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前后,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等六大实力全面超越美国,也有人认为中国100年也超越不了美国,夜郎自大者、妄自菲薄者争论不止。
我们两年前在《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中美差距及走向》一书中用40项指标比较了中美差距,美国70%的指标领先,中国30%的指标领先。两年后,我国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营商环境比上年提升32位,同样是40个指标,美国68%指标领先,我国32%指标领先。我国领先的指标仍然是数量指标,美国经济质量指标有明显优势,中美科技、教育指标差距更大。
一、国力格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经济、科技、人才和军事中心。数据表明,美国综合国力强、发展质量高,中国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
中美综合国力差距相当明显,一些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中国威胁论”、“中国超越论”都缺乏科学依据,“中国发展论”才是硬道理。
1.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3倍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亿,美国为3.29亿,中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分别为美国的1.0倍和4.3倍,美国城市化率比中国高20个百分点,老龄化率比中国高5个百分点。
2.人均耕地:美国是中国的5.2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6年美国可耕地面积为15226.3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0.1%,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为0.47公顷。中国耕地面积为11890万公顷,人均0.09公顷,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5.2倍。
3.建交国家:美国比中国多10个
截至2019年9月末,世界上除朝鲜、伊朗、不丹这3个国家外,其他国家均与美国建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80个,与美国建交的国家比中国多10个。据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2019年11月发布的“全球外交指数”报告,中国的驻外机构总数为276个,比美国多3个,中国已超过美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外交网络。
4.人均收入:美国是中国的8.4倍
2018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228元,按照当年汇率计算约为4265.7美元,美国人均收入为3.6万美元,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中国的8.4倍。
5.人均消费支出:美国是中国的15.2倍
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2823美元,美国为4.3万美元,美国人均消费支出是中国的15.2倍。
6.居民储蓄率:中国是美国的4.8倍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居民储蓄率始终保持世界前列,自2010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2018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36.8%,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2018年居民储蓄率约为7.6%,中国居民储蓄率是美国的4.8倍。
7.人均住房面积:美国是中国的1.7倍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平方米,美国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65平方米,美国人均住房面积是中国的1. 7倍。
8.平均预期寿命:美国比中国多2.1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比1949年的35 岁增加了42岁。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8年《世界健康统计》的数据,美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8.5岁,位居全球第34位,中国为76.4岁,居全球第52位,美国平均预期寿命比中国多2.1岁。
9.人均医疗支出:美国是中国的17倍
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低于美国,2018年为4148.1元,约为644.5美元,而同期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11172美元,是中国的17倍。造成中美医疗支出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商业医疗保险业比较发达,而中国商业医疗保险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10.恩格尔系数:中国是美国的3.3倍
1978-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07倍。2018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已迈入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最富裕国家行列;美国恩格尔系数为8.7%,中国是美国的3.3倍。
11.人均能耗:美国是中国的3.1倍
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的数据,2018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300.6百万吨油当量,中国为3139百万吨油当量,美国人均基础能源消耗为294.8石油当量,中国是96.9石油当量,美国人均能源消耗是中国的3.1倍。中国铁路、公路里程相当于美国的58%和73%;美国机场数量是中国的29.7倍,航空运输量大约为中国的2倍;美国轨道交通运营长度是中国的3.6倍;2018年中国物流发展指数为3.6,低于美国的3.9。
12.博物馆和图书馆:美国是中国的5.4倍
资料显示,美国现有16700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16968座,平均不到1.8万人就有一座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中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约为6200座,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数是中国的5.4倍。
13.军费开支:美国是中国的3.7倍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全球2018年军费支出达到18000亿美元,居30年来最高。美国军费为643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的36%,中国为1715.8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3.7倍。
二、经济格局:总量有望超美国、人均量差距巨大
从世界经济格局看,2018年,中美两国GDP占世界40%、股市占54%、贸易额占23%,美元与人民币占世界货币流通量74%。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是“世界经济大战”;
自从美国189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以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无一例外地出现衰退并失去第二大国地位,中国能不能成为131年来第一个不衰退的第二经济大国,举世瞩目。贸易战的真相是新的“第二经济大国陷阱”,既要钱、更要“命”;
贸易战的走向是“美国不会容忍超越、中国不会放弃发展”;只要美国不独享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国不犯颠覆性错误,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但经济结构、效率等仍与美国相差30年左右。
贸易战两年来,尽管中美贸易额下降7.2%,但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4.6个百分点,对美贸易顺差还增加了200亿美元,当然经济发展还潜在着企业外移、资金外流等深层次矛盾。疫情之后贸易战可能升级。
美国有技术、中国有市场,技术与市场结合,技术的效应才能放大,市场的潜力才能开发。中美经济合作不仅是中美双赢,而且能带动各国多赢。
14.近70年GDP增速,中国是美国的9倍
1949—2019年70年期间,中国GDP由466亿元增加至990865亿元,名义GDP了2125.3倍。如果按美元计算,1949-2019年,中国GDP由202.6亿美元增长到14.36万亿美元,增长707.8倍。同期,美国GDP由2728亿美元增长到21.43万亿美元,增长了77.6倍,中国70年GDP增长倍数是美国的9.0倍。1978-2019年41年间,中国GDP按美元计算增长了95倍,同期美国GDP增长了8.1倍,中国近41年GDP增长倍数是美国的10.5倍。 
15.GDP总量:中国是美国的67.8%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17-2019年美国GDP总量约为19.39、 20.54和21.43万亿美元,中国GDP分别为12.25、13.6、13.9万亿美元,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分别为63.2%、66.2%、67.8%。
16.GDP增速:中国是美国的2.7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2019年中国GDP增速分别为6.9%、6.5%和6.1%,同期,美国GDP增速分别为2.3%、2.9%和2.3%,中国GDP增速分别是美国的3倍、2.2倍、2.65倍。
17.劳动生产率:美国约是中国的12倍
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数据,21世纪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2023美元跃升至8253美元,而美国劳动增长率2000年就已达到81316美元,2017年已突破10万元大关,为101101美元,美国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12倍。
18.三产占比:美国比中国高27.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0%、39.7%、53.3%,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7.1%、39.0%、53.9%,按照美国国家经济局数据,2018年美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为1%、17%、82%,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0.8%、18.2%、81%。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美国少27.1个百分点,仅相当于美国60年前的水平。
19.人均GDP:美国是中国的 6.3倍
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1.03万美元,美国人均GDP为6.5万美元,美国人均GDP为中国的6.3倍,中国人均GDP仅为世界第74位。
20.国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是中国的14.7倍
国际金融协会(IIF)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债务总额69万亿美元,是GDP的3.4倍,占全球债务总额的28%。截至2018年末,中国政府债务约为33.4万亿元,合4.7万亿美元,占2018年中国GDP的37.0%。
21.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国是美国的6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782亿美元和10215亿美元。同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642亿美元和1692亿美元。2018年、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是美国的5.96倍和6.04倍。
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国是美国的1.4倍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2019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308.7亿美元和55978亿美元,同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38151亿美元和39014亿美元。2018年、2019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1.5倍和1.4倍。
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国仅为美国的45%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0960亿美元和 77442亿美元。同期,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是165147.5亿美元和173571亿美元。2018年、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美国的44%和45%。
24.国际贸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958亿美元
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1.53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3.4%,贸易顺差2.92万美元,增长25.4%。但是,贸易战导致中美贸易额下降了14.6%,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12.5%,美国对中国出口下降20.9%。
2017年-2019年,中美贸易额分别是5836.97亿美元、6335.2亿美元和5412.23亿美元,同期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2758亿美元、3233亿美元和2958亿美元。2019年比贸易战前的2017年比较,中美贸易额下降424.74亿美元,下降7.2%,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增加了200亿美元。
25.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比美国多9家
2019《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数据显示,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了129家,美国共120家企业上榜,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比美国多9家。即使不计算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大陆企业(包括香港企业)也达到119家,比美国只少一家。
26.营商环境:美国排名领先中国38位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全球第46位,较上年度大幅提高32名,被列为2018年营商环境改善最为显著的十大国家之一,美国排在第8位,领先中国38位。
27.全球经济增量贡献率:中国是美国的2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2018年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0%的增量,居世界首位,美国为15.3%,中国的贡献率约是美国的2倍。
三、创新格局:数量指标接近、质量差距明显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经济、科技、人才和军事中心。数据表明,美国综合国力强、发展质量高,中国增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中美综合国力差距相当明显,一些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中国威胁论”、“中国超越论”都缺乏科学依据,“中国发展论”才是硬道理。
28. 创新指标:中国6个数量指标领先、美国7个质量指标领先
从国际创新体系常用的13个指标分析,我国在研发人员、科技期刊论文、工程技术论文(EI)、专利申请量、高科技产品出口、世界500强企业等6个指标领先,其中4个为数量指标。美国在国际论文(SCI)、研发经费、PCT专利、国家创新指数、世界100强大学、世界500强企业、世界500强品牌等7个创新质量指标领先。
29.论文:美国前沿科学前100篇论文数是中国的7倍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中美两国有关报告均认为对方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科技论文47.2万篇,国际科技论文36.1万篇、工程索引论文22.6万篇、国际会议录引文索引8.6万篇。
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为42.6万篇,比中国统计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出近6.5万篇(包含了部分非国际期刊论文),而美国人同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为40.9万篇。美国论文的质量明显高于中国,2018年Altmetric发布的全球最热科学论文TOP100中,美国有72篇,中国仅11篇。
30.PCT专利:美国是中国的1.2倍
据WIPO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17年全球批准的专利中,中国占比30%,高于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23%、14%、9%和8%。
虽然中国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明显不足。中国PCT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1.8万多件增加到2017年的4.8万多件,年均增速21.3%。截至2017年5月,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为24.6%,中国为20.3%。
31. 研发经费:美国是中国的1.9倍
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约2969亿美元,美国研发投入为5738亿美元,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2%,低于美国的2.8%,美国研发经费支出是中国的1.9倍,但中国是世界上研发经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32. 研发重点:美国是生物、中国是信息
2005至2018年,美国生物与医学研发经费占联邦民用研发经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另从美国发布《国家创新报告》、《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生物经济蓝图》、《可信网络空间》等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报告分析,美国研发经费重点是健康、科学和太空等领域。
2016年,美国生物与医学论文占自然科学论文的比重为61.6%,居全球第4位,而中国该数据为39.2%,居全球第37位,可见,美国政府科技支持的重点是生物,中国政府科技支持的重点是信息。
33. 创新指数:美国比中国高11位
全球五大评估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瑞士洛桑学院、世界经济论坛、彭博社)对中国科技创新指数评价在13-27位之间(2018年排名第14位),美国科技创新指数的排位均在前6位,中国创新指数比美国相差9-23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18年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为第17位,瑞士排名第1位,美国排名第6位,中美相差11位。
34. 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是美国的4.9倍
201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7479亿美元,美国为1530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4.9倍,中国高技术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为25%,美国为20%。

中美高科技产品出口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产业转移政策造成的,美国注重设计研发与销售,而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及其他国家。此外,从2016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企业百强榜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结构比例为外资企业占70%,大陆企业仅占30%。
35. 知识产权进口:美国是中国的1.7倍
2018年知识产权进口费用排名中,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4位,爱尔兰排名第一。中国知识产权进口费用为358亿美元,美国为537.5亿美元,其中,中国知识产权进口费用中,72.6%来自于制造业,而其中很大比重又是来自于通信行业。
四、教育格局:中美差距巨大、短期难以赶上
从教育格局看,中美教育实力差距巨大,中国教师队伍、学生来源、科研仪器乃至教学方式、方法都与美国有巨大差距。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是中国的4.3倍,美国人均教育经费是中国的8倍。中美教育领域的差距是中美最大的差距,顶尖人才数量是中美最核心的差距,人才“赤字”是中美之间最大的赤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差距要做长期战略布局。
36.全球百强大学:美国是中国的6.7倍
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排名2020榜单,美国40所高校进入前100名,我国保持6所不变,美国是中国的6.7倍。著名大学与教师队伍的差距是中美最大、最难缩小的差距之一。
37. 教育支出占比:美国是中国的1.3倍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2018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1%,其中财政投入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1%,低于美国的5.2%,美国是中国的1.3倍。
38. 顶尖科学家:美国是中国的4.3倍
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其中美国2737人次,中国(含港澳台)为735人次,中国大陆地区为636人次,美国顶尖人才数量是中国的3.7倍,是大陆地区的4.3倍。与2017年的数据比较,中国顶尖人才的数量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9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共908人,其中美国为377人,中国大陆仅2人,数量仅为美国的0.5%。
39.接受留学生:美国是中国的2.2倍
中国教育部和《2018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显示,全球留学生总数为485万人,在华留学生人数49万人,赴美留学生人数达109万,是中国的2.2倍。
40. 高校入学率:美国是中国的1.8倍
据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比2012年增长18.1%。201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87%,是中国的1.8倍。
这么多年来,美国科技实力为何能引领全球?中美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在哪里?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政府、教育、科学界以及全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以下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的观点。在当下的大转折时期,他的观点犀利而又警醒。
01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对于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我认为国人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三方面: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
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也是由这三个方面所决定的。但凡有一项存在短板,那么它的科技实力就是偏颇的。
二十世纪三个伟大的发现,无线电、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什么都出现在美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基础、应用以及开发研究都非常强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不惜重金投入。二战后,美国创办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FS),为其基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为什么美国这么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决定了它在原创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能诞生多少原始创新,当“原始创新”不断滚雪球壮大,后面的应用和开发研究也会随之壮大。如此一来,美国的科技实力自然会日益增长。
而中国的短板,恰恰就在于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科学、真理和创造的支持。整个近代史和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很少单纯地是为了追求真理、展现个人创造力、好奇宇宙的奥秘,大部分强调的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一些文化诉求。这就导致我们更多的会从一种功利角度、实用角度来看待科学。
在一些人看来,你搞科学,要么像陈景润一样为国争光,要么像钱学森一样保家卫国,要么像袁隆平一样解决吃饭,什么效果都没有,那还能叫科学?所以,我们的科技创新,从骨子里就包含着“应用性目的”。
这几年科技领域的创新尤其如此:像国家看准的,以国家财力为支撑的,集中力量办起来的工程,它们的发展都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我们的高铁、航空航天。但如果缺少了基础研究的部分,我们更多的还是偏向于一些追赶型的科技创新,也就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突破,反正目标在那,不惜代价,举国之力,大概怎么都能取得一些成绩。
可真正的原始创新是需要想象力的,基础研究薄弱,我们的原创能力就始终上不来,就好比别人是从头做起,而你只能拿过来做一些局部上的改进,但这是暂时的、是不可持续的。
当然,在国家一开始的阶段,我们需要这种模仿、这种迭代,需要这种“从1到100”的创新。但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我们更需要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所以,我认为我们与美国的科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唯有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对科学、对基础研究、对创造性文化的看法,才能真正缩小二者之间的科技差距。当然,这个路途很可能道阻且长。
02
三个因素,掣肘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中华民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起我们的科学文化。

在中国文化里,很容易把科学和技术相等同。其实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技术其实是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需要教育界、科学家们,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中至少存在三大问题,我觉得也必要和大家阐释清楚。
教育方面
首先是教育方面,在科学文化的培养上,主要有3大症结:
1)当下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的思维模式要求相悖。目前这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千里马必须在自由辽阔的境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驴、骡子从事的是比较单纯的简单劳动,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力图把孩子们都变成骡子、驴,不让他们成为千里马。
郑老师还有一个预言,他说:“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惊悚,但背后折射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少年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又怎么去创新?
2)不能把学校当作“官场”来办。现在,我们的书记和校长中,有很多人按照官场那一套系统来办学校,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学校应该和文化机构一样,有一套自己的运作逻辑,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把文化机构当“官场”来办,比如校长一般都会有任期,但校长为什么要有任期的限制呢?校长是一个特有的文化职业,一个好校长可以干一辈子,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把教育理念持续地贯彻在学校的经营建设之中。如果把校长当作科级干部、处级干部,像训练官员一样不断地让他调岗、轮岗,学校怎么可能办得好,办得再好也不过就是一个进行流水线生产的工厂。
3)教师的思想不够开放、明朗。说实话,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比较难的。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人就是在僵化、守旧的教育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尽管社会上一直在呼吁,但具体执行的还是这些老师,他们如果不从自身改变,这件事就会一直很难。
现在高教领域向先进教育理念看齐做得还是不错的,但初等教育还是比较封闭,死角特别多,像最近暴露出来的体罚、儿童自杀等事件,就反映出了我们初等教育的问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科学家共同体方面
科学家共同体要呼吁科学文化,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迹象,就是我们的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也慢慢养成了准官僚化的配置。比如院士成了学术资源的主要提供和接受方,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焦点。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院士手上的钱用不完,天天想着怎么花钱,而年轻的科学家找不到钱,没有钱可用,共同体内部需要一些机制来变革。
当然,国家这几年也在做出改变,像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这个机构做得就不错,它有一整套匿名评审机制和同行评价制度。国家应鼓励这样的自我调整,而不应该不闻不问,甚至是打压,总之,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要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社会层面
社会上要对科学有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会在某种意义上渗透在教育和科学家共同体里。我认为社会上要有一种正确的风气,不要一窝蜂,好像重视一个科学家,某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就要有重大的突破,如果科学家失败了,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或者怎么样。
过去我们一谈创新,就强调要面向市场、面向科学前沿,而一个好的科学文化还要面向全民,要让全体公民有科学意识,要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对创新的容错和鼓励氛围。
03
功利主义害了中国的创新!
在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对于创新的氛围是一种极大的损伤。

从科学的根本来说,一切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不能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因为有好处的事情都是根据既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创造性是要打破既往的约束,开拓出新的东西,所以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创造性工作。
而这一点也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欠缺的一部分,我们功利文化的倾向实在太重了。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荣誉头衔,其实就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科学界功利系统。一些发达国家科学的发展中也有荣誉系统的存在,但它是科学共同体自发组织起来的。打个比方,西方评奖走的不是申报制度,没听说需要哪个诺奖得主先填写一张申请表。而中国的奖项基本都要事先申报,是求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人格侮辱,因为申报本身就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了功名利禄之徒。
而且申报往往还会造成浮夸的风气,就是自己吹自己,科技界和学术界也有很多例子,一些造假的事件不就是这么来的吗?明知是假的也要吹,吹着吹着自己就当真了,最后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另外,我们在评奖的时候还要讲究地区平衡、行业平衡以及人际关系平衡,长此以往,你获了奖大家也不会认为你真的达到某个水平,而是归为平衡的结果。这里面往往还存在一些诀窍,以至于有些人就专门玩起了这种奖,比如相互串通,这次你评我,下次我评你,完全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了。
显然,对于科学界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奖不是超功利之心颁发出来的,而是平衡出来的,不是你凭真才实学得来的,而是单位帮你跑来的,那这个奖还有什么意思,它只能代表功利意义,而非荣誉意义。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讲,我说评奖这个过程能不能不要让人申报,这一申报就变了味,我们可以让专家来提名,然后内部讨论,慢慢地让这个奖形成口碑。像民间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就没有申报这一说,由同行专家提名,然后专家委员会进行评选,这样的奖才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而现实却是,明知很多国家奖是平衡出来的结果,我们在学科评估和高校排名时往往还只认国家奖,这不是进一步强化了功利的目的了吗?
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你获得荣誉也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谢,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
所以,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造假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给到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手中。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否则,即便某些东西暂时做的还不错,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还是会落后的,甚至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04
中国的创新需要全民的努力
那么,该如何破解这样一个科学文化上的功利主义的难题呢?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好像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开所有问题的关键扣子,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对全民觉醒的呼吁和呼唤。

从大的方面来看,科技创新问题其实是文化转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近20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保守转向开放,这个转型是全方位的,但它还没有完成。
而中国社会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制度的建立有赖于整体文化转型的成败,如果整体上转不过去,科技也不可能单独的就转成了,这是没有过的事情。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的科学家、教育界以及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这场转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科学家必须要主动说话,有意识地出来讨论观点。如果科学家都不说话,一些人闷声发大财,一些人愤世嫉俗,这样肯定不好,很多事情没有现成的方案,只有让科学家多发言才会形成比较平衡的态势,要鼓励科学家讲话。
第二,教育上要放开,国家应容许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谈到科学文化时,我始终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影响是长远的,在孩子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约束他们的创造力,杀死潜在的可能性,十年二十年之后,很可能会造成整个民族智商和创造力的退化。
目前来看,我们的公立教育机构比较庞大、惯性很大,也难以轻易转向,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公立教育放在基本部分,让大家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大力发展私立教育,以此来推动教育思想的转变,如果教育不放开,我们长远的科学创新文化将会受到巨大的伤害。
第三,无论你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身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充分理解现代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究竟又意味着什么。有一个事实需要讲清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迫的,不是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被西方文明裹挟进来的,所以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觉很别扭。
但我们要理解这个别扭,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别扭里有哪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哪些东西虽然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或者是应该加以避免的,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在这样一个大转折时期,如果没有一个对世界大局、人类文明大局以及中西文化大局的清醒思考和正确认知,就很可能迷失在剧烈转型和变革之中。
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科学文化的意义所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