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当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的时候,各地的病毒学者也在日以继夜地工作,试图尽早找到应对这种新型病毒的方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Broad Institute和哈佛大学的实验室中,曾对埃博拉病毒进行遗传分析的美国顶级计算生物学家、医学遗传学家Pardis Sabeti正带领整个团队对新冠病毒进行诊断测试研究。团队的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早上7点开始开会,然后一直工作到午夜。这支正在打硬仗的团队中有一个新西兰华裔少年的身影,他就是曾经连续拿下2016年和2017年总理奖学金(Premier Scholarship,每年只有10名左右高中生获此殊荣)并且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新西兰华裔学霸—— Ben(Yibin)  Zhang。
2016年获Premier Scholarship时Ben一家三口在颁奖典礼的合影(Lisa 供图)
2017年获Premier Scholarship时Ben(左一)一家三口与总理Jacinda Ardern合影(Lisa 供图)
关于Ben,很多人对他还停留在那个手捧奖杯、笑容灿烂的阳光少年的形象上。如今,近3年已经过去,Ben已经成为了哈佛大学主修细胞生物学和统计学的大三学生。这些年,他在哈佛有什么收获?疫情爆发后,作为和医学专业相关的美国学生,他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什么?成长于普通家庭,他是如何去美国顶级大学留学的?从小一直就读公校,Ben的妈妈是如何看待公校教育的?作为性格开朗爱好颇多的学霸,Ben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Ben Zhang所获主要奖项
Ben高中阶段学习剑桥A Level课程,曾连续两年获得Dux学生。在剑桥考试中,获得AS Level物理,A Level化学、英语新西兰地区第一,A Level生物世界第一、英语文学科目获新西兰第一的成绩。


Ben曾获得新西兰剑桥协会(ACSNZ)颁发的“新西兰三大国际最佳A Level奖(Best Across Three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A Levels in New Zealand)”。
Ben获得两届新西兰NZQA奖学金的Premier Scholar大奖(每年只有10名左右高中生获此殊荣),并获得物理、化学的单科奖学金。
Ben还代表新西兰参加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并分别获得了一枚铜牌和一枚金牌。
三年前,你或许在媒体上读到过一些关于Ben的故事。但这一次,Crimson将从几个全新的角度,带你走近新西兰华裔学霸Ben Zhang。
立志从医,新西兰华裔学霸在美国顶级实验室研究病毒
Ben的妈妈是一名在新西兰ICU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受到妈妈工作的影响,Ben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很喜欢阅读妈妈的医学图册。
进入哈佛后,Ben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攻读细胞生物学和统计学,为将来入读哈佛医学院打基础(注:美国医学院需要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本科不能就读医学院,但可以读和医学相关的专业,为将来申请医学院做准备)。
Ben(左)和哈佛校长Lawrence Bacow(中)合影(Lisa 供图)
因为学业优异,Ben入选由美国著名学者Pardis Sabeti带队的实验室,成为了团队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Ben正和团队研究如何快速测试流感病毒,以帮助医疗条件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快速遏制流感的蔓延。由于处在医学最前沿,Ben的团队第一时间了解到新冠这种新病毒的爆发,并迅速将研究方向转为对新冠病毒的基因排序和快速测试上。
随着新冠病毒在美国的不断出现,哈佛大学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病毒会给校园带来的巨大危机,虽然美国政府的抗疫举措不尽人意,但哈佛校方扛住重重压力成为第一批迅速疏散在校学生并开展网课的高校。
Housing Day Ben(左)和哈佛的同学们在一起(Lisa 供图)
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在校生,Ben也不得不按照学校的要求迅速撤离,但撤到哪里去呢?飞回家乡新西兰?实验室的工作依然处在关键阶段,Ben对实验内容非常有兴趣,于是,他选择住在学校不远处一位美国同学家里,并一直和实验室保持联系,希望可以继续工作。
孩子决定留在疫情严重的美国研究病毒,作为父母会支持吗?Ben的妈妈Lisa Yuan谈到儿子当初的决定时,表示并没有太过焦虑:“作为母亲,肯定多少会有些担心。不过,我自己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知道这个病毒很新,传染性和危害性也很强,但是只要正视病毒,科学防护,是没有太大感染风险的。Ben本身就是做这个研究的,我相信儿子可以好好保护自己。虽然美国整体疫情控制的不好,但像哈佛这样的大学还是非常可靠的,对病毒的敏感性很高,尊重科学,不会像政府那样掺杂政治因素。事实证明,哈佛在这次疫情确实做的不错。”
疫情下的哈佛校园(Lisa 供图)
不过,虽然Ben极力争取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但那个时候美国疫情已经愈发严重,实验室为了保证安全,暂不允许Ben这样的学生研究员入场工作,无奈之下,Ben只能暂时返回奥克兰的家中。回来后,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和实验室的沟通,终于在开学之前得到返美继续工作的许可。
“很多家长担心美国的情况,不敢让孩子报考美国大学或者返美上课。Ben也理解我们的心情,到了学校后马上和我视频,告诉我哈佛的防护很周密:比如,学校一周内给他做了三次核酸检测;每个返校的学生都单独住在有独立卫浴和小厨房的学生公寓里,不与别人交叉生活;食堂的饭全部做成一份份盒饭,只许带回去吃,不许堂食;学生可以选择在本国上网课,如果选择返校也只能在自己的独立公寓里上网课,不允许聚集在实体课堂上……”谈到哈佛大学的防疫措施,妈妈Lisa觉得挺放心,“有段时间美国政府强制要求所有大学必须开学上实体课,家长们担心得不行,但各个大学马上联合把政府告了并且胜诉。可能我们看了很多关于美国防疫的负面文章,所以对美国的大学也失去了信心。但经过这次亲身体验,我觉得美国的大学还是很独立的,学校内汇集着各行各业顶尖的专家,会依据专业的判断做决定,并且对于美国政府不正确的决定也可以有效地反抗,保护自己的学生。”
来自Ben的妈妈Lisa的朋友圈截图(Lisa 供图)
“说句玩笑话,哈佛建校时间比美国建国时间都长,虽然美国每届政府执政风格不同,但这些顶尖大学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决策能力。”作为一名美国留学生的家长,Lisa表示很愿意通过自己家的真实感受还原疫情期间美国校园的真实情况,缓解对留美有顾虑的家长们的焦虑。
从小读公校,优秀公校对孩子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读私校才能增加孩子上顶级大学的几率!” Ben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打破了这一传言。
6岁随家人从北京移民到新西兰,Ben一直就读于奥克兰的公立学校,甚至在刚到新西兰的时候,他所读的是西区一所评分最低的小学,是班里唯一的亚裔。后来父母在了解了新西兰的教育体制,并且在家庭条件得以改善后,全家在Ben上初中前搬到东区最好的校区,但就读的依然是公立的初中和高中。
6岁Ben随家人移民到奥克兰的第一天,兴奋地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Lisa 供图)
选私校还是选公校?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华裔家长的老大难问题,对此,Ben的妈妈Lisa是这么看的:“选公校还是私校主要还是取决于家庭情况吧,作为家长肯定会尽量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没有办法负担私校,选择好的公校孩子一样可以发展的很好。”
对于Ben的母校Macleans College,Lisa表示儿子在高中期间收获非常多,并且得到很多施展自己的机会,也正是这些机会让Ben开阔了眼界,下决心冲击世界顶尖大学。
“选择一所学校前要看学校的校风、校长,还要和在校生家长多谈谈,了解一手的信息。”Lisa表示,“Macleans的学术很出名,但实际上学校不主张培养书呆子,而是全面地、严格地教孩子们如何做人。比如,Ben读高中的时候,校长就经常在早上亲自检查学生们的着装,对于衣着不整的学生马上给予纠正。虽然学校的学生很多,但校长几乎可以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可见校长的用心。学校在方方面面要求很严,也正因为如此校风一直很正。高中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个人认为选择要求全面、严格的学校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Ben从Macleans College校长手中接过Dux奖杯(Lisa 供图)
2016年Ben获得剑桥考试新西兰A level总分第一,全家受到剑桥协会的邀请
好的公校不仅有优势的传统项目,还会给学生提供非常多的机会。高中时期,Ben不仅参加了学校的艺术节、合唱团、乐队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和课外活动,还代表新西兰参加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并分别获得了一枚铜牌和一枚金牌。Macleans是化学、生物科目突出的传统校,因此师资非常强,每次这两个项目的新西兰代表队中都有他们的学生。Ben在高中时期代表参加了奥林匹克生物、化学两项国际比赛:奥林匹克生物国家代表队总共4个人,2个都来自于Macleans;化学代表队4人中则有3人是Macleans的学生。这些国际奖项对Ben后来申请顶级大学非常有帮助。
这次代表新西兰出征国际比赛的经历,成为了Ben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跟随队友们出征欧洲参加世界比赛,让Ben大开眼界,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学生,这也让他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愿望想要走出NZ,接受更好的教育,去更广阔的世界闯一闯。与Ben同行的国家队队友中,有一个同样来自Macleans的韩裔师哥,后来这位师哥考入了哈佛。进入哈佛后,师哥对Ben讲述了的关于顶级大学的种种,这让Ben更加充满动力,也更加坚定了冲击哈佛的决心。
Ben(左二)与新西兰国际奥林匹克生物代表队队友的合影(Lisa 供图)
Ben(左二)与新西兰国际奥林匹克化学代表队友的合影(Lisa 供图)
好的公校也有好的学习氛围,好的人脉资源,好的榜样影响”,Lisa表示,“Ben的学校给了孩子很多机会,比如有一次学校请来了哈佛的招生官给大家做讲座,Ben还上前和招生官愉快地交流,给招生官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谁知道,事情就这么巧,Ben后来考哈佛的时候,给他面试就是这个招生官!这对孩子的录取有很大帮助。”
“姐妈”、“虎爸”、“私教姥姥”,和谐家庭成就小学霸
Ben的原生家庭是三代同堂,对于Ben的家庭教育,一家人各司其职。

别人家都是妈妈盯着娃学习,Ben家则刚好相反,有时候Ben周末做习题,妈妈还过来劝他大周末的应该出去玩玩。“别人妈妈是给孩子加劲儿的,我妈是给我撤火的。别人妈妈像妈妈,而我妈就像我姐姐。”Ben谈到妈妈笑言。
虽然表面上和儿子嘻嘻哈哈,但妈妈Lisa却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强迫孩子,不能把家长自己的观念加强在孩子身上。当姐姐似的妈妈,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一直保持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你说,比如Ben就基本没出现过青春叛逆期,因为他知道我就像他可以信任的朋友,不会因为意见不合就拿家长架子压他。”
妈妈陪伴年幼的Ben练习钢琴(Lisa 供图)
“信守承诺”是Lisa教育孩子的第一个法宝。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做不到的不要轻易说出来,如果你说出来就一定想办法兑现承诺。”为了做表率,Lisa也一直身体力行。
上高中之前,Ben也像其他男孩子一样沉迷游戏难以自持,每天都忍不住把大量时间花在打游戏上。妈妈察觉到儿子的问题,既没有苦口婆心劝说,也没有呵斥孩子,而是和Ben定了个约定:喜欢打游戏可以,但只能周末打,平时不能玩。有了这个约定,Ben严格按照妈妈说的平时不碰游戏,但周末却有时候打游戏到深夜。爸爸对儿子夜里还打游戏表示异议,但妈妈坚持既然答应了孩子周末可以玩,那么就给予他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安排游戏时间。
Ben和妈妈Lisa在一起(Lisa 供图)
“孩子遵守了诺言,平时没有玩游戏,我也要遵守我的诺言,周末让他自己掌控。孩子沉迷一件事情,家长强压是没用的,而是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Ben虽然经历了一段爱玩游戏的阶段,但之后他也逐渐失去了开始的狂热,慢慢将注意力又转回到学习上。因为他上高中后和我们说想去最好的大学读书,下了决心就要努力兑现,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所以他后来把绝大部分注意力转到了冲击顶级大学的目标上。”
“想要的东西必须靠自己争取。”是Lisa教育孩子的第二个法宝。从小,Lisa就告诉儿子:我们只是普通的家庭,家里没有办法带你参加各种出国游学或者读私校,虽然父母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给你最好的条件,但超出这个范围的需求必须要靠自己去争取。
母亲的坦诚给予了儿子平和的心态和依靠自己努力的决心。从小,Ben就特别会为自己主动争取每一个机会,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别人的帮助。
Ben和爸爸妈妈在一起(Lisa 供图)
比如,Ben受新西兰皇家科学学会资助去欧洲征战生物奥林匹克比赛的时候,很想参加另一个同期在伦敦举行的青年科学论坛 ,但按皇家学会规定,只能为一名学生出资参加其中一个活动,不能两个活动都参加。Ben得知这个规定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和组委会沟通,最终组委会同意Ben参加这两个在欧洲举行的活动,前提是其中一个活动自费。

另外,Ben在Macleans学的是剑桥课程,但经过资料的搜集,他明白如果拿下一个国家级的学术奖项会对自己申请顶级名校有巨大的帮助。所以,他参加了NZQA奖学金考试(一般参加考试的为NCEA考生),并拿下了两届总理奖学金,这个大奖对他申请哈佛起了重要的作用。
Ben获得奥林匹克国际生物竞赛金牌接受NZ Herald采访(图片来源:NZ Herald Peter Meecham)
再比如,Ben在高中毕业等待哈佛开学之前,申请去奥克兰大学医学部跟教授一起研究渐冻人。其实,他跟奥大没什么关系,只是之前生物奥赛集训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奥大的生物老师。Ben从这个老师那里问到了奥大医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的邮箱,挨个给人发邮件,问谁有项目他可以去参与,最终靠自己努力争取获得了这个机会。还有前文我们提到的,作为学生研究员,Ben是可以继续回到美国实验室工作的唯一的一个本科生,也是和他不放弃地争取有很大关系。
除了拥有不轻言放弃的精神,Ben还是一个很善良且有社会责任心的大男孩。因为受到妈妈医务职业的影响,他非常关心同龄人的身心健康,在新西兰儿童热线(Kidsline)做了多年接电话的志愿者,帮助了很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
Lisa在介绍儿子从事义工的这段经历表示:“在Kidsline做义工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Ben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他很喜欢Kidsline的工作,因为他挽救了很多想自杀的人,觉得这跟医生的职业性质是一致的。Ben做义工完全没有功利的追求,不是为了做课外活动而做。正是孩子的这种发自内心想帮助别人的精神打动了哈佛的招生官。”
Ben为Macleans College拍摄的宣传照(Lisa供图)
“Ben很体谅父母,体贴又懂事。”Lisa谈到儿子的的成长很欣慰,“就像我说的,我们只是普通家庭,Ben很渴望去英美顶级大学读书,并且立志学医。但英国基本没有提供给国际生的经济资助,美国这样的机会却很多。因为Ben各方面表现非常出色,成功申请到了哈佛的助学金,所以算下来,我们自己家庭负担的费用很低,甚至比留在新西兰读书的费用还少。”
除了“姐妈”,Ben的爸爸和姥姥也在他的成长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妈妈充当唱白脸的角色 ,爸爸就在家唱红脸。不过爸爸的“虎”也并不是在强迫孩子学自己没兴趣的东西,而是时不时给儿子“画大饼”——经常给孩子一些更高标准的要求,虽然这些目标未必能达到,但却让儿子有了更多的见识和更加长远的打算。Ben有冲击名校的想法也和父亲潜移默化的“高标准”有着密切联系。
姥姥则是实干派,所以从小姥姥就担当起外孙子的“私教陪读”。从小学开始,姥姥就培养孩子养成每天固定时间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Ben在学习上一直非常自律。除了学新西兰本地的课本,姥姥还坚持当了十多年的“搬运工”,把中国从小学到高三的教材从北京运到奥克兰,跟着Ben一起啃两个国家的课本,吸取两国教育的长处,这些经历也让Ben在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除了“数理化”,姥姥还承包了Ben的中文教育,在华裔孩子里,Ben中文的听说读写水平都算比较高的,这也和姥姥的努力分不开。
Ben和姥姥在一起(Lisa 供图)
不可否认,学霸的成长除了自己的天分,更多的是全家人的努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上限和下限,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下限,而家长正确地激发,孩子就可能冲击到自己的上限。不过,每个孩子的上限和下限是不同的,作为家长,我们也不能逼着孩子非达到别人家孩子的程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强求极限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适得其反。多倾听自己的孩子,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尊重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妈妈Lisa总结到。
朋辈老师对孩子的积极影响
除了学校、家庭,优秀的校友,Ben的朋辈老师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en决定冲击世界名校之后,就在父母的支持下成为了Crimson的一名学生。“在申请之前,我们了解到美国大学并不是成绩好就能考上的,在学术成绩之外,好的美国大学希望招收那些全面发展,有奉献精神的人,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很多,比如课外活动,比如申请文书。Crimson的特色是朋辈教育,就是由有亲身备战经历并且已经考入名校的学生来负责辅导。有家长听说是由年轻老师辅导,会感到不信任,觉得他们无法像高中老教师那样事无巨细地,但作为学生家长,我恰恰认为这是Crimson的优势。”,谈到Ben在Crimson的辅导经历,Lisa觉得总体很满意。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特别喜欢和投脾气的同龄人在一起,老师和家长的谆谆教诲有时候不如朋辈好友的一句话管用。Ben的辅导老师给了他很多积极的影响和鼓励,并且他们自己是靠亲身经历和行业浸入摸索出来的经验和规律,非常有实战经验,辅导学生很有针对性。
新西兰前总理Bill English在哈佛讲课时,与哈佛的新西兰学生一起晚餐(Lisa 供图)
Crimson给Ben安排的辅导老师毕业于常青藤盟校,主要帮助Ben修改大学申请文书(College Essay)。美本申请文书,需要自己确立主题,自由地表达出考生的观点和个性。想要自己的文书在雪片般的候选文书中打动招生官是十分需要技巧的,得狠下功夫准备。
Ben的辅导老师给他看各种高质量的范例文书,和他一起分析并且一遍遍商讨,最终确立了文书的主题:主要讲述的是他从最差小学转到好学区后的心理变化及一些小事。虽然事情不大,但美本文书看中的正是这种通过小事升华,进而打动人的主题。主题确立后,辅导老师又带着Ben一遍遍修改,推敲每一个细节和用词,改到最后Ben都犯了恶心,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造出一篇完美文书。
Ben在哈佛过中国新年(Lisa 供图)
年轻的朋辈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辅导Ben,还经常和他交流自己在藤校读书的心得,用朋友聊天的方式用亲身经历鼓励Ben,帮助他舒缓压力,教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都在Ben成功申请哈佛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后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今天的成功对于新西兰华裔哈佛学霸Ben Zhang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相信这个坚韧不拔又阳光善良的男孩能够在从医的道路上攻克更多的挑战。
预祝他将来获得更多的成功,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最后,希望Ben一家的故事能给诸位家长带来更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
想知道更多关于学霸的故事吗?想获得专业教育信息吗?请马上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Crimson的官方微信号。这里有新西兰本地教育资讯,英美的教育干货,IB、NCEA 、CIE、SAT 、ACT等各种考试秘籍,还有来自全世界学霸们的真实故事!
热门文章
新西兰学校最新大数据出炉,看懂“升学率”背后的信息才是选学校的关键!
重磅家长必收清单:后疫情时代让这30部经典佳片带孩子开阔眼界看世界!
➤疫情下奥克兰文法前校长写了这篇文章:新西兰及世界教育会有这些大改变……
华裔哈佛小哥详解新西兰高中四大课程考试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是考大学的关键!
新西兰华裔哈佛小哥亲自总结了这些高中选课经验,直接影响考大学,赶紧看看!
混血娃被华裔斯坦福妈妈送入中国公校,却引发一场中西教育大碰撞……
IB、剑桥、NCEA中文课有何不同?华裔孩子选中文一定要了解这些“知识点”,盲目学耽误升学!
澳洲“虎妈”与“佛妈”之战:不同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差异巨大,你觉得谁的赢了?
50岁老妈陪娃高考,结果娃没考上梦校,妈考上了……
华裔父母的呐喊:我没能给孩子完美的原生家庭,那又怎么了?!
新冠病愈后,哈佛大学校长说了这些话……疫情期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耶鲁华人女生一封信将“移民两代人”文化撕裂摆上台面,父母该如何参与“华二代”的三观塑造?
2020年新西兰最新中学排行榜:这所亚裔学生众多的学校成黑马,斩获第一
这个学校仅有两个“感染者”,短时间竟“传染”这么多!3级警报不等于随意送孩子返校。
➤快收藏!针对新西兰学生的各种网络学习娱乐资源大汇总,分类最全最细致!
不平凡的秋季,这些新西兰孩子成为了人生大赢家:华裔学生竟超过半数!
➤华人学生被请愿为英国首相,美国少年行动比疾控中心快:世纪疫情是年轻人的分水岭
➤像瘟疫一样的校园危机开始悄然传播,已有学生因此丧命,影响波及全世界。
➤想考新西兰澳洲医学院,这五大必备条件一个都不能缺:课外活动、分数线、必修科目等全覆盖!
择校误区!把这个新西兰考试结果作为选校标准,会错失诸多一流高中。
这所刚成立的高中聘请奥克兰文法前校长,计划将一个全新课程引入新西兰
发烧后小女孩突然病逝,妈妈通过VR与女儿重逢,真的把我看哭了……
新西兰首部华人主人公的片子是雷剧?但看过剧情介绍我决定今天就陪娃看!
毛利少年高考满分,被哈佛录取!梦想成为新西兰首个毛利总理。
从借钱读书到顶级大学再到青年企业家,他斩获纽澳美中各国重量大奖,成为华裔骄傲
华裔kiwi姑娘体验中美英三国顶级名校教育后,说出了这些真实感受。
纽澳医学院考试改革后,从医之路的苦你还扛得住吗?覆盖高中到从业的最全攻略
哈佛新生真实背景大公开,全方位揭露顶级牛校偏爱学生的各种特质!
2030年,我从哈佛毕业了,没来得及面试就直接失业了……
砸钱送孩子去私校的家庭现在怎么样了?有人欢喜有人后悔……
青少年自杀率全球第一,华裔自杀率飙升!压垮新西兰孩子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东西方移民家庭对纽澳教育的看法差别竟这么大,你赞同哪种?
重要!高中选课前一定要先做这套测试,适不适合学IB必须搞清楚。
拿PR VS 换护照:关系华裔孩子上大学找工作的大事,纽澳家长必须要关注!
亚裔姑娘成功闯关牛津面试,拿下offer却放弃,因为……
重视!华裔少女因亚裔身份被霸凌,移民家庭绝不能忽视这一课!
IB、剑桥还是纽澳本土课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选课才是关键!
最狠虎妈的闺女放大招儿,总结出一套无价学习攻略超受欢迎!
耶鲁华裔生的呐喊:亚裔父母为我们上大学付出了什么,你们根本不懂!
六娃洋人老爸总结出一套完美公校攻略:我花最少钱给娃最好的教育
私校不一定最好?亲姐仨读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十年后的她们竟这样说……
华人家长这样教育孩子被取消了PR!这些家庭小事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顶级公立中学越来越难进了,有学区房也未必挤得进……
重磅:新西兰资深老师精心整理的必读书单来了!提高写作必备神器
华裔家长的焦虑:砸钱买学区房还是读私校?做完这个测试,你就清楚了……
学霸多争论也多,到底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上单性别学校?
这种学校被称为纽澳“平民版”私校,但华裔家长却对此知之甚少……
新西兰亚裔少年首次详述哈佛录取真相:实际录取过程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华裔少年美国名校上演两次神反转,而他父母十余年前的人生反转更让人惊叹!
纽澳家长注意:高中生别跟风学IB,选了不适合的课反而害了娃!
新西兰高中“中文”考卷难哭众华人,看看你能拿几分……
独家!新西兰华人学生获奖比例近4成的奖学金究竟怎么考?技巧都在这里!
我爸没工作,却把我送进了耶鲁!这篇华裔男孩的“高考作文”火了
最新奥克兰高中排名!10分高中的大学升学率拼不过5分,学区房你还买吗?
独特视角:海外华裔家长也热衷送孩子出国读书,移民究竟图个啥?
95后哈佛小哥创业三年闯入福布斯,开挂人生背后的“另类”成长之路
西方教育的骗局?那些为孩子教育出国的中国家庭,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新西兰华裔少女深入中东难民营!走入联合国的女孩讲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