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原创:多羊
来源:劳资到处说
本文已获授权
这个国庆节像看电影一样。
前半程是别人的事,美帝总统感染新冠、入院隔离,出院。
后半程是自己家的事。台湾“立法院”全票通过国民党籍议员提出的“台美复交”和“请求美国协防台湾”两个议案。
台湾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有两点。
第一,议案由国民党提出。国民党近些年始终被视为对岸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盘。马英九时代提议“外交收兵、侨务休兵”,两岸关系变成实际上的邦联关系。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一度只是细节问题。但是随着马政府下台,台湾岛内“独毒”思潮越行越甚。国民党在各级选举中雪崩一样失利,韩国瑜当选非但没成为中兴,反而成了回光返照。蔬菜姐在总统竞选中刷新了胜差最大的历史记录。
如果说之前尚可以寄希望国民党联合岛内的亲大陆势力成为约束台独的主要力量。蔬菜姐二次当选之后,台独在岛内的最大约束就只剩下蔬菜姐。这不是说蔬菜姐胆子小、不敢兑现选举承诺,也不是她深谙民族大义。陈水扁时代的激进政策曾被美帝视为“trouble maker”,蔬菜姐吸取了前任教训,出于谨慎执政的需要,蔬菜姐在国际和岛内事务、党内的急独和渐进派之间搞平衡。
此次议案由国民党提出,不光是表明国民党已经不再把恪守“九二共识”作为区别民进党的政治标示。共识本身本来就是政治互谅,对台独法理上的约束不强。问题在于,国民党已经认识到,“九二共识”已经成为负资产,提供给本党的政治生存空间已经微乎其微,要想保留旗号,就要在党的建设上推倒重来,最好的切入点就是两岸政策。重塑后的国民党将会完全改造党内结构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前大陆对台工作的联系和平台也随之报废。
此时再追究责任意义不大。自蔬菜总统连任以来,对岸就已经风吹草动,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试探,忽略了对岸的试探,或者说错选了解决方式是造成两岸走向尴尬摊牌境地的原因。当前最需要做的是稳住对岸不添乱,这肯定不是靠撂两句狠话就能解决的。
除此以外,需要检视政策系统运转失灵的问题。国民党议员提出议案前应该会有不少动向,例如召集有关人员对法案进行论证,提前寻求其他议员联合署名等等。国民党也是强控制型政党,党内高层也有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么多环节使得保密成为不可能。同时,岛内不少绿党大佬都在大陆都有投资,两党只有心照不宣形成合谋,我们才会被蒙在鼓里。
不知道对台政策部门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是提前知道消息,却没有形成有效阻遏?还是说对此懵然无知,跟我们一样从新闻上才知道此事,如果是后者就很危险。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全票通过。全票这件事在两党制议会里很罕见,要知道当年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对日宣战也不是全票通过的。岛内的民意昭然若揭,可以说与大陆汹涌的武统之论形成了尖锐对立。以后我们没办法继续“寄望于岛内民众”,而要把岛内视为一个性质统一的整体,这是当代中国人的最大悲剧。
法案一旦通过,阻止法案变成现实就只有两条路。一是美国拒绝台湾请求。从之前蔬菜总统表态以及台湾经文处负责人在美活动来看,这个可能性不大。很难想象国民党议员没有询问过美帝的态度就擅自提出议案,陈水扁乱讲话都被美帝打了脸,国民党要靠议案翻身,肯定会考虑周全。
第二个就是真正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时隔半个世纪以后,两岸战火重燃,中国人打中国人。新中国很多老帅不愿意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刘伯承元帅后人回忆,他父亲从来不看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他说自己无法面对那些失去子女的父母,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两代人天人永隔都是人间惨剧。不管在什么名义下,同胞兵戎相见都是下下之策,都会造成民族间永不愈合的裂痕,这种裂痕是真正渴望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无法承受的。
台湾问题深刻嵌套在中美关系里。自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到1978年中美决定建交以来,接近十年的时间,双方都在为妥善处理台湾地位寻找出路。没有台湾地位的妥善解决就没有中美建交,中美建交是建立在拒绝台湾法定独立身份的基础上。假如对岸迈出关键一步,并且得到美国支持,中国就只剩下与美断交一个选择。下一代人因此处在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国际社会里。
最后想说一点。
wg结束后,港澳台侨的工作职能统一归口于国务院侨办(早期称“中侨委”),这是因为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四者性质上具有一致性,即种族、文化亲近大陆的同时,具有海外联系,工作具有部分外事工作的性质。
统而言之,当时的侨务工作就是融合亲情乡缘和民族主义的号召,争取中国发展外部力量的工作。
侨务干部因此具备两个身份:
一方面侨务干部是党的干部、新中国的国家干部,是为党做侨务,为国家联系海外力量。另一方面,作为港澳台侨等海外群体在中央政府的代表,力争顶层设计能够反映和维护海外中国人群体的合法利益。
这两种身份缺一不可。少了第一种身份,侨务工作就脱离了政治轨道,变成歪门邪道。少了第二种身份,侨务工作名存实亡,难以发挥作用。
新中国曾经长期隔绝于国际社会,在民族国家建设和现代化的思维上远远落后于海外华人群体所在国家,某种程度只强调服从、缺少对公民履行国家义务的观念。没有侨办的工作,党的政策不可能反映港澳台侨的利益诉求,海外政策会犯错误,比如海外侨胞向台湾效忠,与岛内力量结成同盟,党的海外事业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很多侨务干部不理解这一点,在侨办系统混了十几二十年还搞不清本领域的基础重大问题,这些人在机构改革以后抢着为新单位出谋划策,大谈特谈融入。
融入好要以侨务工作发展好为前提。否则,侨务工作失去独立运作能力,海外侨务也就彻底消失了,也谈不上融入。该开的会照开,该攒材料照攒,但是海外的民心不能靠这些东西聚拢,民心所向要靠实实在在的侨务工作去争取。靠侨务干部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两个身份的关系。
对身份的错理解广泛存在。对台工作也是亿例。从事台湾事务的部门不致力于推动台湾地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相融合,一味强调执行落地不走样不变形,导致具体工作失去了灵活性和政策性,对台工作只剩下喊话,相关部门变成喊话器,最终导致台湾问题爆雷。
侨办和港澳台工作的奠基人,老一辈革命家廖承志同志在1982年致蒋经国宋美龄信中说:
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现在来看,恐怕真要一语成谶。当时作为可能性风险提出来的观点,快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应验了。
关注我们
起点人文
ID:qidiansd
长按并识别关注


起点人文:严选深度好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