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知乎用户 TIM XD(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达他的知乎主页)。这篇文章,无论是事实层面的回顾和叙述,还是对行业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我目前为止读到过最好的。在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后,转发到公众号。以下为 TIM XD 的原文。
请不要忘记他们每一个人
在你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先提一下:除了 Kobe 和 Gigi 以外,还有七位去世的死难者。他们都是曼巴学院的学员,教练和家长。他们都是真正爱篮球的人。
震惊世界的科比离世
众多新闻说着耐克自己下架了 Kobe 的商品,在这里我想说,耐克并没有下架已经发售、上架、和已经放在官网 / SNKRS App 销售的 Kobe 商品。它们卖完了,就这么简单。其次,耐克和零售商确实把还没有发售的 Kobe 产品拿掉 / 推迟了。比如德罗赞已经上脚,原本在 2 月 7 号发售的这双 Kobe 5 Protro:
“耐克主动下架 Kobe 产品”这条消息是出自昨晚 ESPN 对科比的纪念节目,以及其他很多社交网络账号的信息。但是今天,诸如福布斯,Sneakernews 这样的信源从耐克那里得到了回复:耐克官网上已经呆在货架上的 Kobe 产品都是因为售罄而下架,而不是很多人附会的“耐克主动下架了已经发售的产品”。
虽然说之前信息不准确,但是我表示可以理解。因为从事情刚一发生开始,就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来源混乱的信息在四处飞舞。然后顺着人们的情绪爆发,这些消息以比平时剧烈成千上百倍的强度炸裂开来。
有美国媒体把科比的离世称作 JFK Level,跟当时肯尼迪遇刺时的轰动与冲击有得一比。但是我倾向于这一次的冲击比 JFK 离世来的大得多。JFK 去世的时候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当匮乏,跟现在这种全民社交网络式的传播完全无法相比。当然,NBA 在历史上一共取消 / 推迟过三次比赛。其中一次就是 JFK 遇刺后,然后就是 2013 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接着就是这次科比去世。
消息和新闻的时间线汇总
我首先按我经历这件事情的时间线整理一下。昨天下午推特首曝的时候我正在刷手机,看到消息以后整个人嗡的一下。点开推特,我看到了这样的东西 :
还记得当年有流量明星做了什么事,把微博服务器搞炸的事情吗?昨天的推特就这样了,两次。后来把推特刷出来以后,我整个人还是木的。
这时候就接收到了第二波信息流,也是第一波跟进这件事的媒体 ABC 的主播在新闻放送的时候用的说辞 :直升机上有五个人,科比和他的四个女儿。
当时新闻放送出来以后,ABC 其他的主播出来澄清,消息未确认
其他台的记者,注意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说“瓦嫂和四个女儿跟科比不在一起”
ABC 新闻撤回报道。
然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于是开始继续疯狂的搜索刷新。直到后来新闻进来,Gianna 确认遇难。推特第二次崩掉。
因为推特刷不出来,所以我直接用搜索引擎,之后拍下了这张图:
Woj 出来确认,Gigi 确实和科比在一起。这就是截止到洛杉矶警署 LAPD 开事故发布会之前的情况了。在这个时候媒体报道的都基本上是:四个人 / 五个人,科比和 Gigi,科比开直升机导致坠毁。
后来的 LAPD 发布会,出来发言的警官说了很多。其中有这两个点我想圈出来:
  • 事故死难者是9个人,而不是媒体一开始以为的四或者五个人。
  • 正常程序应该是警方完成鉴定以后再通知家属和媒体,新闻发布会上警官表达了对媒体非常不满的情绪。
*哦对了,瓦嫂在事情引爆推特之后社交帐号直接被刷爆,很多人直接在她的评论区刷 ”科比死了“,后来她直接锁了帐号。瓦嫂是怎么知道的?我真的希望不是因为网友刷爆了她的评论区所以她才知道的。结合发布会警官说的第二点,不寒而栗。 
这就是第一波信息流的冲击了。前前后后这么多新闻和讯息互相冲击和证伪,以上亿的体量,感受一下。
漫天飞的各类信息
到了后来,在社交网络,尤其是微博和其他中文平台上流传最广的三条信息。
1. 耐克主动下架 // 我在上面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2. 科比的遗体依然托举着 Gigi// 虽然很残酷,但是直到今天下午,我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尸骨难觅的心理准备。现场的惨烈让人不忍卒睹。 之后到了今天美东时间下午三点,LA County 相关部门才宣布事故的九位死难者遗体均收敛完毕。即使是这个时候都需要等待进一步确认身份,而不是某些人言之凿凿地说被发现的时候科比托举着 Gigi。
3. 有人拍下了事故现场坠机瞬间的视频// 事故发生现场满是浓雾,而那则视频(我就不放上来了)拍摄的时候天气显然不是这样。 
说实在的,我真的很想说“媒体嗜血”这四个字。
但是我没办法这样去指责他人。因为在事故刚开始报道的时候,比如 ABC 的主播甚至声音都是抖的。很多人甚至到了今天都没法接受这个事实。
球鞋行业内的众生百态
而对国内的很多位,最近时局艰难,疫情本身就已经够沉重了。所以在心情上,我肉眼可见的,中文互联网上普遍情绪比美国这边还要差上很多。所以,很多人牵强附会出来一些信息,来在潜意识里安慰一下自己,理性上虽说不准确甚至差之千里,但是在感性上我可以基本理解。 而对于下架 / 拿掉 / 推迟未发售的 Kobe 产品.....这个问题要复杂很多。 我考虑到的是两个部分,人文关怀以及商誉利益。而这两个部分是紧密相连的。 我先不直接讲耐克,我先给你看几个昨天事件相关方的操作。
除了耐克 / NBA 官方零售店 / 湖人官方店这些第一方零售商以外,影响最直接也最直观,发泄起情绪来最强烈的部分,一定是二级市场。昨天在 Stockx / GOAT 平台上的 Kobe 产品价格以肉眼可见的上涨,同时因为这条新闻刚一出来的时候流量和关注度简直大到爆炸,全网都在声讨的时候,有几家线下球鞋寄售店和私人店的操作,是这样的:
这几家寄售店 / 私人店要么下架了 Kobe 的产品,要么禁止在自家店铺里大规模的价格上涨。并且说的很直白:你要是想涨价,你把东西拿回去,我们不做这生意。 而昨天晚上同一时间,Stockx 的画风是这样的:
然后就这样,没了。评论区的画风基本都是,“你们TM的都已经每单赚了至少 8% 的手续费了,还想怎么样?” 
感受一下。
虽然后来,根据福布斯,Stockx 宣布将会把 Kobe 产品的所得全部捐献给科比与瓦嫂的基金会。但是昨天的很大一部分吃瓜群众都已经退散了,很多人不会在乎也不会看到 Stockx 事后做出的捐献和补救。他们只会在信息冲击最大的那个时间点记住 Stockx 的上涨,私人寄卖店的拒绝涨价,然后这种区别会随着感情冲击刻在很多人脑海里,然后随着感情的消退,关注力的转移形成一种很难消除的印象。
然后每一次用这个平台的时候,”这平台上次赚死人钱来着吧?” 
对于平台,或者任何商家,用理智的眼光看,表达关怀和变通是情分,做生意是本分。资本本来就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然而很多时候人们经常会记住情分,然后把它和本分混在一起无法区分开来。
昨天在科比逝世之后,耐克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们都在社交平台上发声表达哀悼(活久见,我真的第一次在 Ins Story 里看到 Puma 和安德玛转发,套耐克的娃)。而在常规赛的赛前仪式上,很多跟阿迪达斯、彪马签了赞助商独占合同的球员都在公开场合穿上了科比的球鞋以示哀悼。
根据福布斯、ESPN 和 CNN 的消息,阿迪达斯和彪马,以及其他赞助商们很可能这一次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球员们拥有这个时刻而不是照本宣科搬合同上的条款罚他们钱。 
这从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这个企业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会转化成商誉。人们会认识到你这个企业多少还是有点良心在,也有点责任心在,不至于因为情感上的原因以后看着你就膈应。 
而且在这种公众情绪尤其强烈,猛烈,暴烈的时候,企业更需要小心。万一要是一下没做好,这种行为被公众视角无限放大,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女权主义者们的两种声音
然后....昨天其实在推特(以及,微博)上,有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出来发表了....言论。其中一些相当的极端。我这里不选取极端的,但我想给你看这张:
看时间大概是.....科比逝世的新闻刚爆出来,推特一片混乱的时候,这位写了这样一条推。大意是,别忘了他犯的事。 考虑到昨天逝世新闻刚发布的那七八个小时很多人爆发、混乱、激烈和悲愤交加的感情,你这不是往别人枪口上撞么? 
作为一个科比的多年拥簇,我,和很多很多科密,都太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人,不是神,也不是完人。他有一些品质、过去的行为、言论,都是我无法苟同和难以接受的。但是仅凭一件事就把他一棍子打死,然后说他是一个该下地狱,活该横死,死有余辜的 A-Hole,这就有点过了吧?
而昨天在推特上,有女权主义者也站出来说,希望她的同志们(尤其是白人),现在暂时不要搞事,NOT NOW,非常时期,不是对的时候。 
讽刺的是,在科比逝世之后,大量的女运动员,尤其是 WNBA 的篮球运动员们和女网球运动员们,都站出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女权主义者,他以自身的行动身体力行地推动了女性运动的发展和壮大。而 WNBA 联盟也称他为伟大的联盟推广者,真正的男女平等斗士。
中间那位女士是 Christina Mauser,曼巴学院的防守教练。她也在本次事故中不幸罹难。Christina 的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Kobe 认为她比很多男人更加专业和强大,所以亲自选中她作为曼巴学院的教练来带领小球员们。Christina 曾经形容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事情之一。
受害者?我告诉你最大的受害者是谁:瓦妮莎·布莱恩特 和科比在世的三个女儿,也是其余七位死难者的家人,不是某些肤浅的极端主义者出于吃人血馒头和拔高自身的目的竖起来的一个靶子!
事故发生以后为死难者祈祷的曼巴学院学生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球员
耐克和下一步
好了跑题了。我们回到上面那条推特。
这个时候你会问了,这是哪个路人?她哪位? 她其实也不是哪位。只不过,她的丈夫是这位:
Jon Wexler,阿迪达斯的股肱老臣,Yeezy 品牌的大内总管。
Well,即使在转投阿迪达斯以后,Kanye 和科比的关系也非常的好
哦对了,这是 Kanye 第一时间对科比致哀的推特
感受一下阿迪达斯的悼念推文底下和 Jon Wexler 本人的评论区:
当然现在你已经找不到 Wexler 太太的推特了,她自己删掉了整个账号。非常时期,当公众情绪被裹挟到最高点的时候,哪怕是一个人的言论都可以导致这么大的反弹。要是一家公司,一个企业出现了欠妥的处理,你想象一下。所以,耐克在这个时候和零售商一起把所有的发售暂时拿掉,抛开感情因素,单从利益角度考虑是完全可以正常的。
我说真的,现在耐克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或者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去怎么应对这件事情。就像 Colin Kaepernick 事件,这确实是耐克一次很经典的操作。逆势开局,最后蹭着这个热度股价蹭蹭往上飞,但是究其根本这只是在美国范围内发生的问题,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别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爆炸头是谁。 
又比如莫雷事件,刘翔事件,等等等等,我不敢说耐克做得有多漂亮,但是起码勉强全身而退了。但是这也只是局限在中国的范围内,仅此而已。这次不一样,这次的情况极其的棘手,其牵扯到的利益相关,市场体量,大到吓人。对象是科比,耐克篮球,乃至整个耐克,在乔丹之后热度最盛,形象最家喻户晓的球星之一。他是当代耐克篮球业务的基石和门面,他和勒布朗拥有在乔丹之后最成功的球星个人产品线。
而相比勒布朗,科比的情况不一样:他已经退役了,然而产品线在成功的运作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良好的闭环,可以做到在他退役以后持续产生更多价值。 
而这一切都为耐克篮球后来的巨星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本:怎样在不是像乔丹那样十全十美情况下,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持续地把产品线发育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在勒布朗、杜兰特们退役以后,科比产品线运作的成功经验是一定会被耐克拿来借鉴和操作的。
Stephen A. Smith 和 Woj 昨天都在不同的场合提到了中国,都表示即使在大洋彼岸,科比的影响力都无比巨大。他早就超脱自身,不仅仅是一个退役的篮球运动员,而是成为了一种更高的存在。
这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的会是全球范围的市场。所以在这个没有对策的时候,不出错真的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最基本的讣告发出来,把发售推迟,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关起门来商讨和整理一下相关问题,考虑一下整条产品线未来的走向。
很多人其实在担心“以后 Kobe 的鞋还会不会出”。根据我的了解,Kobe Protro 这个产品线,本身的成熟度已经非常高了。Nicekicks 不久之前曾经写过文章,说 Kobe Protro 4 可能是近几年来 NBA 赛场上上脚强度最高,也最受球员们认可的鞋款之一。而同时它也是一款比较可靠的休闲鞋,日常穿着基本上不会有问题。
以及,科比本人在生前一直都高度参与到了这个项目里,Protro 这个名字也是他亲自命名的(而不是跟 Air Jordan 复古一样的”Retro“,谢天谢地)。而现在,根据几个不同信源,如果我没搞错的话,Kobe 正代球鞋 Protro 的研发进度大概在 7 代 - 9 代之间,基本上接下来的发售理论上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
唯一存在的问题,就是耐克要怎么重整,怎样在科比这杆大旗离去之后把品牌事务管理好。 而看着耐克的不仅仅是整个市场,还有瓦嫂,以及科比的家人。他们在科比离世以后将对他个人的肖像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科比和耐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终身合约那样的绝对绑定,如果将来布莱恩特家族不满意于耐克的运作,他们完全有可能中止这一项合作关系。 
根据 Ramona Shelburne 在 ESPN 谈话节目里说的,出于对瓦嫂和科比家人的尊重,湖人队,耐克和其他的利益相关方目前都是唯瓦嫂马首是瞻。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应该也会在瓦嫂点头的前提下开展。所以,利益层面上讲,科比新逝,所有人都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科比的家人如此,整个篮球世界如此,耐克也如此。
而如果要真的把情感因素加进去,可以聊的东西就太多了。我只说几个小细节: 
"I'm telling you, it was like when Harry Potter landed in Hogwarts," Bryant said of Nike several years ago, with a laugh. "He was home. I'm always around a bunch of people who are competitive and just as competitive as I am or just as passionate about the sport as I am." 
这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别人说的,这是科比几年前接受 ABC 采访的时候亲口说的。他形容自己来到耐克仿佛”哈利波特来到了霍格沃兹一样“,他跟耐克的关系非常融洽,他很享受和耐克的设计师一起合作。耐克给科比身上倾注的资源,除了乔丹以外,篮球领域基本上没有任何球星能超过他的待遇。 
同时,曼巴学园的建立也有耐克的影子在后面,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薪水都是耐克发的,有一部分教练甚至直接是耐克聘请的(但是不包括个别诸如Christina Mauser 这样科比亲自挑选的员工)。 
如果要是不融洽?他就会像当时离开阿迪达斯一样,赔了钱脸都撕破了都要离开。这是科比,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科比去世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花了很久在脑子里处理这件事情。我给之前机缘巧合认识的一位在 Nike Beaverton 工作的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过去问他怎么样。后来我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只是回复说,现在很艰难,大家都需要时间反应。我本来想追问,后来我看到有同在耐克园区的员工们,在社交媒体上发了这样的图 :
作为科比球迷最后想说的话
最后,对跟我一样同是科比拥簇的各位: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仅仅只是个开始而已。在后面还有很多很多场活动:葬礼,名人堂,斯台普斯中心的雕像揭幕,每年的曼巴日,每年的一月,等等等等等等,很多很多这种会和科比紧密联系,但是同时又充满遗憾与痛苦的事情。 
我们可以悲伤,但是绝对不要倒在悲痛里停滞不前,或者害怕触景生情然后去逃避有关科比的一切。这不会是科比想看到的。他想看到的是每一个受他影响的人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去更高的地方,而不是踌躇和原地踏步。一件球衣一双鞋不代表你记得他,带着他的精神、启发和教导活下去传承下去,才代表你记得他。以后到了上头见到他,你就可以问心无愧的告诉他,老大,在你的影响下我不枉此生。
你说对吧?

————运动品牌在忙啥————
知乎同名专栏关注者超过两万
球鞋玩家共建的行业观察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