东传承下来的就是比较看重从政当官这件事。
甚至有人还取笑山东的产业就是做官。山东人热衷从政是事实,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截止到2018年,全国有225名山东籍省部级及以上干部,山东凭借全国1/14的人口,占据了中国政界高层1/8的岗位,山东人做官的实力远超其他省份。
山东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很多人大学毕业首选的都是考公务员,进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抱上铁饭碗,这样回家脸上才有光,如果是进入私企工作,好像就是没前途。
在观念上,也和当下主流的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不同,山东恰恰是集体主义,讲究乡土情结,这样的观念使得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偏于保守。
也直接导致山东缺乏创业氛围、山东官员缺乏南方城市的部分官员的改革家气质,更让山东直接错过了过去高速发展的10年,错过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浪潮,如今的山东,只能在角落里默默耕耘自己的农业。
对于山东独特的官本位思想,山东省省委书记刘家义曾公开批判山东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在经济开放时代,过去传统的儒家文化显然成为限制山东发展的一大羁绊。
一张好牌,山东越打越烂
我们必须承认,山东的经济实力不弱,长期以来占据中国经济总量第三的位置。
但这个第三的位置越来越坐不稳了,因为过去10年,山东的经济失速越来越明显。
经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修正2018年山东省的GDP下调为66648.87亿元,缩减幅度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到2019年,山东省的经济再度同比实际增长5.5%,但经济总量仍只是恢复到71067.5亿元,比2018年的初值低了5402.2亿元。
山东经济失速的同时,是广东和江苏经济的持续发力,在1993-2008年这15年时间里,山东曾经还有3年时间经济总量是超过江苏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南模式作用凸显,江苏和山东的差距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现在还不是山东最糟糕的时候,因为老四浙江开始发力了,山东的老三位置岌岌可危,目前浙江和山东的差距已经减少到不足1万亿,而17年初的差值还在2万亿。
一张桌子打牌,同样的牌面,山东却越打越烂了。
实际上,山东的经济失速有迹可循,都是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广东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一,江苏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一,可山东却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
山东农业依赖强度很高,第三产业并不发达,经济结构依旧以重工业为主,其实说山东国有企业数量过多是个伪命题,因为广东省的国有企业比山东还多,而且山东的私企数量也不比广东少。
之所以说山东是国企的天下在于国企的经济活力要比私企活跃得多得多,而且山东的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要比广东低很多,广东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而山东不是,这才是两者差距最大的原因。
论营商环境,山东不如广东,论高技术制造业,山东又不如江苏。无奈只能看着差距越来越大,后面还有来势汹汹的浙江,山东真的有点悬。
传统思想的禁锢、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国企规模挤压私企的发展空间、高技术制造业的缺乏····都是山东逃不开绕不掉的劫。
而这些弊端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最突出的是人口流出。
抢人难,留人更难
山东曾被冠以“中国最爱生孩子省份”的山东,但生育意愿也在大幅下降,2017年山东出生率高达17.54‰,位居全国之首,新生儿数量一度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如今山东出生率已从最高的17.54‰滑落到11.77‰。
不仅生育意愿降低,山东还面临人口净流出。2017年山东却成为了人口净流出省份,41.97万的人口净流出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一。
2017-2019年时间,山东山东累计净流出人口近8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体量。更重要的是,流出的都是处于生育周期的年轻人。
这些流出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高校毕业生,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学生毕业就离开山东,这对于山东发展而言,更是致命的。
毕业生、年轻人的逃离和就业岗位有关,好的工作岗位一般都是关于新兴行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广东是金融和对外贸易,在山东最受欢迎的工作岗位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也是造成山东人口净流出的重要原因。
山东的问题是一环扣一环,产业、人口、传统思想之间有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造成了当下的局面。
山东的症结知道了,如何化解?山东也很着急,一次一次召开全省干部开会,组织青岛的政府干部和企业职员都组织去深圳学习,试图寻找山东未来新方向。
山东现在做的第一步,就是集中全省之力发展济南。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可首位度极低,风头一直被青岛盖住,素有山东济南,中国青岛的说法。
确实,山东内部的经济发展很均衡,比起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广东而言,各市能做到如此均衡发展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可均衡有利也有弊,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山东没有一个超级大城市拉动,缺乏领头羊,更引不起国家政策的倾斜,自然无法提高国家的政治地位。
有人觉得山东不是有青岛和济南坐镇吗,单看这两个城市,都不弱,一个是国际港口,海洋商业文明的代表,一个是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
但身为省会的济南却不是山东的经济中心,甚至被烟台压制十几年之久,与传统“一城独大”的省会相比,很尴尬。
青岛虽然经济总量城轨跻身“万亿俱乐部”,但作为全国经济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的头部经济强市,未能进入全国城市GDP百强榜的前十,只排在14位,而广东有广深上榜,江苏的苏州南京也获得好成绩。
而山东有且只有青岛上榜,还不是前列,可见当下山东内部的均衡发展不见得是好事,集中精力打造超级大城市,才应该是山东的着重发力点。
看看山东从“国家中心城市”战役上的失败也能得出体会,同为北方城市的郑州已经逐渐赶上青岛并实现了弯道超车,而青岛、济南这两个山东的“双子星”在“国家中心城市”战役上却名落孙山。
山东的龙头效应不够强,没有超级城市,对资源的吸引力偏弱,而且北有京津冀城市群,南有长三角城市群,西部还有郑州、武汉等城市,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对山东产生虹吸。
所以山东的存在感真的很低,抢人难,留人难,想要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超级大城市。目前来看,是济南。
目前济南在争取国家第十个中心城市,一旦成功,不仅是济南,山东的整体政治地位都将拔高。
届时,只要济南和烟台的GDP再往上追一追,一个山东就有3个经济强市,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路在何方,投资买哪?
山东问题不少,但好在底子还是不错,找到方法,还有翻盘的机会,山东的未来在哪,现阶段关键看济南的成长,以及经济强市青岛能不能带动产业升级。
所以毫无疑问,当下价值最大的肯定还是济南和青岛。
山东当下经济均衡发展,看着都不弱,但问题就在于之后会打破这种均衡,之后会做大做强两大双子星城市,会逐渐拉开和其他城市的差距,也会对其他城市产生虹吸效应。
所以投资山东,建议盯紧这两个城市。
青岛房价一直是整个山东的至高点,但近5年青岛房价涨幅其实不如济南,而如今济南青岛地位生变,青岛从国家中心城市竞争中落败,毕竟青岛偏居黄海一隅,是一个沿海终端城市,不具备中心性,所以现在山东转而重点扶持济南,政治地位上济南胜出,而且房价又相比青岛更低,投资角度来看,济南现在的想象空间更大。
毕竟济青和广深还很不一样,青岛本身国营经济太强、民营经济太弱,加上山东省历史遗留的弊端,都是制约房价的风险因素。
而深圳虽然不是省府,但各项政策利好加持,又走出创新改革的独特道路,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都排在全国前列,各项数据都明显超越省府广州。
但青岛不是深圳,两者差距还不小。
当下青岛有价值的崂山和市南,房价已经高企,青岛重点发展的黄岛新区,房价也有过一轮涨幅,最有价值的房价已经很高,洼地也已经有补涨,青岛楼市基本被折叠。
反观济南,黄河流域的国家战略、山东的强省会战略以及济南本身房价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后续房价上涨的潜力。而济南的地势也直接决定了济南的发展方向,济南政府突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发展战略。
北跨黄河考验勇气和决心,路太漫长,所以现在还是着重东部和南部,现在济南最核心的地段是举全市之力打造的中央商务区——历下区,现在也是济南房价的至高点。
找到核心地段,结合济南的城市发展战略,沿着东拓的东轴线去选择,从投资角度来看,东部有足够资金可以选择奥体板块,其次是汉裕板块,最后是唐冶板块。
而南部的价值点在于居住舒适度,重点是关注居住环境更好、靠近高校和人才聚集的板块。
总之,现阶段济南选筹,关注东南,放弃西北。
另外济南投资,切记不要买得太偏太远,也不要碰公寓商铺,因为宏达的规划本身就决定济南的投资周期很长,而且济南房价已经一路阴跌12个月,入场济南必须要做好长周期持有的预期。
长远来看,山东真的有一场硬仗要打。

打赏

郑重提醒
因最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规则改了,很多小伙伴反馈没有及时看到更新的文章,根据最新规则,建议如下:多点击阅读经济学人壹周刊不同文章,成为“常读”用户;或看完文章常点右下角的“在看”。
各位朋友,因一些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现在想做好一个号,很容易触碰红线而被封号。为了不失联,请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备用号,有些不方便推送的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篇篇精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